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誦讀論語心得
論語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的國學經典,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裡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說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才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為君子。正如上面所說,“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為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為天下眾生著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說自己“為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說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著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為:“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說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才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篇二
讀書雖然很枯燥無味,但是能從書中的內容與含意知道一些古人的事蹟和名言,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讀書對於我來說是困難的,每當我一拿起書就會頭痛。自從我讀了《論語》,讀了這篇詩文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看到了詩文就想讀。學習也漸漸提高,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習的知識也容易理解和表達。在一個深夜裡,我躺在床上睡不著,窗外的柔風輕輕的吹,樹枝輕輕的搖。哇!好安靜呀!我不禁在身旁的桌子上隨手拿了一本書看起來。翻開泛黃的書頁,第一篇就是《論語》,我看到古代著名的孔子之名,就想了解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人們這麼尊敬他,以他為榜樣。他是怎樣取得民心的呢?
於是帶著疑惑的我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讀了一遍不瞭解,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才大概的瞭解,在論語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去複習它,這樣不也快樂嗎?在學習上我們也是這樣,只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牢牢記在心中,等到考試就輕而易舉,不用緊張過度答不了。不也是感到快樂的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溫和的說;此句有利於那些想成為老師的格言,為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
孔子還說要學思結合,不然就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說做人要謙虛要好學,“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說。。。。。。。孔子,孔子,孔子真是當之無愧啊!他領導著我們的思想,為我們現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讓我們思想統一,走向統一。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富有,絢麗多彩。此時我一人坐在床上,感受著幽靜的夜晚。看著窗外的樹子在擺動著自己的腰身,明朗的月光照進窗裡,自己坐在房間裡。透過窗子,望著沉靜的夜色,思緒萬千的我,此時聯想到古時的人,要是沒有他們,我們就不存在,要是沒有他們的勤奮,我們就不會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等。
讀書百遍奇蹟自現,敏而好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這些都是我們應有的態度與習慣。只有讀書,學習來豐富我們,我們才會成長,才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篇三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裡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著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著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 “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
‘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
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
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裡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