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阿壩州羌族民俗旅遊資源發展的負面因素

  阿壩州羌族地區源源流長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眾多美好的民俗文化,加上奇妙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旅遊者紛至沓來。但是在現代化的程序中,遭受著各種不同文化習俗的衝擊,導致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民俗正走向趨同和消亡。所以,本文專門研究了,認為保護阿壩州羌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一、阿壩州羌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阿壩州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是全國羌族唯一的聚居地,生活在這裡的羌族人民地處邊陲,偏遠閉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文化以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習俗。這些習俗大多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形式多樣。

  阿壩州羌族地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建築。傳統建築是民俗中最直觀的東西,是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外在表象。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其中以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最為有名。碉樓:用石塊、石片以稠米漿制的膠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可達十三四層,高至十餘丈,經久不損。從功能上分,有用於警戒的“哨碉”和用於實戰防禦的“戰碉”。至今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還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樓。莊房:這是羌族人對自己住房的稱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層樓高。第一層用於養家畜;第二層是“咪達屋”和居室,“眯達屋”就是羌家火塘,相當於漢族的廳堂,火塘上方為供祀;第三層是儲藏“豬鏢”臘肉的地方;第四層是堆放糧食、雜品的貯藏室;第五層是一個小平臺和祭臺,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靈的地方。屋頂是晒壩,用來晒糧食,同時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祕、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縣桃坪羌寨,被喻為是“神祕的東方古堡”。

  2、飲食習俗。“吃”是旅遊活動六大要素之一。飲食被人們賦予審美、藝術、禮儀、禁忌等文化內涵。有民族特色的餐具和飲具及飲用的氛圍和方式對旅遊者較有吸引力。羌族喜歡喝自己釀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製的“臘豬膘”,也是饋贈客人的好禮。逢年過節全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著鮮美的咂酒,唱山歌,跳鍋莊,氣氛熱鬧非凡。

  3、歲時節俗。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而民族節日大都集中眾多的民俗事項,場面壯觀,民族風情濃厚。羌族每年春天有轉山會,秋收後的祭天會,六月初六的祭山會,再加上獨具特色的每年農曆十月一日的羌族年,人們在家制作各種姿態的小牛、小羊,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4、歌舞遊藝。各民族的民間歌舞是其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羌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歌聲讚美勞動,用舞蹈表現生活,素有“唱什麼歌,就跳什麼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興群起舞”的傳統習俗。薩朗舞是最活躍、奔放的一種。還有“跳盔甲”,“跳皮鼓”和“蘭於壽” 等。羌族伴奏樂器中,羌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尤為著名。

  5、禮儀活動。新穎、獨特、熱情的迎客待客禮儀給旅遊者鮮明的印象,並架起遊人和東道主互相溝通的橋樑。羌族如有貴客來,還要鳴槍歡迎。進屋後,讓客人坐於火塘上方,請喝咂酒,併為客人祝福。藏羌婚禮也很有特色,有特定的程式和各種規範。

  6、民族手工藝品。手工藝品典型地代表了傳統民俗文化。羌族的刺繡是羌家傳統的工藝美術品,繡工分挑花、繡花、納花、盤花、刺繡等,是羌家姑娘的絕活,內容豐富,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二、影響阿壩州羌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發展的負面因素

  阿壩州羌族地區擁有如此眾多又美好的民俗文化,加上奇妙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旅遊者紛至沓來。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使許多地方迅速實現了脫貧致富,並且由此拓寬了該地區人們的眼界,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對民族文化的復興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隨著民俗旅遊的開發,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以及市場化導致原有民族物質邊界的重大調整和弱化,當地的宗教、傳統習俗、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對當地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

  1、過度開發使民俗旅遊資源破壞嚴重。一些地方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實行掠奪式開發,造成許多民俗文化資源嚴重破壞,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認清其社會價值時就已消失、解體;很多民間習俗在現代文明衝擊下逐漸消失;民族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建築遭受嚴重損害;一些民問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為了迎合經濟市場而大批量生產,成為機器製作的工藝品,完全喪失了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2、民俗風情的商業化和庸俗化。在商業活動中,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俗文化,將其舞臺化、程式化,是目前旅遊開發的主要手段。這樣的後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來的鄉土氣息,淳樸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羌族地區為了吸引遊客,將迷信的,不健康的習俗加以渲染。

  3、虛偽民俗。虛偽民俗是指人們為了增加旅遊商品,編造新增拼湊而旅遊地不存在的民俗。偽民俗破壞了本民族特色,破壞了祖先的規矩。如,羌族的白石作為他們的崇拜神,必須放在屋頂或火塘上方,而不該為了招引遊客而隨意放置。

  4、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風情特徵在內部和外部作用下,併為異地異族的民俗風情取而代之。即“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阿壩州羌族地區的語言、建築、服飾、飲食、節日等方面逐漸與時俱進化。汶川、理縣等地羌族大多說漢語,穿現代服裝,許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羌族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5、民俗文化價值觀的退化。一個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是該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區分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符合或違揹人的願望、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它是一個文化系統構成的基因。一種價值系統可以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 各民族儘管發展歷程各異,但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如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講信用,重義不重利,忠誠樸實等。但隨著民俗旅遊的發展,這些優秀的價值觀正在退化甚至消失。某些羌族地區居民在買賣過程中出現的坑蒙拐騙,敲詐勒索等不擇手段追求金錢的例子屢見不鮮,他們嚴重媚外或排外的情緒,直接影響了當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