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篇哲理故事

  有很多短篇的哲理故事都是很勵志很正能量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你一定會做錯的算術題

  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主席帕內斯教授在給他的學生講學時,曾經列出過一道簡單的算術口算題。然而,這道只有加法運算的題目,卻有70%的人發生了運算錯誤。你是否有興趣來試一試?

  試題——1000+40+1000+30+1000+20+1000+10=?

  如果你的得數是5000,那麼你一定是計算錯了,這道題目的正確得數應當是4100。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做這道題時會發生錯誤呢?這是因為在得出最後得數之前,你曾在千位數上重複了3次加“1”的運算,使你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千位數逐漸加的思維定勢。

  據帕內斯教授講,在許多地方講學時,絕大多數的聽者也犯了同樣的“思維定勢”的錯誤。

  無獨有偶,世界著名的《紐約時報》竟然在期號的排序上出現同樣的錯誤。那是在1898年2月6日,《紐約時報》的期號輸入員要對當天的報紙輸入期號,前一天的期號是14499,他需要加“1”的運算,由於在個位、十位都逐漸進位而形成了習慣性思維,他便把百位上的4+1也作了千進位。所以,那天他輸入的期號是15000,整整躍進了500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錯誤竟然沒有被任何人發現,而且持續了一個世紀,直到2000年元旦,《紐約時報》的期號才被更正,減掉了500期。

  通過以上兩例,使我們比較切實地體會了“思維性定勢”的特徵。但是,“思維性定勢”並不僅限於這種思維“慣性”所造成的低階錯誤。在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中,對某一事物的“習慣性”思維,也往往制約著人們的發明眼界。人們往往受固有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的影響,不自覺地用以往相同的方式來認識事物和解釋問題。而對這種“思維定勢”的有意識的識破,則可能使人們產生出新的發明和創造。

  譬如,“太空梭”是舉世公認的高科技產物,它開創了人類自由往返的先河。但是,美國航天局負責人的一番解釋,卻使世人回味深長。他說:“阿波羅”太空梭的技術實際上沒有一項是新的突破,相反,全部都是已經發明的現有技術。關鍵是我們能夠恰如其分地有機組合,並且實行“系統管理”。

  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已使具有“原創性”的發明愈來愈難,愈來愈少,而更多的發明創造則屬於“組合式”發明。就像美國的太空梭,它只是將眾多現有的科技組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一種“質”的飛躍。而要成功地實現這種組合,就首先要破除思維定勢。例如:A物質有A用途,B物質有B用途,而當人們破除了對A、B物質的習慣性認識,將A物質與B物質組合在一起,是否就可以產生出C用途呢?

  有人創造出這樣一種思維方法,他首先制定出一個座標圖,在縱座標上依次排列出若干個物品,然後用線連起縱座標與橫座標的各點,以此來尋找不同物品的組合,並考慮是否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效用。例如:當他以縱座標上的“奶瓶”為點,連線到橫座標的“溫度計”時,他就會考慮生產一種帶“溫度計”的“奶瓶”是否給嬰兒餵奶帶來方便?又如,以“奶鍋”為點,連線到“計時電熱裝置”,他就會考慮是否生產一種帶“計時電熱裝置”的專用“奶鍋”,給千家萬戶的熱奶創造方便。

  “思維定勢”是“懶漢”的思維方法,有意識地破除它,我們會有更多的發現和發明。

  :對陌生人的愛,才是真愛

  從前,戰亂頻仍,到處是難民。在長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國禪寺,寺內僅剩一僧。一日,一落魄書生來到寺內,說自己帶著妻兒老母流落到此,歇腳在附近青雲佛塔之內,一家四口飢腸轆轆,實在無法,只得前來乞食。

  聽此言,僧人拿出一饅頭遞給書生。書生謝過僧人,緊緊捏著饅頭,急步走了。一個時辰後,書生又來了。僧人給了書生兩個饅頭。書生再次謝過僧人,一手一個饅頭,緊緊捏著,慢慢地走了。過了一個時辰,書生第三次來到安國禪寺。這回,僧人給了他三個饅頭。書生深深謝過僧人,雙手捧著饅頭,蹣跚地走了。又過了一個時辰,書生第四次來到安國寺。僧人給了他四個饅頭,並說:“對不起,施主,未曾想情況會如此糟糕,實在沒有更多的了。”書生用長衫兜住饅頭,朝僧人深鞠一躬,轉身踉踉蹌蹌地走了。

  半個時辰後,一個女子哭著來到安國禪寺,見到僧人,撲通跪下,說:“大師啊,您救救我的夫君吧!”這位女子正是書生的妻子,她說書生已經餓暈在地。

  僧人疑惑地問:“我已給過他十個饅頭,你家四口平均每人兩個半,他何至於餓暈呢?”

  書生的妻子哭著說:“大師有所不知,其實,我夫君一個饅頭都沒有吃啊。”原來,書生拿到一個饅頭時,面對兒子、母親和妻子,他把唯一的饅頭給了兒子;拿到兩個饅頭時,他依次分給了兒子和母親;拿到三個饅頭時,他又依次分給了兒子、母親和妻子;拿到四個饅頭時,面對生命中最親近的三個人,他把饅頭依次分給了兒子、母親和妻子,還剩一個,家人都說:“你吃了吧。”他卻看看饅頭,捨不得吃,遞給了兒子,對大家說:“我已經吃過了。”結果,半個時辰不到,在親人分享饅頭的喜悅中,餓得太久的書生終於體力不支,一頭栽倒在地。

  聞聽此言,僧人心中不禁感慨道:“有一個饅頭時,首先想到兒子,是舔犢之情,雖算慈父,卻是脫不了本能的俗人;有兩個饅頭時,再想到長者,有盡孝之德,雖算孝子,也不過是常人之舉;有三個饅頭時,終於想到伴侶,顧全夫妻之義,可算是好夫,但仍屬凡人一個;倒是這最後之舉可圈可點,有了四個饅頭,本該自己留一份,卻未留,果真有好修為,真正的善人啊,當救!當救!”於是,僧人跟隨書生妻子來到青雲佛塔,用僅剩的一個饅頭救活了書生,然後,唸了一聲“阿彌陀佛”,空著手回到寺內。

  半個時辰後,正在打坐的僧人倒在蒲團上,其實,他已經兩天未進齋食。如果說捨己為親人者是善人,那麼,為不相干的人而捨己者呢?應該是聖人吧。

  :最深的傷害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經常對別人出言不遜。他的父母和朋友總是勸他,他總是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幾句話麼,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然後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村子裡來了一位僧人,年輕人對僧人說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話,別人批評這個年輕人,年輕人振振有詞地說道:“不就是幾句話麼,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嗎?”僧人聽了微笑著對年輕人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好多人包括這個年輕人都圍在了這個僧人的旁邊,準備聽僧人講故事。僧人頓了一下開始講故事:

  有一個人養著一隻從小就從深山裡撿回來的狗熊,他一直養著這個狗熊,可是有一天這個狗熊把鄰居家的一片玉米糟蹋了,鄰居找上門來。他很生氣,拿起棍子對著狗熊就是亂打,而且邊打邊罵:畜牲始終就是畜牲,我白養你了。打完後,他把狗熊趕出了家門。

  第二天的時候,他又後悔了,可是狗熊已經走進了後山。

  他很後悔,可是再也找不到狗熊了。在一次上山打獵的時候,他碰到了一隻老虎,手無寸鐵的他閉上了眼睛。突然他聽到了搏鬥的聲音,他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那隻狗熊回來了。狗熊把老虎趕跑了,他高興地上去愛撫著狗熊說道:“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還疼嗎?你跟我回去吧!”

  狗熊說:“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說過的那些話卻還在讓我疼,而且很疼很疼。”狗熊說完頭也不回就又回到了後山中。

  僧人的故事講完了,大家都在感嘆說過的話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傷害,惟獨這個年輕人卻是一副不屑的樣子,僧人又從口袋裡取出了幾顆釘子對年輕說:“你去把這幾顆釘子釘在樹上。”年輕人按僧人的話去做,把釘子釘在了樹上。

  年輕人剛回去,僧人又說道:“你去把釘子取下來。”年輕人沒有說什麼,又回到了樹下準備把釘子取下來。可是年輕人費了半天的勁,用各種工具折騰了半天才取下了一顆釘子。

  僧人來到了年輕人身邊,用手指著那個釘子留下的痕跡說:“就是拔出來,那又能怎麼樣呢?樹幹上不是還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嗎?就像那個故事裡的狗熊一樣,雖然棍子留下的疼早已消失了,可是那個人說過的話對它的傷害卻是終身難忘的。”

  僧人又一眼年輕人,接著說:“對別人有所傷害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儘管你能取回來,可是你留給別人的傷害就像釘子留在樹上的疤痕一樣是永遠消除不了的。”

  年輕人聽了,頓然大悟,他說:“我現在終於明白出言不遜對別人會是多麼深的一種傷害,謝謝大師的指教。”僧人聽了點頭稱是,然後飄然而去。

  世界上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當我們對別人出言不遜的時候,也就是把釘子釘進了別人的心中,而且這樣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永遠珍惜自己的每一句話,因為語言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