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手抄報邊框

  科學始終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個問題,也就永遠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初中科技手抄報資料:一個畫家的故事——有線電報

  1831年,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弟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這一定律的通俗解釋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裡做切割磁力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根據電磁感應定律研製出的發電機使人類找到了獲得廉價而強大電能的途徑,真正把電從實驗室解放出來,使電服務於包括通訊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

  1832年10月份的一天,有一艘名叫“薩麗”的郵船從法國勒阿弗爾港起航向美國紐約駛去。這是一次普通的航行,也是一次重要的航行。正是這次航行,改變了一位藝術家的生活道路,也改變了世界通訊史。這一天,吃罷晚飯,許多旅客聚集在餐廳中閒聊。這時一位年輕人走到餐廳中間,從提兜裡拿出了一塊馬蹄形的鐵塊放在餐桌上,鐵塊上繞著許多銅線。旅客們都好奇地圍過來觀看,那位年輕人把銅線兩端接到電池上,鐵塊產生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將周圍的鐵釘、鐵片一下子都吸在了鐵塊上,而當年輕人切斷電源後,鐵釘、鐵片又都掉了下來。

  :

  一

  二

  這個年輕人叫傑爾斯·傑克遜,是美國波士頓的青年醫師,但他卻熱衷於對電學的研究。當時法拉弟剛剛發現電磁感應定律沒多久,人們對電和磁還非常陌生。傑克遜見旅客們對他的演示非常感興趣,就開始滔滔不絕地向人們介紹起電磁學來:“女士們,先生們,這叫做電磁鐵,纏在鐵塊上的導線有電流通過時,鐵塊就會產生磁性,而且纏繞的線圈越多,電流流過導線時電磁鐵的磁性就越強。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無論導線有多長,電流都會在瞬間通過。請記住,人類就要啟用一種無窮的力量,不久科學將創造電的奇蹟,我們的生活也將為之改觀。”

  這些聽眾中間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塞繆爾·莫爾斯,傑克遜醫生的一席話深深打動了他,一個新奇的想法在他的大腦中產生:如果讓電流沿導線傳遞訊號,豈不是在瞬息之間就將可以訊息傳到了千里之外?這一想法的出現使他再也不能平靜。在強烈的發明創造慾望的激勵下,莫爾斯毅然放棄了繪畫事業,投身於電通訊的研究之中。他在寫生薄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電報”兩個字,立志完成用電流傳遞資訊的偉大使命。

  這時的莫爾斯已經40歲了,在繪畫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曾經為美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畫過像,但他對電磁學卻一無所知。人們常說“人過三十不學藝”,莫爾斯40歲了還要改行,豈不是太冒險了?許多人都認為他瘋了,但莫爾斯自己卻不為所動。他開始從頭學習電磁學知識,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初步掌握了電磁學理論。於是他將自己的畫室改成了實驗室,開始夜以繼日地進行電報機的實驗。但實驗進行得並不順利,三年時間過去了,莫爾斯面對的仍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的積蓄用光了,生活陷入了困境,只好又重新回到紐約大學藝術系任教,靠繪畫來解決生計問題。儘管如此他仍然毫不動搖地從事電報機的研製,他幾乎把繪畫掙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在購買電學工具和材料上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後,一個全新的思想終於醞釀成熟,一條新路終於闖了出來。莫爾斯在日記中寫道:“只要能讓他不停地跑十英里,我就能讓他跑遍全世界。驟然切斷電流,就能夠產生電火花。電火花就是一種符號;沒有電火花則是另一種符號;沒有電火花的時間長短又是一種符號。這樣,就有三種符號可以組合起來,代表數字與字母。它們的適當組合,就可以代表全部字母。這樣,文字就能夠由電線傳送出去。其結果是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可以在相隔遙遠的兩地迅速地互通訊息的、可以記錄的新機器!”

  莫爾斯的上述思想體現在他自己編制的莫爾斯電碼中。電碼由“點”和“劃”構成,所有英文字母都可以用“點”和“劃”的組合表示出來。莫爾斯對“點”和“劃”做了嚴格規定:以“點”的長度為基本單位,一個“劃”佔據三個“點”的長度,“點”與“劃”之間間隔一個“點”的長度,字母與字母之間的間隔為三個點的長度。為了使編碼儘量做到科學合理,他對報刊上的常用字作了大量統計,還向印刷工人請教,把最簡單的電碼組合分配給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英文字母。如字母“e”用“.”表示,字母“t”用“一”表示,字母“a”用“.-”表示,而那些使用率較低的字母則用較複雜的組合表示。

  儘管莫爾斯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設想,但在具體設計中,仍有許多棘手的技術難題需要解決。這時候一位精通機械技術的青年技術技師艾爾雷德.維爾向莫爾斯伸出了緩助之手。在維爾的幫助下,莫爾斯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1837年第一臺莫爾斯電報機研製成功,1838年莫爾斯在美國進行了專利註冊。

  為了使電報機投入實用,莫爾斯帶著他的發明到了華盛頓,向國會提出申請,建議提供資金,架設實驗電報線路。但是這項提案被目光短淺的議員們否定了。莫爾斯失望地高開了華盛頓,回到紐約時他的口袋中只有1元錢了,莫爾斯的生活又一次墜入了貧困的深淵。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邊靠賣畫勉強餬口,一邊又在不停地為自己的發明奔走呼籲。是金子終究會閃光的。1842年美國國會在科學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終於重新通過了莫爾斯的申請,為他提供3萬美元,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四十英里長的實驗性電報線路。這時的莫爾斯已經窮得連去華盛頓的火車票都買不起了,只好向他的學生借了50美元,買了套新衣服,就匆匆趕往華盛頓去架設世界上第一條實用電報線路去了。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電報線路竣工了。1844年5月24日,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裡,莫爾斯對應邀前來觀看的科學家、政府官員和新聞界人士介紹了電報機的原理。然後,他親自操作電報機向四十英里以外的巴爾的摩發出了第一份電報。在巴爾的摩的助手維爾立刻就收到了電碼,將電碼譯成電文只有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蹟!”

  儘管在莫爾斯之前人們也研製出了多種電報裝置,但都缺乏足夠的實用性,真正得到推廣普及的還是莫爾斯電報機,所以說莫爾斯是電報發明史上的第一人。莫爾斯的發明揭開了人類通訊史嶄新的一頁,通訊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莫爾斯也因為他的卓越貢獻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仰。1858年歐洲許多國家為表彰莫爾斯的功績聯合給了莫爾斯一筆40萬法郎的鉅額獎金,莫爾斯的家鄉紐約市的人民也在市中央公園內為他樹立了一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