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個人修養與品行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並聯吳抗曹,致力於統一事業,政績斐然。怎樣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處理國家大事善於集眾思,廣忠益
聽得進不同意見和建議劉備定蜀後,曾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前後跟隨諸葛亮共事七年。期間,董和對於諸葛亮某些處理不當的事,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者是反對意見,有時其至連提十餘次。但諸葛亮總是十分讚賞董和這種忠於國家的大無畏精神,說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這般認真、勤勉,“則亮可以少過矣”。在他擔任蜀漢丞相後,經常教育下邊的人說:“幹工作,就是要集眾思,廣忠益。如果只因為一些小嫌隙,就聽不進不同意見,難免要犯大錯誤。聽了淨言,獲得了正確的結論,那就好比丟棄了廢舊破爛而得到了珍貴的璣珠寶玉。”
:嚴肅無情地正視自己的錯誤
勇於引咎自罰,痛下鍼砭,深刻檢討,知過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親率大軍準備攻魏。雖然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但由於錯用了馬謖當先鋒,結果在街亭打了大敗仗,使整個北征計劃受挫。事情發生後他即以《街亭自貶疏》上書,“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並坦誠深刻地檢討說:“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閱”。認為錯誤全在於自己用人不當,願承擔對這些過失所負的全部責任,並請求官職降低三等,以懲罰自己這個過錯。
:通體光明
清廉謙退,不貪財、不求奢,毫無自私之利之心。諸葛亮臨終前曾上表後主劉禪,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贈賞賜,不使自己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心跡。他最終將自己鑄成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高度道德品質的人。對於他身後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遺囑,“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後埋葬丘隴必巨,棺槨必重,衣衾必多,文繡必繁。由此觀之諸葛亮對喪葬制度頗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這種精神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是陳壽對諸葛亮的恰如其分的評價。《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魏略》說:“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的學風帶有東漢繁瑣經學的特點,而諸葛亮則從總體思想上把握經學,這是其聰明過人之處。諸葛亮不僅有知人之智,而且有自知之明。《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認為,己與管仲、樂毅一樣,既有經世之才,又有用武之略。這就是陳壽所說的“英霸之器”。
:學綜百家,各取其長,務實為上
諸葛亮身處亂世,深明取捨去就、富國強兵乃治學之大事。因此,他一反東漢時期學者固守家學的學風,從實際需要出發,學綜百家,各取其長。在經學佔統治地位的情況下,由於他的父親諸葛珪擔任泰山郡郡丞,家境還算不錯,其兄諸葛瑾曾“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