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

  想知道關於別人是怎麼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嗎?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落寞地躺在病床上,她久久地盯著天花板出神。她在想,此刻,如果能靠在家裡那張溫暖的床上,哪怕只吃上一碗母親親手做的荷包蛋,也必將是人生中一件最幸福的事!可眼下,如此簡單的願望卻變得遙不可及——

  她姓陳,是個俏麗的南方女孩,認識她的人都親切地管她叫小陳。大學畢業後,她孤身來到北京,成為“北漂”一族。闖蕩的日子裡,她自始至終牢記著父母的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也正是在朋友的引薦下,她進了京城的一家大媒體,做些大牌記者、編輯們不願做的輔助性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她總是放低自己,並傾注熱情,最大限度地通過網路、採訪、晤面等種種渠道拓展人際關係,甚至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她都願真誠結交。幾年下來,她擁有了2000多個朋友,遍及100多家網路、近千家平面媒體和十多家電視臺;在企業界,常保持聯絡的大小老闆也有幾百人。

  昨天,小陳隱隱感到肺部有些不適,便在部落格和qq上留了言,對那些約好要做交流的朋友表示歉意,說明天準備去醫院檢查身體。診斷結果一出來,醫生建議她先住院觀察幾天。一個外地女孩子,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心裡難免會湧滿酸楚的滋味。

  “吱扭”一聲,房間的門被推開了。一束鮮花出現在小陳的視線裡。病房裡住著三個病友,是誰這麼有福氣?小陳正羨慕地想著,手持鮮花的陌生女孩開口了:“請問陳姐住這兒嗎?”

  找我的?小陳心頭一顫,忙坐起來。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裡,朋友們都管她叫陳姐,不是因為她年齡有多大,而是因為她所在的單位名號實在太響。更讓她沒想到的是,緊接著又有幾個人走進來,要麼懷捧鮮花,要麼手拎營養品……聽著暖暖的問候,看著一張張笑臉,一時間,小陳的眼睛溼潤了。

  不過是一場小病,可短短几天,手機幾乎被打爆,含滿牽掛的簡訊不停地跳出來,部落格上的留言更是爆滿。病好後不久,小陳過生日,一下子又來了幾百號朋友!有的熟悉,經常見面;有的陌生,只是在網路上交流過幾次……

  經歷了這兩件事後,小陳陷入了深思。都說“20歲靠體力拼出路,30歲靠腦力找出路,40歲以後靠人脈引出路”,既然現在我已積累了如此豐富的人脈關係,為什麼不打破常規,提早利用並開發它?打定主意,小陳先私下和幾位關係不錯的朋友透露了要自主創業的想法。不料,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朋友們的鼎力支援,有的出謀劃策,有的蒐集資訊,有的還真誠表示願提供無償的幫助……

  時機成熟,小陳決然地走出了在別人看來近乎神聖的國家級報刊大樓,踏上了自主創業之路。辦公地點是朋友幫忙租的,辦公設施是大夥攢的,硬體沙龍、小熊線上、第三媒體、西域it網等幾十家網路傳媒的朋友以最低的價格,甚至是免費為她打出廣告……在新老朋友們的熱忱相助下,北京天下財富文化傳播機構橫空出世,從此,小陳在異地他鄉的大都市,開始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創業傳奇。

  豐富的人脈資源,成為推動文化傳播事業發展壯大的一股強勢之風。接下來,小陳仍舊保持著謙恭的處世態度,四處聯絡業務。sony公司內部早有她結識的朋友,正是朋友之誼加上她的親和力,使她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明顯處於上風。首輪談判,雙方就達成合作意向,順利接手了sony品牌的策劃與推廣業務。首戰告捷,小陳信心倍增。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她又與金龍魚、吉利、南方高科、中興天創、華旗資訊等大企業簽訂了合作計劃,事業越來越紅火……

  依託人脈關係,小陳輕輕鬆鬆地完成了從“外來妹”向老闆的角色轉換。不容置疑,當事業、人脈資源與“天下財富”一旦完美地結合,便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朋友越來越多,財富越積越多。面對這一切,小陳自豪地說:“是人脈關係推動著我去書寫嶄新的人生。”

  小陳成功了。她的成功很容易讓人想起三國時期的一方霸主劉備。那是個政局混亂的時代,註定誰有實力誰將坐穩一方江山。儘管劉備文不及孔明,武不如關張,可他懂得聚合人脈資源,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的潛能!

  是的,不管是生活還是創業,永遠都別忘了這個淺顯的道理:“一個朋友一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不過,前提是,要看清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真正的朋友!

  篇2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哲學博士。他除了在教學著書上頗有成就外,還是一位傑出的演講家,每年有數百場人生哲學講座。傅教授應邀在央視的《百家講壇》講《孟子的智慧》,在各大媒體講《易經》《老子》《莊子》等,反響強烈。四川汶川地震後,他親歷災區,多次進行公益演講。

  成功的對手我目睹過傅教授演講的風采。他風度儒雅,廣聞博見,最深奧的道理經他詮釋後,也變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演講時,傅教授從不看底稿,彷彿是聊家常,娓娓道來。語言之簡練,措辭之嚴謹,讓人歎服。我常常想,如此了得的口才,是天生使然,還是後來練就的呢?

  沒想到這個問題傅教授自己提出來了。一次演講中,他謙虛地說:有人問我,傅教授,你的口才還可以啊。傅教授說,也許大家都沒有想到,我小時候有很嚴重的口吃。

  原來,傅教授小時候因為模仿別人口吃,自己患上了嚴重的口吃。8歲到17歲,他在公開場合沒有講過一句話。他最怕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回答問題,課堂上就會笑成一片,連老師也忍不住發笑。直到18歲,他才進行了正規的糾正與訓練。在一次小學同學的聚會中,有同學問他,你有沒有怨恨小時候我們對你的嘲笑?他回答,其實我很感謝命運給我的這個十字架。因為口吃,他無法與人溝通,交不到朋友,只好在學習上格外賣力。從小到大,他的成績非常好,每次都是第一名。從初中到在美國讀博士,他都靠著獎學金生活。因為口吃,他比別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語言的重要。當終於可以流暢地表達時,他無比珍惜自己說話的機會,希望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別人都願意聽,都聽得懂。

  是口吃造就了他,讓他取得日後的成就,成為享譽東南亞的演說家。其實我們不難想象,對一個孩子來說,口吃足以擊倒他,讓他自卑自閉,從此一蹶不振。幸運的是,他憑著倔強與勇敢,跨過了口吃的障礙,讓人生擁有了成功的輝煌。

  成功的對手是障礙,障礙無處不在。而真正的勇者,跨越障礙的過程,就是為成功獲得更多動力的過程。

點選下頁點選下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