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緊張的心理障礙
人一旦緊張,就容易驚慌失措、心煩氣躁,令你做什麼都難以成功,這時你不得不思考該。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1、正確地認識自我
正確地認識自我,探尋自我的心理問題並正視這些問題,結合自身情況去制定出適合你克服心理緊張的方法,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自我,克服心理難關的。
2、保持身心健康
容易心理緊張的人要時刻保持身心健康,讓身體與精神得到放鬆。無論何時,你都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太過疲憊,這樣會造成大腦疲勞閉塞,神經緊繃,使得緊張心理越發嚴重。
3、剋制不良情緒
當緊張心理情緒爆發,人的行為舉動就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不理智、不冷靜甚至脾氣火爆,這時候你必須要掌控緊張心理,剋制不良情緒,讓自己冷靜思考。
4、合理地宣洩
不好的心理情緒我們要剋制,同時也要適當、合理地宣洩,讓自己的心理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在不影響他人生活的前提下,向朋友傾訴、大哭、大叫、運動等都是不錯的宣洩方式。
5、挑戰難題
每個人都有軟肋,你越害怕、牴觸什麼,你就越要面對它、挑戰它,你才能夠克服你的緊張心理。所以,勇敢地挑戰從前你不敢接觸的事物,鍛鍊一下自己的心理素質吧!
6、按摩療法
心理緊張、情緒焦躁不安的時候,你可以按摩一下自己的太陽穴與眼部,放鬆肌肉,令緊張心理得到緩解。
現代人多有心理情緒疾病,只要你正視這些問題並願意去治療,你的心理問題一定會很快能得到解決。
知識拓展:
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人可以正確對待,有的人則不行,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那麼,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心理障礙是心理活動中出現的輕度創傷,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時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屬於正常心理活動中暫時性的區域性異常狀態。例如,當人們遭遇重大挫折時會表現出情緒焦慮、恐懼或者抑鬱,有的表現沮喪、退縮、自暴自棄,或者表現憤怒甚至衝動報復。往往是過度應用防衛機制來自我保護,且表現出一系列適應不良的行為。如果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得不到適當的調適或從中解脫出來易導致精神疾病的產生。
應激反應可表現為軀體性的應激性生理障礙,或心理性的應激性心理障礙。就其發生的過程而言,這兩者無法絕然分開。但從應激綜合徵的臨床表現中觀察,它們又各有所側重,後者的症狀主要是精神神經反應、心理功能障礙。
1.病因
有明顯的事件或處境改變是其一;受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為其二;個體人格特點、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信念等形成個體易感性的差異為其三。
異常的應激性事件可產生急性應激反應;引起持續以往不愉快環境的明顯改變則可導致適應障礙。以往醫學臨床中,對此重視不足,常籠統地描述情緒反應這類亞疾病名稱。近年來,社會的相互交往與需求日益複雜,故這一類障礙的發病明顯增多。所以從心理障礙實際是對嚴重或持續應激適應不良的結果,是成功應付機制被妨礙的反應。
2.臨床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將其分為急性應激反應、慢性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適應性障礙。
1急性應激反應
這是指一類因極其嚴重的軀體或心理應激因素而產生的短暫精神障礙。一般在受到應激性刺激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病。應激源可以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創傷體驗,如自然災害、事故、戰爭、受罪犯的侵襲等對個人安全或軀體完整性的嚴重威脅;也可以是個人社會地位的急驟改變。
若同時存在軀體狀況衰竭或器質性因素如老年人,發病的危險性隨之增加。症狀因個體易感程度和應付能力而有所變異。典型的表現是最初出現“茫然”狀態,輕度意識模糊、注意狹窄、不能領會外在刺激、定向錯誤。呈伴有情感遲鈍的精神運動抑制,或表現為伴有強烈恐懼的精神運動性興奮,逃跑、神遊、行為盲目。常存在心動過速、出汗、面赤等植物神經症狀。症狀多在2-3天內消失,若應激因素持續不在,症狀在3天后也會變得輕微。患者對於發作常有部分或完全的遺忘。
2慢性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是屬於災難性打擊的遠期心理功能障礙。一是病程遷延,可長達多年;二是發病與創傷性刺激的時間間隔延遲,臨床表現與急性型大致雷同。特點是反覆出現創傷時體驗、惡夢;或“觸景生情”的痛苦,導致明顯社會功能缺損,症狀固定化和習慣化,常伴有繼發的心理障礙,在就業、婚姻等事件中反應明顯。
3適應障礙
這是指一種出現於對明顯生活改變或應激性事件的後果進行適應期間,主觀感覺痛苦和情緒紊亂的狀態,通常導致職業或社會功能的損害。症狀包括抑鬱、焦慮、煩惱、不安等情緒障礙;感到對現實處境不能應付,無所適從,活得太累,能力下降;不願與人交往,退縮;睡眠不佳、食慾不振等生理功能變化。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由於經過調整建立了新的適應,精神障礙隨之消失,社會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