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範文3篇

  職業規劃意識的教育及推廣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希望對你有用。

  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一

  人是從歷練中成長的,古人云:三十而立,形容的不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來源,而是形容一個人對未來的目標,對人生的意向。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就應該早日為自己定下長期的發展目標,作為一個開發者也當如此。隨著人的性格,取向各有不同,大家為自己所選擇的路也有不同:

  1.自立門戶,勇敢創業

  快30歲了,很多人會認為要想真正賺得了錢,就應該自立門戶,為自己創業建立一個基礎。像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級城市,要買房子,一手樓基本要在 2萬~4萬元/平方米左右,而在一家普通的IT公司當上一個專案經理,基本收入一般都在1.5萬~3萬之間除非在大型的跨國企業內工作,那另當別論,要買一間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就算不吃不喝也幾乎要10年的年薪,所以選擇自主創業,是很多IT開發人員的一個未來目標,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應該更多地把業務作為重點。不可否認的一件事,在中國社會裡很多時候講的是“關係”,即使這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蓬勃地發展起來,但幾千年來留下的歪風還是不能完全的磨滅。所以想要創業的人事建議你要多跟客戶打好關係,與合作伙伴保持互利互動的模式,這將有利於日後事業的發展。

  2. 急流勇退,退居二線

  這也是不少人的選擇。很多人在有了家庭以後,感覺到壓力太大,人的一生並非只有事業,他們想把更多時間用於對親人的照顧,對孩子的關心上。所以很多人會選擇一份像系統分析、系統維護、高校教師、專業學院講師這一類的工作。收入穩定,而且往往沒有一線開發人員那麼大的壓力。

  3. 不懈努力,更進一步

  無論你是一個Project Manager或者是Team Leader,如果你想繼續晉升一級,那還是會兩極分化的。從一個PM到一間公司的管理層,那所面對的事件會有很多變化。一個公司的總經理,要管理的不再是一到兩個專案的成本,而是整個部門的運作,整間公司的業務流程,所以要肩負的任務的會更重。在下曾經有一位上司彭博士,他是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年薪超過三百萬,而且在報紙雜誌上也曾經亮過相。平常只會在某些會議上輕輕地亮下相,說兩句講詞,平常的公司運作與業務管理都不需要他直接執行。這並不是說一個作為管理層很清閒,因為他們要面對的是更多的社會關係,與公司合作企業的聯絡上。這跟一個PM的工作的很大的區別,所以要從一個PM晉升到管理層,那可是要負出更多的努力與汗水。

  如果要從Team Leader上升為一個技術總監,那工作的方向也有所改變。像之前所說:一個TL可能更重視的是技術層面,講求與團隊之間的互動合作性,更注重的是開發的完善。而一個技術總監就無需要直接參加某個專案的開發,而注意的是開發的效率與成果,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開發資源,控制開發的風險和可能帶來的效果。

  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二

  有句老話叫做“無欲則剛”,我承認我是俗人,我沒有那麼坦然淡定的心態,我在某些時候甚至俗到想要魚和熊掌兼得。但是,這錯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只要通過正當途徑,你獲得的越多,反而證明你越有本事。

  有很多程式設計師總是有這樣想法:現在我是不行,但是等過幾年我有經驗了,工資和職位自然就上去了。暫且不說這種想法對還是錯,我先講個真實的故事。我曾經有個手下,叫小Y好了,是09年的應屆生,被公司招進來後安排在我手下當程式設計師。相處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小Y這個人能力很一般,也不願意利用空閒時間學習因為是吃技術這碗飯,所以我覺得學習真的很重要,後面會詳談,而且幹活很粗糙,寫的程式碼往往總是要我返工修改。當年年底我給他的績效考評比較低,因此第二年加薪的時候,他相較於他的在其他部門當程式設計師的朋友要低很多當時是一批招的,所以對我對公司有很大意見,後來我找他談,我就很直接問他憑什麼要求加薪水平跟別人一樣?他回答我說他工資太低,來了一年還相當於應屆本科水平。我說可是你的能力比某些應屆生要差很多當時我有另一個2010年本科應屆生手下,能力非常強,起碼有2年經驗程式設計師的水平。他就回答我說他有經驗。所以看到這裡,各位也也應該猜到了結局,不錯,後來小Y走人了。

  我講這個故事看似和職業規劃沒有太大關係,實際上我覺得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也就是說,經驗重不重要呢??毫無疑問,在任何行業,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而且用錢也買不來。但是大家切記,不要認為單憑“經驗”這東西就可以無敵了!比如你喜歡搞技術,你想以後當個牛X的架構師,但是你僅僅靠當程式設計師而不去學習相關知識,就算累積10年編碼經驗,也充其量只能到軟體工程師的程度,到架構師的那道坎很難跨越過去。那麼你想得到的,終究還是水中月,看起來很近,實際上還是很遠。

  有些朋友會說:我不想的到什麼,我不想要什麼,現在這樣挺好,我也挺喜歡寫程式碼的,職業生涯規劃對我來說也就沒什麼用。好吧,我承認,這樣的朋友境界比較高,我自愧不如。但是你要明白,你是生存在社會裡面,你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有家庭,你將來會上有老下有小,甚至你還要擔負你老婆的生活,我不知道當你的父母需要你養老,你的房車需要你還貸,你的兒女需要你繳學費,乃至於你的兒子需要娶媳婦如果是女兒就賺了,哈哈的時候還能不能有這種淡定的心態呢??還有,你們想想,當你30好幾歲了,快40歲了,還和20出頭的年輕人在一起寫程式碼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他們年輕力盛,充滿激情,跟你當年一樣,熬通宵,連續工作10小時,不規律吃飯,哼都不會哼一聲,但是你呢?當你體力下降,記憶力下降,邏輯分析能力下降,思維開始遲鈍的時候,你覺得你還拼的過他們嗎??當你的公司為了維持一個僅僅有“經驗”而其他各方面都不如年輕人,卻還要支付高於年輕人一大筆工資的中年人的時候,你覺得公司會怎麼做?我不知道各位看到這裡有什麼想法,反正我每每想到這種情況,我的後背會發涼,我會覺得很恐怖,真的很恐怖!所以你最好還是收起那份淡定,去努力的博取你所必須要博取的東西吧,職位,薪酬等等!想要這些,說容易也容易,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自然總有一天能夠達到目標。

  當你做好了職業規劃後,給自己定下一條線性的職場進化路線圖,定下每個里程碑,每個小的關鍵點,包括為了達到這些里程碑和關鍵點所需要做的事情,或者需要累積的知識,那麼這樣在你日常工作中,你不會胡亂的去累積所謂的“經驗”,而是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去學習或者去鞏固或者去鍛鍊你的能力,這樣一來,日積月累,你就自然而然的按照職業規劃的線路走下去了,反過來說,你就一步一步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我當年給自己頂下專案管理這條路,我在平時工作中就非常注意鍛鍊這方面的能力,比如跟客戶溝通,比如撰寫文件,比如協調團隊,等等,另外,我也強制要求自己學習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強化管理的理念和能力,並將理論用於實踐,將書本上學到的專案管理知識,比如進度管理,成本管理,範圍管理用於我現實的專案中,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迴圈,我學到的越來越多,工作也越做越好了。那麼自然而然的我就從軟體工程師到專案主管,再到現在的專案經理,我想要的,我確實得到了。

  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三

  微軟的金山上放光芒,比爾蓋茨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多麼溫暖多麼慈祥將我們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培訓 Java程式設計師培訓 的心兒照亮。我們邁步走在程式設計師幸福的大道上……

  想當初,大學時學的是管理資訊系統,也就是以前的情報學,只是換了一個時髦的馬甲,學習的東西很雜。快畢業時,趕上微軟的。NET釋出,於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了學習。NET的陣營,經過一段時間的革命鬥爭,從一名無門無派的遊民逐漸成長為一名。NET革命戰士。在。NET革命真理的指導下,那時自我感覺已經深入學習了C#紅寶書,系統掌握了VS革命工具,走在程式設計師幸福的大道上真是意氣風發。

  如今不知不覺走了將近三年,時間腐蝕了很多我們的戰友,連我這個堅強的革命戰士也發生了動搖,從最初的義無反顧轉變為現在的左顧右盼。"搞技術沒有出路?"這樣可怕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開始動搖著我堅定的革命信念,甚至開始了離經叛道的行為。

  那麼單純搞技術有沒有出路?自己的職業生涯該怎樣走?這樣的問題開始困擾著我。

  就如一個產品一樣,要在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位置,必須做好“定位”。

  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這是關於職業生涯的隱性問題,也是本質的問題。關於職業生涯的種種規劃和選擇,都是為了自己的某種成功。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每個人的成功定義都不同。

  三年內賺到一千萬就是成功;有份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穩定工作是成功;有了自己的公司叫成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成功的定義,而從心理學上說,每個人對成功的渴求,就是自己前進最大的驅動力。而不同的成功就是一種不同的定位——我們把它叫“願景意象”。就如一個畫家要創作一幅畫,他頭腦中一般必須有這幅畫的意象。

  不過,可悲的是,很多成功學的理論或專業培訓只告訴我們到這一步為止。他們振振有辭的告訴你,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永遠不是好士兵”,拿破崙打參軍起,就想做將軍,所以,你也要這麼做。“懷上一個遠大的理想,然後努力,之後必定成功——你一定要堅信自己必定成功實現目標。”

  ——其實,當我們聽到這些的時候,任何一個人都明白:第一,其實拿破崙只有一個,不是每個想當將軍的士兵都能成為拿破崙;第二,其實至少90%的士兵都想過當將軍,正如幾乎所有的人都想有錢,不過這是不可能的;第三,恰恰相反,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基本都是好士兵。

  可是這樣又有了新的困惑,那現在我怎麼辦?難道不能懷有一個成功的夢?

  我的未來不是夢!

  每個人都希望“我的未來不是夢”,但是,如果你真的希望如此,你就必須清醒認識到:不是每個夢想都能成真。只有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夢,你才能把它變為真實。

  什麼樣的夢才是屬於自己的夢呢?

  1. 有何優勢助你成功?

  懷有一個成功的夢想,是前提,懷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夢想,是根本。所謂適合自己,就是這個夢想必須符合屬於自己的優勢。你必須將自己現有的、即將可以擁有的、可以藉助的優勢都一一列出來,看看它是否構成實現夢想的條件,如果缺乏,缺些什麼,可不可以爭取到?

  考慮這些問題,不要存在過多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例如,現在我缺的就是啟動資金,但也許我明天會中彩票……如果你萬事具備,但是沒有東風,你仍然難以成功。

  2.有何劣勢阻礙你成功?

  同樣,如果知道自己的優勢,也必須清楚有什麼劣勢會威脅你的成功。一條鐵鏈的堅固程度,決定於它最薄弱的那個環節;一個木桶可以乘多少水,決定於最短的那條木板。有時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許會使你功虧一簣!

  多數人總是擁有自信,有時太多關注自己的優勢,而忽略了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劣勢注意,不僅僅是缺點,而是“劣勢”。

  只有最大程度符合自己的優勢、而又能迴避自己劣勢的夢想,才具備有“夢想成真”的前提。你的未來才不是夢!

  3.出生背景你是出生在世界首富的搖籃裡,還是貧瘠的非洲山洞,本身就註定了職業生涯出發點的不同:

  皇帝生個傻瓜,“傻瓜”卻一生可以過著“衣來手伸,飯來口張”的生活;乞丐生個慧子,聰明人一出世就流落街頭,衣食不保。卡夫和威廉的不同命運遭遇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這就是你不得不信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千萬不要埋怨,那無濟於事。你要正視這個事實,並作為規劃職業生涯的起點。小羅父親家財50億,他可以一畢業就借50萬去開個公司,如果你爸爸月薪只有500元,那麼別向你老爸撒嬌“小羅經常流鼻涕是個傻子,我比他聰明我也要開公司!要嘛要嘛!”——你還是老老實實先找個公司打工學點東西,再圖後計。

  4.氣質,以及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中的“性格”

  比如你性格木納,不擅辭令,那麼,別試圖讓自己在銷售、談判、辯論領域出類拔萃。如你是個行我素的設計人員,也不要試圖嘗試“我在設計方面已經混得不錯,換個HR工作做,發展一下自己”。當然,也千萬不要將對待生活的態度等同於性格,性格隻影響你做事的方式,而態度影響結果。所謂消極、積極,不是性格的結果,是態度的結果。科克就是因為缺乏做一名優秀律師的氣質。

  5.天賦,特質每個人的大腦區域中,都有一個最佳潛能區——我們可以尋找、發掘、把握的命運主題。如,在學校讀書時我們就發現有些同學語文很好,而數學總不行,有些則相反。有些人運動天賦和動作技能天生就很棒,而有些人很笨拙,怎麼調教都投籃不準。這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智力結構特質。

  其實,絕大多數人受到過“命運”的困擾:不管原來信不信,經過在社會上的摸爬打滾之後,都“有點點信”,只不過很多人知道不可以屈服於所謂的命運,所以更強調自己的努力,正所謂“七分人事三分天”,就是這個道理。

  是的,當你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之後,你才擁有理智、清醒的頭腦:這時你會認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希望中的樣子,只有正確的定位自己,才能成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將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總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老闆。這已經是誰都明白的事實。

  最佳潛能區決定你可能作得優秀和卓越的領域。“努力”不一定有結果,努力可以做得“很好”,但如果不是自己的潛能所在,不能做到“卓越”。如,大音樂家貝多芬再努力,恐怕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拳擊手。

  A、角色定位

  過去職場上存在太多的理論書籍和培訓,引導我們進行專業定位、職業定位、行業定位或職務定位,他們都沒有錯,但都是一些片面的,或者表面的功夫,因此導致了很多人全力以赴還是未能成功。因為他們忽略了更加本質的內容:七分人事的努力是否符合自己的“三分天”!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從專業定位、職業定位、行業定位、職務定位觀念向角色定位觀念轉變:在團隊中,在公司、在社會,在生活圈周圍,你正在、你希望、你可以充當什麼角色?他們必須是符合你“三分天”的角色。

  B、行為轉變

  a、從“三分天”出發,從自己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出發,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夢想。“定位”原理符合社會分工的規律。最佳潛能區成為主要開發區,但如果某一缺點成為屏障,要全力清除它。而某些“命中註定”、不能改變的劣勢,我們在做自我規劃的時候,要努力迴避它。例如,你對音樂有非常優秀的感覺、理解和把握能力,但是你天生聲帶有問題,那麼,這不是缺點而是劣勢,你就千萬別夢想做個歌唱家,否則,跟隨你一生的只有不斷的失敗和打擊。但是,你可以努力於成為一個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家。

  b、從“不斷努力改變自己的不足”向“發揮自己的三分天”80%精力發揮優勢,20%精力投入於改變缺點,記住:千萬不要主次顛倒!轉變行為。過去,很多成功學的理論和職業機構的專業培訓,都告訴你:“你沒有成功是因為有哪些缺點、劣勢,從現開始,你必須按我教你的方法改變自己的缺點和劣勢,於是你就能成功。”而當你沒有成功時,你並沒有認識到他在誤導你,因為方法是正確的。可是,這正是可悲的地方——方法是正確的,可是方向卻是南轅北轍!就如你感冒了,培訓師給你的不是清涼茶,而是人蔘和鹿茸——而全世界總以為那是好東西!

  c、更加可悲的時,當你堅持了很久沒有成功,而放棄努力時其實是方向不符合自己而倍受挫折,最後“自我保護”的一種行為,你總是對他們自圓其說的結論深信不疑:“你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能堅持!”——是的,因為你放棄了。看上去似乎確是如此!於是,成功學的大師們使得你不再怨天尤人,但卻變成開始埋怨自己——“自己不努力啊,自己不能堅持啊,怪誰呢!就是因為這樣,我才不能成功的,假設我努力,我會成功的!”——於是,慢慢的你成為阿Q.雖然你不能走陽光大道,但你本來可以走鄉間小路,可是偉大的成功學卻把你趕進死衚衕!偉大的成功學就這樣扼殺了你的成功!

  d、成功角色定位的核心:不可代替性。通過對數百名成功人士的跟蹤研究發現,他們的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某個時段某些方面某個範圍內能作到“不可代替”。不管他們是來自大企業的老闆、成功的政治人士、還是市井裡做豆腐做得名聲遠播的檔口小老闆,都具備某種程度某種範圍某一時間內的“不可代替”。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無論你處於哪一職位,哪一行,只要適合你的潛能,你就應盡力做到卓越,做到不可代替,成為“狀元”。而不要將不符合你“三分天”的職位定位成目標。不可代替性要求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出類拔萃。

程式設計師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