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倡導的個人修養有哪些

  個人修養就是人在個體心靈深處經歷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後所達成的境界。那麼,呢?下面小編告訴你。

  古代倡導的個人修養

  總而言之

  中國封建社會的個人修養,主要是灌輸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謂“三綱五常”就是個人修身的核心內容。“三綱”指“君臣義、父子親、夫妻順”;“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實際上就是一種個人修養的總綱。下面具體說明以下它的實際含義。

  “君臣義”

  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這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基本人際關係。義指合理的責任,前面論述過。所以“君臣義”就是說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要承擔合理的責任。這是現代中國市場經濟社會所必須的。

  “父子親”

  是指父母、子女之間要有親情。父母要全力撫養教導好子女,同時子女成人後也一定要贍養好父母。

  “夫妻順”

  是指夫妻之間要和睦恩愛,不要只知道考慮自己的利益,要從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發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達到家庭的穩定,避免不必要的離婚。

  五常內涵

  ——仁義禮智信

  “仁”是“愛人”“人道”的意思;“義”是承擔合理的責任的意思;“禮”是道德約束,起到為達到“義”而預防的作用。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智”是知識的意思,尤其是現代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信”是信任、誠信的意思。這些也都是我們現代中國逐漸缺失的寶貴的個人修養,同時也值得西方國家學習。“三綱五常”並不會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相反它更會起到互促的作用。

  “三綱五常”並不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根源,在現代中國社會我們反而更需要進一步發揚“三綱五常”的個人修養精神,才能獲得更加和諧的社會。

  個人修養的重要環節

  個人修養的重要環節與道德品質的結構和道德教育的過程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概括為“知”、“情”、“意”、“信”、“行”五個方面。所謂“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道德關係以及處理這種關係的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斷力的提高。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是加強道德修養的前提。所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係和行為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是在“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並往往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取向。所謂“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中,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而作出行為抉擇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所謂“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據的真誠信服及由此產生的對該道德義務的強烈的責任感。確立這個“信”,是道德修養的核心。所謂“行”,即習慣化了的道德行為,是指人們由於自身的道德修養,使其自覺遵守道德原則和規範並形成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可見這個“行”,是道德修養的歸宿。道德修養的目標涵蓋而較廣,大而言之,包括怎樣做一個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做一個樂於奉獻的集體主義者,做一個有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做一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小而言之,包括怎麼做一個模範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合格公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