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國學經典讀後感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然而國學經典不只一本書,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寒假,我觀看了山東教育頻道的"國學頌讀"節目。這個節目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國學的獨特魅力,而且還品讀了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

  國學是歷史文明長河中的精髓,經典是歷史文化長河的璀璨明珠,它們是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看了這個節目,讓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明白了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深刻含義;感悟到了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崇高境界。體會到了國學經典對我們的重大作用……其實,我在小時候便於經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便教我們唐詩。老師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我們讀,讓我們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背的第一首唐詩,到現在還記憶猶新。他是初唐四傑中駱賓王的一首詩,詩中寫道"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當時,我還因為背得熟練得到了老師的一朵小紅花呢!假期裡,我也沒有停下學習國學的腳步。吃完飯,爺爺便拿著印著插圖的故事書,開始給我講傳統故事。爺爺有時用滑稽幽默的語言向我描述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景;用滄桑低沉的話語講述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時的壯觀景象。這些故事有時會逗得我開懷大笑,有時會讓我引發萬般感想,有時還會讓我為這些偉大人物流露出傷感之情。

  上了小學,每個星期有兩節傳統文化的課程。我每個週末都盼望著這兩天能快點兒到來。老師給我們將孟母三遷的故事,教導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勞苦用心,讓我們更加努力學習;給我們講述鑿壁偷光的故事,教育我們要有匡衡那樣不斷進取、勤奮向上的學習之心,還給我們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們要孝敬父母。其中最令我敬佩的黃香與吳猛。吳猛夏天的時候,他為父親驅趕蚊蟲,免除他父親被蚊蟲叮咬的憂患。黃香冬天,他先到被窩裡把被子暖和好,解決了父親受凍的困難。聽完這個故事後,我便想到回家後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媽媽洗衣服,爸爸下班後,給爸爸倒一杯熱水……記得有一年的六一兒童節的節目的選拔賽,我和我的同學一起演唱了一首用論語改編的歌曲,獲得了評委老師的好評,登上了六一兒童節的舞臺。表演當天,我們在臺上用甜美的聲音演唱完這首歌后,臺下一陣熱烈的掌聲,我們幾個人心裡都像吃了蜜一樣甜。心想:經典文化不僅能增加人的知識,還會提高人的修養。以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經典。

  上了初中以後,我們就增多了更多方面的國學知識。我常常向往陶淵明筆下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僕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常常讚賞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格,也常常佩服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我也從中學會了很多,學會了要像陶泓景一樣"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好的東西要向好朋友一起分享,學會了蘇軾"何處無月?何處無松柏?"的豁達心境,學會了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之情……記得上初一的時候,學校裡舉辦了一個經典誦讀比賽。經過一個星期的細心準備,我決定以舒婷的一首現代詩 參賽。比賽之前還稍微有些緊張,但看到臺下有很多同學幫我加油打氣的時候,我的緊張之情便不復存在了。在臺上,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飽滿的感情把這首詩歌朗誦完畢,獲得了一等獎。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並且還品味到了經典文化的含義。

  其實經典文化含義也就是這樣的:對小時候來說,那就是隊形排列整齊的幾十個文字;而現在對我說,那是中華文化中的顆顆明珠;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那是指引我們前進的燈塔。

  讓我們一起感受國學的魅力,品味經典文化吧!

  篇二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列印了這本書裡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瞭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篇三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絡,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