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國學經典教案

  讓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的相關教案,老師們快來看看吧!

  範文一

  《田園詩情》誦讀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通過誦讀,體會課文所展示的詩情畫意。

  3.有意識地積累優美詞語,進行自主閱讀能力的診斷與矯治。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 說話

  首先,我們繼續每節課之前的5分鐘說話。今天我們說的話題是“各國風采”,誰能說說你所瞭解的國家情況。

  二、 揭題

  在歐洲西部有一個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那就是荷蘭。它又叫尼德蘭,是一個低地之國。板書 :荷蘭

  本課《田園詩情》彷彿是介紹荷蘭風光的解說詞。而田園詩指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的勞動為題材的詩,單純簡樸。

  三、 新授

  1. 那麼,荷蘭的鄉村又有哪些詩情畫意呢?讓我們聽著如詩的解說詞一起去遊覽這低地之國吧!請大家邊聽錄音邊想象畫面。

  2. 荷蘭有哪些美麗的景色?讓我們分小組再來讀讀課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喜歡的語句,甚至可以閉上眼睛來想想一下那美麗的景色。

  3.相機板書: 水之國 花之國 牧場之國

  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板書:嚮往讚美

  5. 是啊,這麼美的國家,誰能不向往,誰能不讚美呢?

  今天就有一箇中國孩子來到了荷蘭,你們願意成為他的導遊,為他介紹一下這個迷人的國家嗎?

  生配樂朗讀

  6. 荷蘭真是太美了,不愧為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你們願意把它畫下來嗎?就請同學們揮動手中的畫筆盡情描繪心中的田園吧!生畫畫 你能說說你為什麼要這樣畫嗎?

  四、 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去遊覽了一個美麗的國家,它就是被稱為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荷蘭。

  五、 作業 請同學們把荷蘭介紹給你的父母。

  範文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誦讀教案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 .能憑藉課文讀懂古詩,體會古詩蘊涵的思想感情,並以此促進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能初步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喜愛中國古典文化,更好地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中大詩人間的深厚情誼、離別情緒,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課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班級分成若干組。

  教學過程:

  一 共背古詩,感受經典。

  1. 談話。 同學們,最近你在我們學校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中表現怎麼樣?都背了哪些古詩文?請你把最近背誦的內容背給同學們聽一聽。

  2 .學生背。

  3 .評點:的確,一位好的詩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訴你什麼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誼,告訴你無欲則剛、見賢思齊的人生哲理。古詩文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提供一個寄放自己心靈的空間。下面老師提供給同學們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希望大家喜歡。從學生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入手,與學生前期的學習積累建立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正確、通順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 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試一試將古詩讀正確、通順。誰已經將古詩讀正確、通順的站起來讀一遍。每一組抽一選手讀,學生評點首先學會讚美別人,然後將自己的建議得體地告訴別人。

  3.試一試將古詩背出來。

  4. 默讀,想一想有什麼讀不懂的地方,然後小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沒有共同的問題。1 交流。2 出示一些重要問題。初讀古詩,質疑生難,勾起深入研讀的興趣和慾望。

  二、 初讀課文。

  1.讀一讀課文,看一看哪些問題能自行解決,還有哪些問題還有待大家一起繼續討論。

  2.讀課文,先自讀一遍,然後小組合作通讀一遍。

  3.各小組組長先協商各組讀一節,全班合作讀好一篇課文 。先練習,再配樂朗讀讀好課文,為讀懂古詩奠定基礎,同時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瞭解古詩所描繪的情景。

  三、 解讀古詩。

  1. 各小組交流讀後感受,看能否憑藉課文內容自行解決剛才所提的問題。

  2. 集體交流問題的答案。

  3. 相機演示媒體:從黃鶴樓至廣陵揚州的長江行程,從而理解“西辭”、“下揚州”。

  4. 再讀古詩,看是否比上一次讀得更好。憑藉課文自學古詩,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讀懂古詩,讀好古詩。

  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要章節,體會詩人間的深情厚誼。

  1. 感情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課文:“岸邊楊柳依依-------流向天際”。

  B 有感情地練讀。

  C 出示圖片,指名配樂感情誦讀,想象當時情景。

  D 點選“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讀後演示長江流水圖。 E 自由交流“由這一江春水你聯想到什麼?”

  2. 感情誦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A 相機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誦讀體會古詩人的濃情厚誼。

  B 是什麼將兩位詩人的心緊緊地聯在一起?分角色朗讀詩人的對話。

  C 相機出示《贈孟浩然》,體會兩位大詩人間的友誼。這是整個教學的關鍵所在,詩文相融,體情悟道,並相機插入相關古詩幫助理解,使教學的內涵得以深化開拓,教學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擴充,盡展我國古詩文的神奇魅力。

  六 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1. 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想象詩人間分別時的情景。

  2. 有感情地背誦古詩。迴歸本體,落實目標。

  七 擴充套件閱讀。

  1.推薦出示古詩《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

  2. 學生自由誦讀。

  3.自由談談一般送別詩的特點。

  4. 鼓勵學生課外開展誦讀活動。拓展誦讀,舉一反三,促類旁通,由課堂有限的文字資源和時空開拓到課外的無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 .

  範文三

  《九寨溝》誦讀教案

  教學目標:

  1. 誦讀文章,抓住文眼“靈潔”,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 體會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學習文章的鋪排、渲染的寫作手法。

  3. 誦讀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養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學重點:

  1.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 喚醒學生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

  教學難點:

  如何領悟散文優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

  二、介紹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溝在中國的地理圖,進一步讓學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圖片欣賞

  通過圖文視音效果,將學生從視角飽覽,情感的釋放,帶入到九寨溝優美的意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觀教學效果。

  四、朗讀

  1.師配樂誦讀課文

  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到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

  二、初讀古詩。

  師:這首詩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渙。你還能背誦王之渙的哪些古詩?

  師:王之渙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一曲《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於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誰願意為大家朗讀這首千古絕唱?

  三、感悟詩意

  一整體感知。

  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請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首詩,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1.播放黃河課件。

  2.誰能讀出黃河洶湧咆哮,奔騰萬里的氣勢來?指多個學生讀

  3.釋“仞”:仞是什麼意思?誰來念一下材料中的內容。

  4.回讀詩句: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雲空直瀉而下,氣勢雄偉,意境開闊。在蒼茫遼闊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嶺之中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請同學們再讀詩句。

  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這兩句詩中,哪些字詞你較難理解?

  2.怨楊柳,即埋怨。埋怨楊柳什麼?不發芽

  3.為什麼沒有必要埋怨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不到,這裡就沒有春天,楊柳自然不會發芽。

  4.為什麼戰士們如此盼望楊柳發芽,春天的到來呢?是久處荒涼,盼望充滿生機的春天;二是楊柳發芽了,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過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嗎?

  出示征戍資料: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懂嗎?可見,戰士們不僅僅只是埋怨楊柳不發芽,他們還埋怨什麼呢?

  ①埋怨朝廷。讀出這種埋怨的情感來――

  ②譴責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嗎?沒用。所以戰士們只能無可奈何地埋怨楊柳,讀――

  師:所以戰士們埋怨楊柳是怎樣一種情感?無可奈何!因此,“春風”的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

  四整體讀古詩。

  師:茫茫的戈壁,孤獨的邊塞,悽切的羌笛,無窮的痛苦。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詩人發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四、結課昇華――拓展延伸。

  1.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啊!讓我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擁有幸福的生活!

  2.談起黃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來為人們稱頌和讚美。古人描寫黃河的詩詞名句也有很多,請同學們蒐集、整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