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手抄報圖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閩南也是有很多的地區的,那裡有獨特的文化底蘊,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小編為大家收集和整理關於閩南茶文化的手抄報,僅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欣賞 

1

2

3

4

5

  閩南文化手抄報資料1:閩南茶的文化

  閩南茶文化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清源老先生,目睹瞭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說,泡茶的程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說:“第一道程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

  只見他在茶壺裡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位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洪老先生說,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洪老先生說,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嚥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閩南文化手抄報資料2

  閩南人,以紅為尊、為大,為喜、為吉。

  逢年過節,村頭村尾,鬧街僻巷,處處見紅。新春佳節,居家門窗戶扇貼春聯。諸如:“春因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萬木榮”;豬欄貼“六畜興旺”,谷櫃貼“五穀豐登”。邊龍眼樹幹也貼上紅“春”字,祝春天花開滿枝,夏季碩果累累。

  除夕夜,農家大廳桌上擺一缽頭大米飯。飯上插一支紅春花,紅示吉祥。方言“春”與“剩”同音,意為“餘糧”過年。迎新年,家家戶戶蒸年糕,每層年糕一定要按上四粒大紅棗;蒸發糕,在發糕上撒幾粒紅色爆米ǎ。除夕夜,長輩贈晚輩的壓歲錢要用紅紙包,現在用印有“恭喜發財”紅紙袋。

  農曆六月十五稱“半年”,冬至或元宵節,民間都有吃湯圓習俗,吃湯圓慶團圓。搓湯圓時還要搓幾粒紅色摻入,表示吉祥。

  早年辦婚事,大喜日子,更是全家紅豔豔。大廳、房門巾新毀對聯。諸如:“紫燕雙飛迎春舞,紅花並蒂朝陽開”;“吉人吉時傳吉語,新人新歲結新婚”。新娘穿紅裙紅襖、蓋紅頭巾、穿繡鴛鴦的紅鞋。新娘入門後,要特意給婆婆或女長輩插紅綢春花,表示尊敬;向公婆敬茶要用紅棗甜茶;大廳要掛貼雙喜的紅綢喜帳。

  嬰兒滿月要做紅色的“滿月圓”、蒸油飯,配兩粒染紅雞蛋饋贈親朋。親朋向產婦贈送黃花魚、雞、蛋等禮品,要貼上紅紙,在雞腳上扎紅紗帶。老人壽辰要在廳堂掛紅壽帳、貼諸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之類的壽聯;還要做工壽桃、壽龜。壽龜是紅色的。

  在閩南,“紅”另一含意是“化凶為吉”、“脫殼避邪”。召某出殯後的喪家,要在大門上掛一小塊紅布。又如某人夜間做工不吉利的夢或某人外出遇險而未受災,都要煮紅蛋吃。閩南民間舊有流傳一句順口溜是這樣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夠飽,初四奄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貢囡仔腳穿,初七平兵宵,初八摸忙,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十一吃福,十二人轉去拜,十三人點燈,十四結燈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燈棚,十七人相找,十八度嘎最打瞌睡,十九買咪配,二十做空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