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名人的演講稿

  成功人士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名人經驗和精神,對我們的進步有很大作用。下面小編為你介紹關於名人演講稿,希望能幫到你。

  介紹名人演講稿篇一

  我最崇敬的名人——居里夫人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為了追時尚,而這種盲目地崇拜會使人誤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為自己的榜樣, 激勵自己像他們一樣,為人民做貢獻。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人們也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成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 喜歡的名人,無論是崇拜還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備了漂亮這一資本,但是,她卻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她為了做科學研究,她甘願讓酸鹼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勞的,最終,她終於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鐳。

  她本來可以就在她發現鐳後申請專利,從而獲得大筆財物,可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將鐳的提純方法公佈於眾。後來,居里夫人竟由於缺少購買1克鐳的經費而難以從事科學研究。最後,還是一位美國知名女記者在美國發動一場募捐,籌集所需的10萬美元款項。

  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國科學院講臺作報告的第一個女子。

  我對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欽佩。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項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傑出的科學成就一樣,在人類文明史上閃爍著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輝。她堅強、她意志純潔、她嚴於律己,使我不得不肅然起敬!

  謝謝大家!

  關於名人故事的演講稿二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裡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麼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裡,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13次終於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麼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裡,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7月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於甦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聖義務。儘管家裡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

  關於名人故事的演講稿三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鐘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裡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大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建立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燒得焦爛的5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復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這一連串挫折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裝置,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祕的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後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會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顫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經過多次試驗,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挫折。

  不幸的訊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盪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

  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被嚇倒,沒有被壓垮,更沒有一撅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恆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返顧,堅忍不拔。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諾貝爾把挫折踩在了腳下,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鉅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科學界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在為人生的理想不懈地奮鬥,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們極易選擇放棄和退縮,那將一事無成。諾貝爾說:“堅忍不拔的勇氣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鐘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裡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大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建立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燒得焦爛的5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復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這一連串挫折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裝置,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祕的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後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會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顫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經過多次試驗,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挫折。

  不幸的訊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盪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

  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被嚇倒,沒有被壓垮,更沒有一撅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恆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返顧,堅忍不拔。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諾貝爾把挫折踩在了腳下,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鉅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科學界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在為人生的理想不懈地奮鬥,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們極易選擇放棄和退縮,那將一事無成。諾貝爾說:“堅忍不拔的勇氣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