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名人故事

  這個世界幾乎不合所有人的夢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學會遺忘,有些人卻堅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歐姆與歐姆定律

  喬治·西蒙·歐姆生於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鎖匠。父親自學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並教給少年時期的歐姆,喚起了歐姆對科學的興趣。16歲時他進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數學、物理與哲學,由於經濟困難,中途綴學,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學業。歐姆是一個很有天才和科學抱負的人,他長期擔任中學教師,由於缺少資料和儀器,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他在孤獨與困難的環境中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自己動手製作儀器。

  歐姆對導線中的電流進行了研究。他從傅立葉發現的熱傳導規律受到啟發,導熱杆中兩點間的熱流正比於這兩點間的溫度差。因而歐姆認為,電流現象與此相似,猜想導線中兩點之間的電流也許正比於它們之間的某種驅動力,即現在所稱的電動勢。歐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這方面進行研究。開始他用伏打電堆作電源,但是因為電流不穩定,效果不好。

  後來他接受別人的建議改用溫差電池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流的穩定性。但是如何測量電流的大小,這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

  開始,歐姆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用熱脹冷縮的方法來測量電流,但這種方法難以得到精確的結果。後來他把奧斯特關於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侖扭秤結合起來,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電流扭秤,用一根扭絲懸掛一磁針,讓通電導線和磁針都沿子午線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鉍和銅溫差電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並用兩個水銀槽作電極,與銅線相連。

  當導線中通過電流時,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他將實驗結果於1826年發表。1827年歐姆又在《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書中,把他的實驗規律總結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電流;E表示電動力,即導線兩端的電勢差,γ為導線對電流的傳導率,其倒數即為電阻。

  歐姆定律發現初期,許多物理學家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這一發現,並遭到懷疑和尖銳的批評。研究成果被忽視,經濟極其困難,使歐姆精神抑鬱。直到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國科學界的重視。

  歐姆在自己的許多著作裡還證明了: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成正比,與導體的橫截面積和傳導性成反比;在穩定電流的情況下,電荷不僅在導體的表面上,而且在導體的整個截面上運動。

  人們為紀念他,將測量電阻的物理量單位以歐姆的姓氏命名。

  2:將笑柄變成了奇蹟

  1895年,漢尼馬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市一個熱衷於藝術收藏的富裕家庭,父親更是把收藏看作自己的命根子。但命運往往就是這樣捉弄人,在一次孤注一擲的古董收購中,父親看走了眼,用全部家當抵押貸款收藏的一件古董竟然是一件高仿的贗品。最後,活在別人嘲笑中的父親鬱鬱而終。

  閉眼前,他緊緊抓住漢尼馬的手:“真正好的藏品往往在民間,收藏不要光看價錢。希望你能走我沒有走完的路,為我的失誤洗刷恥辱。” 漢尼馬眼中含著淚水,重重地點頭。

  在學校,家道中落、穿戴破舊的漢尼馬受到了同學的嘲笑和欺侮。但漢尼馬也有自己的快樂時光,那就是在書中徜徉,看畫家的畫作和自傳。

  慢慢地,漢尼馬迷上了畫家文森特·凡·高的作品。凡·高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前面。凡·高生前賣出的作品只有《紅色葡萄園》一幅,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僅為當時的400法郎摺合一美元而已。在凡·高死後不久,社會上就開始評定他是一流畫家。

  可惜的是,凡·高本人卻在還未獲得正確評價之前,就自己拉上了人生的帷幕,在強烈的自我懷疑中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他自殺前19天所創作的絕筆之作《麥田》,在1913年拍出了1200萬的驚人高價。

  漢尼馬產生一個強烈的願望:窮己一生,一定要收藏一幅凡·高的真跡。他的這種想法遭到了朋友的一致反對,有人說讓他從父親的失敗中警醒,有人說他沒有一雙“天眼”,拿什麼鑑定滄海一粟的真品?但漢尼馬並沒有退縮,他眼前浮現的是父親去世前看他的期待眼神。

  漢尼馬專買未署名、無鑑定書的作品,憑直覺認為收藏品是真跡,結果幾乎都是假畫。但漢尼馬並沒有氣餒,在別人的嘲笑中,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路。

  1975年,漢尼馬在鄉下發現了一名叫《布呂特芬風車磨坊》的品相併不佳的畫作,然後以6500法郎購得這幅畫。他堅稱這是凡·高作品,但藝術界都認為他患了癲癇,又在幻想。有人說:“凡·高的作品這麼便宜?” 有人說:“漢尼馬又開始發瘋了!” 漢尼馬笑著說:“我沒有瘋,你們只看到了商品的價格,而我看到了藝術的價值。”

  1985年,漢尼馬去世前,微笑著握住兒子範加爾的手:“我一生的願望達成了。我要去上帝那兒告訴凡·高,我珍藏了他的作品。好好儲存這幅畫,有一天它會得到這個世界的認可。” 範加爾含著淚,重重地點頭。

  漢尼馬收藏的《布呂特芬風車磨坊》,在35年後的2010年3月,由權高望重的凡達西博物館館長柯寧宣佈,經過上百次的高科技鑑定,證實這幅畫“毫無疑問”是凡·高1888年的作品。

  雖然畫中人物眾多,與凡·高的典型畫風不符,然而磨坊十分突出,明亮的色彩大膽揮灑在畫布上,用的是凡·高常用的顏料,也和當時凡·高的幾幅作品風格類似。

  經查證,1888年2月,凡·高和朋友高更到法國南部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南方強烈的陽光和陽光照射下的田野、花朵、河流、農舍與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於是就有了這幅與眾不同的作品《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最後,經過專家組評估,這幅畫的價值至少1億美元。聽到這個訊息,漢尼馬的兒子範加爾激動地流下淚水——為父親生前在滿世界嘲諷中的自信和堅持。在父親的墓前,範加爾把這個訊息讓清風傳給父親。

  一幅被世人嘲笑長達35年之久的“贗品”,如今終於鹹魚大翻身。2010年4月一個月,該畫在荷蘭各大美術館展出,觀者如潮。凡·高在世短短37年,留下約900幅畫作,而這幅“風車磨坊”是從1995年以來首度被鑑定為真跡的作品。

  35年之後,漢尼馬將笑柄變成了奇蹟。

  3: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愛迪生在一八七七年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為白光燈。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住熱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時以上的燃燒。

  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為了選擇這種做燈。

  這在當時是極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試驗。 絲用的物質,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後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一千六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

  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而不易溶掉的道理。

  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有一天,他把試驗室裡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僅植物類的炭化試驗就達六千多種。

  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餘頁,先後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時。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就連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試驗室裡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

  這種竹絲電燈繼續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發明用鎢做燈絲後才代替它。愛迪生在這以後開始研製的鹼性蓄電池,困難很大,他的鑽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

  他和一個精選的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時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過五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一百五十多本,方才達到目的 .

  眾所周知,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總共獲得1093項發明專利,是實行專利制度以來獲得個人專利最多的人。

  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成為激勵人們勤奮努力的座右銘。可以說,愛迪生的貢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在他眾多的發明中,愛迪生認為電燈最重要,但他最鍾愛的是留聲機。

  下面是電燈發明的過程: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以前,人們一般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

  這雖已衝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範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19世紀初,英國一位化學家制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光線太強,只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無數科學家為此絞盡腦汁,想製造一種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家用電燈的這一天終於來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國發明家通過長期的反覆試驗,終於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從此,這位發明家的名字,就象他發明的電燈一樣,走入了千家萬戶。他,就是被後人讚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

  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前後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終於用棉紗變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這根炭絲裝進玻璃泡裡,一試驗,效果果然很好。燈炮的壽命一下子延長13個小時,後來又達到45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最後,愛迪生把炭化後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後,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不斷地亮了1200個小時!

  愛迪生髮明的這種炭絲電燈與以往的電弧燈相比,無疑顯得實用多了。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使用電燈的歷史正式開始。然而,這種炭絲電燈亮度不理想,燈絲的製作方法比較複雜,使用的壽命也不是很長。因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

  在炭絲電燈誕生30年後的190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庫裡基發明了以鎢絲做燈絲的電燈泡。這種電燈與炭絲電燈相比,又前進了一步,但由於通電後鎢絲極易變脆,因此它的使用壽命也受到影響。

  
的人還:

1.名人刻苦讀書的小故事

2.當代名人小故事大全精選

3.小學生二年級的簡短小故事大全5個

4.中外名人成長故事

5.小學二年級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