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準方法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前提,聽課的效果與預習的質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做好課前預習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如何做好課前預習一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些名句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數,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對於學習這件事來說,要想做到心中有數,就要學會預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也經常佈置預習作業:“今晚的作業是預習下一課第32至33頁。”一句話下去,學生隨便地開啟書看一看,走馬觀花,預習完畢。這樣的預習對學習新課有作用嗎?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一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地預習,才能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才能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預習方法的指導、訓練,可以使學生學會預習,並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所謂預習,就是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對要學的知識有個大體瞭解,找疑點,提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聽課,通過課堂上的集體學習完全掌握新知。預習一般分為全冊預覽、單元預習和課時預習三種,這裡我重點對課時預習的指導談談自己的點滴看法。

  指導預習要有模可循。預習和課堂學習一樣,有著一般的步驟和方法,教師要向學生介紹預習的操作步驟,以便學生有模可循。在教學實踐中,我把預習數學的方法和步驟編成了一個順口溜:“先讀書,劃批註;有缺陷,及時補;多用腦,勤動手;試練習,找疑處。持之以恆先預習,學好數學很容易。”

  “先讀書,劃批註”是預習的第一步,數學課本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讀課本的過程就是一個感知新知識的過程。讀的時候要逐字逐詞逐句地認真閱讀,可邊讀邊劃,邊讀邊寫。可以把重點字詞、重點概念、關鍵語句、疑難處、學會的、不會的分別用圓點、直線、雙直線、波浪線、對號、問號等不同的符號分別做上標記;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體會或獨特見解寫在書上的空白處。

  “有缺陷,及時補”是指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新知識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處,就要及時複習,把與新知相關的基礎打好,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

  “多用腦,勤動手”則是學習數學的一大法寶,它告訴同學們,預習過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千萬不要死記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時,可以自己先推導一遍,需要實驗的就動手做實驗,需要實踐的就動手去操作,通過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化對概念、公式的理解,這樣更利於掌握新知。

  “試練習,找疑處”可以算作預習的最後一步。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練一練”安排的都是與例題同步的模仿練習,完成以上任務後,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做練習,通過試做,可以檢查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內化新知,然後回顧整個預習過程,歸納出新知識的重點,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難題、有疑問的地方,以便聽課時重點解決。

  如何做好課前預習二

  課前預習課文是每個同學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學認為預習就是讀課文,讀一遍課文就算是預習完課文了。針對學生這種情況,我對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做了以下幾點要求:

  1.讀準讀順課文

  每拿到一篇新課文時,總會遇到一些讀不準或是不認識的字詞。這就需要學生在預習時能充分利用身邊的工具書,掃除閱讀中的障礙。而我們有的學生遇到不會讀的字要麼讀半邊,要麼把他放過不讀。這就沒有達到預習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課文讀順,光光只讀一兩遍是達不到效果的,這就需要拿到新課文後要反覆讀課文,特別是文中難讀句子,就更需要反覆讀。而在課堂上,我們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讀熟課文。由此可見,課前能讀準讀順課文,是預習的最基本要求。

  2.圈點標註課文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預習讀課文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圈畫一些優美的詞句,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再則可以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標註出來,打上“?”。把這些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就能特別留心聽老師講課。這樣,聽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一學生預習時對“醉裡吳音”一詞產生了疑問,課堂上該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一問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的慾望。於是我抓住契機,讓大家討論,並聯繫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圖進行引導,學生才豁然開朗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預習時看似簡單的圈點標註,卻是學生在預習時的思維的真實流露。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那些樂思好學的孩子常常把書上標註的滿滿的,每到交流發言的時候,說起來也是頭頭是道。

  3.理清課文思路

  預習時,對所讀的課文內容應該有個大概的瞭解,理清課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邊讀書邊在書上做記號,看看課文寫了幾件事、講了幾個問題,集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觀點,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感。然而在教學時,卻常常發現很多同學只會照著書上原文照讀,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表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預習時沒有理清課文思路。

  4.結合課後練習

  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通常是課文的主心骨,解決了這些就能領會課文。所以預習時結合課後練習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桂花雨》一課中,為什麼用“桂花雨”作為課題?《童年的發現》為什麼“作者說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預習時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教學時學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課文,與文字進行交流。

  5.查閱相關資料

  有時候課文所講述的內容只是侷限在一定的範圍內,僅僅通過讀課文學生了解的內容可能還不夠全面,這就需要學生預先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全面的瞭解。如《秦兵馬俑》一文,課文雖然通過語言文字對秦兵馬俑的規模巨集大、型別眾多、形象鮮明作了深入的刻畫。但很多同學不會滿足於這些,他們還可能對兵馬俑的製造、歷史、發現……感興趣。如果課前學生們對兵馬俑有了全方位的瞭解,那麼在課上他們對文字也會有更深的體會的。

  如何做好課前預習三

  預習就是預先學習,具體而言,是指學生在上課前自學有關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一步。

  預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學習效果影響很大。一位優秀的高中生說:“預習是合理的‘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

  對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學生胡調查結果顯示:重點學校有25%的學生、普通學校只有17%的學生能夠達到預習要求。也就是說,至少有75%的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究其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預習的好處。

  預習能給接著要上的新課打好基礎,有助於提高聽課效率。一項調查顯示:在初中學生中,經常預習的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要高於不做預習的學生的平均成績,而且差異顯著。

  同樣的年齡,坐在同一間教室裡,聽同一位老師講同樣的內容,但同學們對新課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學聽課的起點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才匆匆開啟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聽天由命,一節課下來有的聽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聽天書。而有的同學聽課是有備而來的,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有了整體的瞭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做到了心中有數,聽起課來如魚得水。

  1預習能開拓聽課思路

  經過預習,心中已經有數,容易跟上老師上課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師思路的前面。當老師講到一個陌生的概念時,就會想一想它時怎樣建立起來的,與它相關的概念有哪些。例如,老師講到化學中的鹽時,就能馬上想到酸和鹼,想到酸、鹼、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預習,可以解決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問題;而對不懂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上課時就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老師講解;而且疑難處由於自己預習時思考過,再聽老師講解就容易明白。這樣,學習內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強。同時由於一部分知識自己已經搞懂,這樣就能節省一些時間來更深入地思考疑難問題,歸納並學習老師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對於自己預習時已經搞懂的內容,也可以將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老師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對照, 從中得到較大的啟發,進一步開啟思路,從而加深對已知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相反,由於未知的東西太多,什麼東西都要去記,結果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拍,手忙腳亂,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預習有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中學階段不但要學習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預習便是良好的習慣之一。

  4預習可以發展自學能力

  學生將來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需要接受大量新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中學階段獨立地做好預習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自學能力只有在自學活動中才能發展起來。預習是學生首次獨立地接觸新課,在預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聯絡、自己檢驗等階段。久而久之,自學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如何做好課前預習四

  預習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前預習課前自學是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前提,聽課的效果與預習的質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

  一、預習的種類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範圍上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學期預習:開學前,利用假期對下一學期學習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並聯系以往的經驗教訓,摸清自己的特點,採取相應措施,制訂學期學習計劃。

  學期預習的做法一般為全冊預習,從整體上了解和熟悉全冊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首先,通讀教材,清楚教材的章節數、章節題目和分量;然後明確教材的目的、任務、要求、重點和難點等,從客觀上把握教材;同時做好預習筆記,蒐集參考用書,試做有關練習,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

  2、階段預習:在某一階段的學習之前用比較完整的時間預先從整體上了解學習內容,明確階段學習的目標和重點,思考如何學習的方法。階段預習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學習時間和節假日包括雙休日進行。

  階段預習的做法一般為單元預習。如果對某科已進行了全冊預習,則可在完成了全冊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熟悉單元教材內容,明確單元目標和任務;探索單元間的相互聯絡,消化理解重點知識;通過試做課後習題鞏固預習效果;做好單元預習筆記。

  3、課前預習:指在老師講課前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自己去獨立地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瞭解,並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

  二、課前預習的好處

  1、培養自學能力

  預習要自己獨立地閱讀和思考新知識,經過長時期的實踐訓練,就會加快閱讀的速度,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同時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預習有利於培養自己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能力,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於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

  預習就象“火力偵察”,能提前發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並及時查缺補漏,不使之成為聽課的“攔路虎”。並能加強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3、提高聽課效果

  預習後帶著不懂的問題聽課,目的明確,態度積極,針對性強,注意力容易集中,並能隨時作出積極的反應。預習後不僅上課容易跟上老師的思路,而且在老師講到自己已經懂得的那部分知識時,還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師的思路進行比較,以取長補短,提高思維能力。

  4、提高記筆記的水平

  5、能加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6、改變被動的學習局面

  三、課前預習的任務

  1、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2、複習、鞏固和補習有關的舊知識;

  3、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4、嘗試做課後練習;

  5、適當做預習筆記。

  做筆記要看時間而定,如果預習時間有限,可以把對教材內容的認識、收穫或疑點、難點簡要地寫在書的空白處。如果預習時間充分,可以選重點做在筆記本上。筆記的主要內容是:①將預習中自己已經理解的問題有條理地寫下來;②將預習中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點、難點整理出來,以便向同學、老師請教;③記下在預習中自己對教材的重點的預測和估計。

  預習筆記的好處是:可以使自己對新知識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甚至有獨到發現。做筆記時要注意:①選擇重點學科做預習筆記;②筆記本上可適當留些空白處,以便上課時隨時補上老師講的重要內容。

  四、預習的做法和方法

  1、要“讀進去”——細讀、深思,發現問題、提出疑點。

  2、手腦並用,閱讀與劃、批、寫、注相結合。

  劃——劃出層次,找出重點;批——眉批,把自己的體會、看法寫在旁邊;寫——將自己不懂的地方無法解決的難點、疑點整理出來;注——在教材上將疑難處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地方用明顯的記號標出來。

  3、預習後想一想

  1下節課老師要講什麼即學什麼?自己懂否?⑵相聯絡的舊知識是什麼?自己是否掌握?⑶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需要上課時重點解決?⑷要準備什麼資料、文具?

  4、方法參考

  探索嘗試讀書法:即邊探索嘗試邊閱讀或邊讀邊練的讀書方法。對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不是直接看書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嘗試著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解決。能解決的,就跟課文中的比較,從中獲得補益。不能解決的,就看課文中是怎樣解決的,這樣可以開闊思路,提高獨立思維能力已動了一番腦筋,再看就記得紮實,知道自己的思路還有哪些沒有疏通之處,還應掌握哪些解題方法等等。

  五、預習應注意的問題

  1、預習不要全面鋪開。

  2、要根據學習計劃可提供的實際時間來進行預習。

  3、對自己擅長的學科可以不預習或少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