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級下冊除法教案

  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並正確進行筆算。

  2、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經歷“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特別是商的書寫位置。難點:理解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後,如果有餘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

  學情分析:

  學生整體學習習慣不太好,書寫普遍不夠端正,數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學困生有5個,學習習慣比較差,上課聽講不專心,作業質量不高。措施是:培養形成良好的班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約束自己、鍛鍊自己。加強與家長的聯絡與溝通,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口算

  28÷7 30÷3 120÷4 27÷3

  說出口算28÷7和 30÷3是怎麼想的。

  2、筆算

  39 14

  說說寫豎式時要注意什麼。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出示P15植樹情境圖。

  引導觀察:圖中告訴我們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根據學生說的板書:三年級1班和三年級2班要植樹42棵,四年級1班和四年級2班要植樹52棵。

  板書: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四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

  怎樣列式?

  42÷2 52÷2

  2. 42÷2等於多少?嘗試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

  學生思考彙報:40÷2=20 2÷2=1 20+1=21

  同學們會口算出答案,那麼怎樣用豎式計算呢?揭示課題板書:一位數除兩位數。

  三、合作探究,領悟演算法

  1.例1: 42÷2=21

  1前面我們複習了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現在出現了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你們會用豎式計算嗎?大家試試,小組討論後各組把豎式寫到黑板上

  2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說說理由。

  3老師板演豎式計算最規範的格式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列豎式算52÷2

  2.例2 : 52÷2

  1學生獨立計算後彙報,老師板書:

  26

  252

  4

  12

  2強調:筆算除法時,如果十位上除後有餘數怎麼辦?餘數和除數有什麼聯絡?

  3比較例1和例2筆算豎式除法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從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點:例2 是被除數十位上還有餘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除 。

  4歸納例2的計算方法

  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要從被除數的 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 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數的哪一位除後有 要注意 比除數小,把 與被除數的下一位數合起繼續除。

  3、理解算理

  142÷2的算理 2 1

  242

  4 -------表示4個十,是20×2得到的 2

  表示2個一,是1×2得到的 0

  強調:先用2除被除數哪一位上的數?後用2除哪一位上的數?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麼位置?

  算理:4個十除以2得2個十,商的十位寫2,表示2個十。2個十乘2得四個十,4個十減4個十得0不寫。把個位的2落下來,2除以2得1,商的個位寫1,表示1個一。1乘2得2,個位2減2得0.所以42÷2=21.

  2、讓學生說說56÷2的算理。

  4、概括筆算方法

  從十位算起,每位上的餘數要比除數小,十位有餘數要與個位落下來的陣列成新的數來繼續除。計算過程要按照商、乘、減、比、落得順序筆算。

  四、鞏固練習

  1、完成P16“做一做”

  2、完成練習四第2題

  3、判斷改錯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你有哪些收穫?

  六、作業

  練習四第1題

  浙教版三年級下冊除法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通過觀察展開大膽猜想,在練習中認識有餘數的除法,掌握餘數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空保證。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教材編排順序進行教學的方法,力求做到教學設計的開放,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強調數學的“數學味”,使孩子們在認知的衝突、問題的解決中體驗到成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使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培養觀察、分析、比較、聯想等思維能力。

  第一,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以學生自身對有餘數除法的認知來作為一個教學的情境,這樣能在一上課就使孩子們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使孩子們迅速調動認知體系中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認知,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同時,又能使教師瞭解到學生的認知起點,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另外,還可以使一部分已經有所認識的孩子在上課開始就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今後能更主動地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數學。這樣的教學情境比起案例一中的生活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們在上課開始就體會到數學課的“數學味”

  第二,注重為孩子們創設一些安靜的思考的環境。讓孩子們靜靜地觀察、獨立地思考有餘數除法與以前學習的除法的不同;讓孩子們靜靜地傾聽,認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說的計算方法;讓孩子們靜靜地嘗試,體驗有餘數除法的最優演算法。本節課少了小組合作的熱鬧,更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遊戲或生活場景,但給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孩子們在觀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發現,在安靜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成果,在默默感悟中體驗了演算法最優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收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們的觀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課堂的這一片“靜土”中得到了孕育、發芽、成長。

  第三、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強調數學的“數學味”並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有利於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為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在案例二中,當孩子們說出一些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之後,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算式的意義,教師讓孩子們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這個算式去計算”,這樣的問題創設,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樑,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託,孩子們對於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後,再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這個算式,又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們運用符號、簡圖來表示,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

  教學後,我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之,一堂課下來。反思自己,今後還應不斷地加強學習,特別是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希望以後能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進,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