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作文

  閱讀國學經典,建設書香校園,是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名言,古詩詞,經典故事,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因為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

  一、國學讓我學會自信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自信不疑”這一單元,它用許多的古代寓言和成語故事,以及古詩來教育我們:人要樹立起自信心,失敗了不能氣餒,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讀了之後,我受啟發很大,我本身是一個膽小的人,處處都愛面子,競選班幹部時,我很想當,但又怕落選,結果看到別人當選之後那開心的樣子,我心裡卻很不是滋味,哎,都怪我自信心不足,怕失敗啊,從今以後,我一定要膽大起來,自己想做什麼就大膽去做,因為只有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敢去嘗試,才能做得更好!

  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胸有成竹”、“果於自信”、“捨我其誰”、“集思廣益”等,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同學們以後可要多多積累喲!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如何做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仿

  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我看不清前方時,為我撥開眼前的迷霧,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願《國學經典誦讀》這樣的好書多起來,也願讀這樣好書的讀者多起來,好處多多,同學們,快快行動吧!

  教師評語:老師希望你多讀這樣的好書,拓寬知識,豐富視野,陶冶情操,提高寫作。

  篇二

  談到國學經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謂國學,就是一國之所術也,這也必然與我們的古聖先賢緊密相關。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聖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聖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為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名族精神永傳下去。

  篇三

  《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你們讀過嗎?這本書精選中華五千多年悠久歷史所積澱下來的經典中的精美華章,這裡有最美的古典詩詞。

  唐詩是必不可少的。在唐詩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不少歷史,也找到了無數的樂趣,認識了許多揚名中外的詩人。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詩讓人流年忘返,百讀不厭。可我更迷戀唐代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後代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與李白的詩並稱為"雙璧"。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他的閨怨,宮怨詩也有很多佳作。現存王昌齡的詩180多首。其中,五七言絕句幾乎佔了一半。因此,在眾多的詩人當中,我尤為敬佩他!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深切的感受到王昌齡的決心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明月還是秦時的明月,關塞還是漢時的關塞,去出征的將士們至今還沒有回來,只要李廣將軍現在還在,就一定不會讓胡人的兵馬度過陰山。王昌齡這種憂國憂民的做法是我難以做到的,如果是我早就不管了,就在家裡吃喝玩樂。讀了王昌齡的詩懂得了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誦讀這些古詩,猶如穿越時空隧道,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話,瞭解歷史與文化的走向,感受人性的關懷與生命的尊嚴,傳承文明,接續未來,以便於我們走向更加豐盈優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