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勵志故事
千萬人的失敗,都有是失敗在做事不徹底,往往做到離成功尚差一步就終止不做了。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只在最後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麼,你應該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與拒絕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10=20元。因此,每次拒絕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被拒絕時,你應該面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日本日產汽車推銷之王奧城良治也有類似的說法。
他從一本汽車雜誌上看到,據統計,日本汽車推銷員拜訪顧客的成功率是1/30,換言之,拜訪的30名顧客中,就會有一個人買車。此項資訊令他興奮不已。
他明白,只要鍥而不捨地連續拜訪29位後,第30位就是買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不但要感謝第30位買主,而且對先前的29位更應該感謝,因為,假如沒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麼會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確,一塊岩石,在鐵錘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紋絲不動,第100次的撞擊,終於使它轟然裂開……你會認為僅僅是靠這最後一擊嗎?當然不是!
你肚子很餓,買了5塊麵包,當你吃完第5塊的時候,你發覺飽了。你會不會這樣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塊麵包就不用買了。當然也不能!
面對人生中的所有挫折與拒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並時常加以感謝,只有如此,我們每一步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穫。因為,最後的成功總是由前面無數次的失敗累積而成。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篇2
美國有一個叫羅伯特的人,用幾年時間收集了七萬多件“失敗產品”,然後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室”,並一一配上了言簡意賅的說明。由於這一展覽給人以真實深切的警示,開展後觀者如潮,給羅伯特帶來了滾滾財源。
妙!展覽“無用”的廢品竟創造了成功!聯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謂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好東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錯了地方,就不妨給它換個位置,誰找準了這個“地方”,誰就能讓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裡他發現了一大片蘭草。經仔細辨認後,他確定那是蘭花中的珍品:佛蘭。旅行者驚喜之極,決定把這些花帶回城裡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戶農戶,想借一把鋤頭。當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來意後,很爽快地把鋤頭遞給他,只是提出一個要求:跟著他去看一看是怎樣的一種花兒,竟讓旅行者如此著迷。
看過之後,農民很是失望。“原來是這種自生自滅的小草,我們這裡的人誰都不要,這草是沒用的,我們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沒嗅一下呢。”說完,農民遺憾地走了。幾天以後,旅行者回到了城裡,帶回去的幾十株佛蘭,很快使他成為富翁。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其實,世上本沒絕對無用的東西或失敗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罷了。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裡,或者在不同的際遇裡,往往會有不同的價值。
人生也是如此,這世上本沒有天生無用、天生失敗或者天生成功的人,關鍵是你處在什麼位置,或者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所以不要說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所能,只不過你就像那株佛蘭一樣,還沒有被發現而已。那麼,我們何不換一個角度看自己,試著走出去,充分展現自己的長處,在“平庸”中挖掘亮色,從“無用”中尋找價值呢?
因循守舊,只能讓人的生命固於一種苟且的狀態;創新求變,則會讓人生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篇3
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鍼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鍼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的人還:
1.古今中外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事例
2.從失敗到成功的名人勵志故事
3.古今中外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事例3篇
4.古今中外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
5.古今中外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例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