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勵志

  對於一個企業家來說,成功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從哪些地方來看待他們的成功呢?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1:丁仕源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廣東梅州,3歲時他跟隨下海經商的父親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學,丁仕源學習成績平平,酷愛裝扮的他總是穿著時尚的窄腳褲,踏著經典款的NIKE鞋,招搖地行走在學生中間,儼然在表演一出出別緻的時裝秀。現在執掌的活動策劃企業讓他擁有1200萬元合180萬美元的財富。

  同學們視他為潮男,老師卻把他當成脆弱的雞蛋:“做人要做內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擊的雞蛋,像你這樣不學無術,外表看起來挺光鮮,裡面裝的都是水,遲早要被社會淘汰。”丁仕源對老師近乎貶損的批評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他說:“我在學習方面的確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經常把家庭作業放在一邊,沉迷於研究妝飾。

  創業就要相信自己

  勉強考上初中後,父母和老師都很著急,丁仕源卻過得格外自在充實。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裝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閒就掏出各種流行服飾書籍鑽研,還總把零用錢積攢下來,購買各種心儀的服飾,然後穿著在學校裡擺POSE。儘管周圍充斥著批判的聲音,但丁仕源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錯。

  初二時,機會終於來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飾類報紙招聘記者,他意識到這是自己進入服飾行業的難得機遇,於是瞞著老師和父母,虛報年齡報了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學習專業服飾知識上,利用週末逛商場,調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裝市場。

  創業就要不辭疲憊

  不久,深圳舉辦服裝企業博覽會,丁仕源決定提前體驗一下當服飾記者的感覺。他特意穿上西裝,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記者,然後尾隨會場上的採訪記者走到展臺前,在旁邊偷聽他們交談。採訪記者離開後,他又向展臺負責人索要服裝企業和老闆的聯絡方式。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僅用一天時間就攢齊了300多家企業和老闆的聯絡方式。

  報社招聘進入面試環節,丁仕源穿著一套深色西裝,信心滿滿地走到面試官前。面試官提的所有問題,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卻在對方宣佈結果前主動做了坦白:“原諒我填寫了虛假資料,其實我剛滿14歲,可我特別渴望得到這個崗位,所以……如果貴公司願意錄用我,我定會全力為你們效勞,並把自己課餘做的調研成果,包括數百家服裝企業的聯絡方式全部免費提供。”

  付出就會有回報

  他把自己記錄下的深圳服裝市場情況,連同通過博覽會整理的服裝企業資訊呈獻在面試官面前,面試官大吃一驚,禁不住誇道:“雖然你年齡最小,卻是最用心的應聘者。”

  最終,丁仕源從數百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因為年齡原因,他最終被破格錄用為學生記者。從那之後,他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記者,還兼做廣告代理,結識了一大批服裝企業老闆。一年後,他在另一家全國性服裝報紙找到了一份兼職,藉助更大的平臺,他結識了大量優秀模特。他把企業和模特的需求結合起來邀請模特幫助企業舉辦了一系列展示活動。

  白手起家變千萬富翁

  在掌握了眾多媒體、企業和模特資源後,丁仕源創辦了丁叮文化傳播公司,組織策劃了數十場大型國際文化活動及世界模特大賽。如今,剛滿22歲的丁仕源身家已過兩千萬,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雞蛋理論,他說:“當年我經常被老師比喻為雞蛋,我也覺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學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雞蛋也有特別和普通之分,一枚雙黃的雞蛋,往往要比單黃的雞蛋更受歡迎。所以,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別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雙黃雞蛋,照樣可以取得成功。”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2:樑穩根

  不是李彥巨集,不是黃光裕,更不是宗慶後……

  2011年9月7日,在由胡潤研究院製作的“2011年中國百富榜”中,三一集團董事長樑穩根以7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成為“中國新首富”。

  這不是一家之言。7月25日,在《理財週報》釋出的2011年“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榜單中,三一重工樑穩根家族以598.51億元身家位居中國首位。

  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10日,《新財富》釋出的“2011年500富人榜”中,樑穩根即以500億元身家問鼎首富。

  25年時間,樑穩根把6萬元起步資金變成了700億元,財富增長了117萬倍。這絕對是個奇蹟。

  起步資金:6萬元

  今年55歲的樑穩根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地區漣源市茅塘鎮的一個小山村,是個農民的兒子。

  樑穩根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考入中南大學金屬材料系的。1983年,他被分配到國營企業——兵器工業部洪源機械廠工作,兩年後,一心想當“萬元戶”的樑穩根遞交了辭職書。

  沒有了“幹部”身份,甚至連城市戶口也沒有了。父親怒不可遏,拿著扁擔追著樑穩根要把他攆回洪源機械廠。在老人的眼裡,兒子好歹混出了點“名堂”,怎麼能說不幹就不幹了?

  扁擔沒能把“犟驢”攆回去。樑穩根後來回憶說,當時他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如果經商失敗了,我就去做兩件事:一是寫一本書——《此路不通》,以後告誡像我一樣衝動的年輕人;二是到落後的山村去當先生,教書育人。”

  在經歷販羊、營銷白酒、生產玻璃纖維等一系列失敗後,樑穩根的“第一桶金”來源於特種焊接材料——這正是他的專業特長。1996年企業開業時,樑穩根將工廠命名為“三一”;“建立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這時候,他手裡的全部資金是6萬元人民幣。

  5年之後的1991年,樑穩根的企業發展成為婁底最大的民營企業,年銷售額過億元。但這種發展速度和規模與“三個一流”的理想仍甚遠。通過一系列調研與論證,樑穩根認為這是市場容量的問題。

  “金剛石特種焊接材料市場,全國總容量也就10多個億,即使把全國市場都壟斷,發展空間仍不大。此外,漣源較為偏僻,交通不便、資訊不暢、資本受限、人才受困,無法孕育出世界級的企業。”

  樑穩根確定了“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裝備製造業。

  就選擇工程機械行業的原因,樑穩根認為,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程序,造就了上百個世界500強,僅工程機械製造業美國就佔了3家。中國是一個人口和麵積大國,現代、工業化等程序都要依靠工程機械製造業支撐,這說明工程機械行業不僅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更有長久的發展機遇!

  端正了戰略方向的三一重工,銷售收入和利潤以50%以上的年增長率推進。

  重塑“中國製造”

  與“財富榜”歷年“榜首”多出自地產、商業、IT產業相比,今年的“榜首”來自制造產業。

  遍佈世界各地的“中國製造”,長期被認為是品質低下、價格低廉、勞動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詞。當三一重工世界最長臂架混凝土泵車、世界首創無泡瀝青水泥砂漿車、亞洲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創新產品陸續推出後,“到海外去賺錢”成為了三一重工的戰略選擇。

  “沒有國際化,三一重工最多就是個大一點的個體戶而已。”樑穩根認為。

  三一重工的國際化戰略是在國家“十五”計劃出臺後的第二年開始的。2002年8月,三一重工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在印度設立。隨後,公司兩臺平地機分別從中國發往印度和摩洛哥。三一重工國際化戰略序幕由此拉開。

  關於“走出去”的方式,國內絕大多數企業採用的是跨國併購的模式,而三一重工選擇了直接投資。

  2010年2月,三一重工與巴西聖保羅州政府達成投資2億美元協議,擬建工程機械生產與研發基地。預計建成後,5年內其年銷售額將達到5億美元。此前,三一重工分別於2006年11月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2007年9月在美國投資6000萬美元、2009年1月在德國投資1億歐元,均是採用直接投資,設立研發與製造基地的方式。

  為何三一重工對直投情有獨鍾?

  “跨國併購鮮有成功案例,主要歸結於文化整合難度大、管理水平有差距。”樑穩根說,“多年來,三一重工‘練好了內功’,用三一的資本、品牌、服務、精益製造等諸多優勢資源,去異國他鄉整合別人的優秀資源,用國際化的資源提升三一的國際化!”

  三一重工財報顯示,公司在最近的3年時間,實現海外銷售收入總額約15億美元,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海外市場實現的銷售收入仍然佔到公司銷售總額的12%以上。至目前,三一重工業務已覆蓋150個國家。

  在三一重工的國際化程序中,特別是在智利聖何塞銅礦礦難、日本福島核洩漏危機等救援上,三一重工不斷提升的產品品質,讓絕大多數外國人開始以新的眼光審視“中國製造”。

  造富工廠

  在三一這個“造富工廠”,擁有百萬、千萬元資產的員工數以千計,9名董事會成員資產均超過億元。多年來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除樑穩根外,還有唐修國、向文波、袁金華、毛中吾等人。值得提及的是,2008年3月,三一集團還因向已故高管李冰遺孀頒發了1710萬元現金、11萬股三一重工股票的獎勵而獲得了外界廣泛認可。

  在三一重工,《勞動合同法》頒佈前公司就為每位員工購買了“五險一金”;公司員工的工資在全國具有“發言權”;公司從制度上為員工設計了通暢的職業發展通道;公司構建自身培訓體系,使能力得到持續提升……從2007年開始,三一重工每一年的年度工作報告均會在“幫助員工成功”這一理念上著下濃墨重彩。

  “要不斷超越自我,要不斷提升企業的標杆,要讓每一位員工分享到公司發展的紅利。”樑穩根說,“員工工資是家庭美滿、公司國際化、社會和諧的基礎。當員工過上了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在具備共同使命感的基礎上,他們就可以更好地履行對家庭、企業和社會的義務與責任!”

  當財富發展到一定階段,即民企家族一代、兩代甚至好幾代人也用不完的時候,企業前進的動力來自何方?

  樑穩根給出了他的答案。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3:洛克菲勒的創業之路

  階段1啟動資金:父親1000美元的高利貸

  莫里斯·克拉克是洛克菲勒商業學校培訓班的同學,不過當時洛克菲勒與克拉克關係算不上融洽,但洛克菲勒對利息的反覆提問,讓年長洛克菲勒十歲的克拉克印象深刻。此外,效力於一家農產品貿易公司的克拉克,怎麼也搞不明白,工作僅僅一年多,洛克菲勒就成了一家叫休伊特公司的合夥人?

  在與洛克菲勒深入交流幾次後,克拉克說出了自己的算盤:他想邀請洛克菲勒與自己一起創業,從事農產品貿易。克拉克效力的那家公司,業務很好,但因為自己不是公司合夥人,克拉克無法分享公司的利潤。

  “約翰,以我的專業判斷,加上你的財務管理,我們倆人合夥,肯定能在克里夫蘭農產品貿易上出人頭地。”克拉克發出了邀約。

  “克拉克,請給我一週時間,我要與家人協商一下。”

  洛克菲勒沒有敷衍克拉克的意思,他確實需要考慮一下。要知道,過去的休伊特—塔特爾公司,現在的休伊特—洛克菲勒公司,是他從一個小毛頭成長為合夥人的第一個公司,這家公司的薪水,不僅讓媽媽、弟弟、妹妹在不依靠父親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而他的敬業,在克里夫蘭商界已經小有好評。一些異常謹慎的銀行家們,偶爾會提及洛克菲勒這個名字。要知道,洛克菲勒才17歲。

  克拉克的主意,對洛克菲勒有非常強的誘惑。但是,要自己創業,洛克菲勒的儲蓄還遠遠不夠。工作三年不到,洛克菲勒居然儲蓄了800美元。對於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孩子來說,這筆錢算得上是天文數字了。

  但是錢還是不過。不過天助洛克菲勒,一向吝嗇的老比爾居然要主動借錢給兒子。1858年3月,老比爾找到洛克菲勒,說原計劃要在洛克菲勒21歲時給他1000元錢,現在,他想提前兌現這個計劃。這筆錢是借給洛克菲勒的,利息為10%,當時的銀行利息是6%多點。

  階段2:有創業做後盾的加薪申請

  有了父親的1000元墊底,洛克菲勒手定主意,可以創業了。但他不想說自己創業,而是決定與休伊特攤牌。

  “休伊特,我想把年收入提到800美元。

  “約翰,公司去年收入很糟糕,這你是知道的。另外,你加入公司才兩年,成為合夥人才一年,怎麼可能收入提到800美元呢?”休伊特反詰自己的年青合夥人。

  “我不能同意您的說法,塔特爾的年收入是2000美元。就算我年青,加入公司時間短,但我所做的工作,難道不是塔特爾的雙倍嗎?承擔這麼重的工作,難道我的年收入還不能達到他的一半嗎?”

  休伊特感到理虧,只好行使最終的權力:“約翰,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我確實不能付你800美元的年薪。”

  “好吧。感謝您在過去三年中給我的機會,也祝您好運!”

  休伊特顯然沒有正確評估洛克菲勒的價值,更沒有預料到洛克菲勒的遠大前程。十幾年以後,昔日的老闆還要求著昔日的打工仔,求後者給講解石油投資的訣竅。前知如此,多給點薪水,把洛克菲勒留在身邊,獲得更大的收益多好啊。世界上最難買的,就是後悔藥。而1858年,休伊特給自己下了副後悔藥,當然,下藥時他確實沒料到。

  眼光短淺,讓休伊特放走了一條大魚。當然,即使休伊特滿足洛克菲勒的加薪要求,洛克菲勒可能還是得離開。未來的石油大亨,心中正在積累著自信,創業放單飛,應該是早晚的事情。

  1858年4月1日,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掛牌營業。鑑於洛克菲勒已經小有名氣,當地的報紙,《克里夫蘭領導者報》為這家公司做廣告說:“作為負責任、有經驗的商人,我們推薦廣大讀者惠顧這家新企業。”

  階段3第一次失誤:一船黃豆被摻了半船的石頭

  “克拉克,糟了。”

  一大早,洛克菲勒火急火燎地對克拉克喊了起來。

  洛克菲勒的表現,讓克拉克感到既意外又好笑。認識洛克菲勒三年多以來,他第一次見洛克菲勒失態。與洛克菲勒不同,克拉克要隨意得多。儘管公司損失,他的損失一文不比洛克菲勒少,但看到洛克菲勒急得要命的樣子,克拉克還是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到外面貨船上去看看,保你再也笑不出來了。”洛克菲勒大聲對克拉克說。

  “貨船?貨船怎麼了?”克拉克一邊嘀咕,一邊走出門去。

  走進貨船,克拉克一下子懵懂了。“約翰,我們不是訂的黃豆嗎?怎麼全是石頭和垃圾啊!”克拉克大喊大叫起來。

  整個一天,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兩位合夥人,在愁眉苦臉中,開始從垃圾堆中撿黃豆。一船的黃豆與垃圾、小石頭塊,讓兩位準備在農產品貿易中大幹一場的年青人,一下子消失了很多熱情。

  洛克菲勒不愧是做財務的,經過一晚上的反覆計算,這筆生意,公司賠了200美元。為了繼續做生意,至少還要籌措400美元。

  克拉克是情緒大起大落型的,來得快,消失的也快。

  那好吧,約翰,我們各自補足200美元,一週後交到公司。”

  克拉克有弟弟,還有父親,都可以短期拆借。洛克菲勒可犯難嘍。弟弟威廉雖然工作了兩年,但200美元是沒有的。再說了,即使有,家裡日常也得用啊。無奈,儘管一百個不情願,也只好硬著頭皮向父親借了。

  這次黃豆事件,對年青的洛克菲勒來說,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借這件事,他一方面對合夥人克拉克的細緻管理能力不足有了深刻認識,也對自己投身宗教事務的時間管理進行了細緻而深刻的反思。對於關於反思,勤於總結的洛克菲勒來說,黃豆事件是一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外。

  一船黃豆,居然被人摻了半船的石頭與垃圾。垃圾黃豆事件促使洛克菲勒做了深刻反省,是不是教會有點小成就後,自己過於自得了?洛克菲勒多次反躬自問。在深刻自我反省的同時,洛克菲勒制訂了嚴格的工作與教會之間的時間分配表。經過近三個月的撿垃圾,那半船黃豆也陸續賣掉了。

  1858年底,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獲得了4200美元的利潤,按照股份,洛克菲勒獲利2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