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陳式太極拳的要素

  陳式太極拳是太極門派起源最早的,太極拳的特點是柔和緩慢、中正安舒,堅持練習能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太極拳對現代人有很高的養生價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練好陳式太極拳的三大要素

  練太極拳講求的是心靜體鬆,學習太極拳能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無論老少學習太極拳都有好處。

  要素***一***靜

  靜就是安靜,平心靜氣的意思。學太極拳,首先是思想上的靜。練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雜念,做到“心中一無所著,一念一無所思”。這樣,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為一,心無二用。其次,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

  鍛鍊時,應堅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地方清潔衛生,可免於疾病傳染;環境僻靜,可以脫離一切吵雜聲的干擾。這樣,才能清心寡慾,去掉輕浮、張狂之氣。

  總而言之,練習太極拳要在靜字上狠下功夫,靜下來後,可以專心考慮,細心揣摩。練好每個招式動作,分清虛實、開合等基本要領。

  才能逐步領悟,姿勢趨於正確,較快地納入太極拳的軌道。久後,自會達到“意之所向,全神貫注”之境。

  要素***二***意

  太極拳是“以意引氣”,煉意不煉力的內功拳。這就是說,太極拳的一著一勢,一舉一動都是以意來作指導的,領先的。什麼是意?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思想想到那裡,手就執行到那裡,心裡怎樣想,四肢百骸就怎樣做,決不是憑著力氣鼓著手足在執行。

  用意則輕靈自如,用力則僵硬遲滯。一切動作總是以意來領先的。拳論說:“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和“意之所向,全神貫注”就是這個意思。

  概括的說,意就是大腦,是大腦神經,大腦是全身神經的樞紐,發號司令的指揮部門,周身肌膚、關節、五臟六腑都要聽從於大腦,在神經意識下支配運動。

  要素***三***慢

  慢就是緩慢的意思。一般學拳的人,往往在迫切要求學習的思想指導下急於求成,殊不知快、慢的利弊和二者間的辯證關係。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油糕”,“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確有它的道理。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1.身心合修

  外功以發達肉體為主旨,蓋深信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也。

  靜坐功以修養精神為主旨,則謂精神充實足以改造身體也。分而言之,固各有其是:合而言之,則亦各有所偏。

  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大家對中國的傳統武術進行修煉。

  昔達摩大師傳易筋、洗髓二經,內家拳主先身後心,皆足證養生之道貴乎身心兼修!陳式太極拳一入手,即從身心兩方同時進行,故謂之身心合修。

  2.動作緩和

  劇烈運動見效雖速,然其流弊亦不勝言。陳式太極拳一切動作,以柔緩隨和為主,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調和氣血,即合修養精神而言,亦最合於體育原則。

  3.姿勢平順

  陳式太極拳以立身中正安舒、運勁無過不及為其重要原則之一,故一切姿勢悉任自然。自然者,平穩和順之謂也,與劇烈派拳術以險奇為勝者迥然不相同。

  4.發達自然

  人體各部之發達,生理上均有一定程式。劇烈運動不合生理程式,最易發生流弊。

  陳式太極拳行功之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於肢體任何部分皆無偏重之虞,故在生理作用上有補助之功,無妨害之弊,蓋即所謂順其自然之性也。

  陳式太極拳注意事項

  第一部分 拳架要點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緊的事,應當貫穿太極拳練習的始終。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做彎腰,旋轉等動作。它是指做到支撐八面,體現太極拳沉穩從容的氣度。這一點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檢驗,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處於以不變應萬變的主動地位,才能從容應付對方的各種勁道,不至於手忙腳亂。另外,從拳架外形美觀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給人一種大不一樣的感覺。

  具體到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 頭頂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臉,也不可勾頭。目光平視,下頜微向裡收,這樣就比較容易做到虛領頂勁。

  2. 注意含胸,這有助於背部的脊柱放長。臀部下斂***但不是指重心下墜***,不可突出臀部,有助於尾閭中正。於是,相應於頭部,就有了上下對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長,注意不可完全伸直,應該讓關節保持適當彎曲。手臂做上舉動作時,千萬不要忽視沉肩墜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攏,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並得太緊,也不要過分叉開,目的是為了讓勁能夠放長,到達指尖。

  5. 運動時肩,肘,腕要節節貫穿,才能夠收放自如。腰部為全身主宰,猶如機械裝置中的主傳動輪軸。兩足則是人身體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樹的樹根,樹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風就容易被吹倒。

  6. 應當時時留心的一件事:沉胯開襠。實際上,沉胯則自然開襠。做到開襠,勁就可以沉下去。

  7. 從身法整體角度看,務必要做到三合,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上下照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周身運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要知道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是周身的協調運動,應當避免做動作時顧此失彼。

  第二部分 發勁

  太極拳的勁是整體勁,由全身各部位協調運動產生。

  發勁要從練習拳架開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就說明身體各個部位已經符合太極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穩,心氣上浮,便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動作,看看哪個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對照書本上的拳架要求檢查自己***,通過自己不斷揣摩就能找到正確的感覺,有人說,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與別人推手來檢驗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

  發勁時,應當按照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骨節依次排開***和具體要求練習,正確的發勁練習步驟是:

  1. 力求肢體外形正確,按外形要求檢查自己,這個階段是肢體動作引動內氣,所以練好拳架很重要。

  2. 動作協調後,自然會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這時要求內氣催動外形,古拳譜中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

  3. 第二步的這種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技擊的對抗要求,在此基礎上應繼續下功夫鞏固其運動體系,使其在任何干擾下,都能順應客觀條件的變化,成為“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渾然一圓”的運動體系。

  再者,從生理上分析發勁過程如下:要想產生整體勁,決不能只利用身體某一區域性肌肉發力,整體勁的來源於地面對整個人體的反作用力。以右掩手肱拳為例,腰向左轉,往上貫穿背、肩、臂,右拳隨著腰的旋轉向右前發出,往下貫穿 胯、腿、足等關節,這樣,肌肉的配合運動導致足部對地面有一個作用力,於是,與作用力形影不離的地面對人的反作用力由腳向上,通過腿、胯、腰、背、臂 ,發於右拳。要注意避免的是產生拋力,就是說地面的反作用力沒有傳遞出去,力的衝量最終作用在自己身上。雖然講起來發勁過程這麼麻煩,實際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時的,這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只有通過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做到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在右拳。此外還要注意,勁是匯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擊點上,這個出擊點可以是拳頭,肩,肘,胸等,只有順應客觀條件的變化,因勢利導、得機得勢,才能將勁在最適當的時機、發在對方最要緊的部位。***注:本段內容主要依據陳小旺關於發勁的論述***

  第三部分 意、氣、力

  練拳時要求放棄雜念,呼吸自然,氣要沉,神態如貓捕鼠,凝神斂氣,不能散漫。同時又要做到神態鎮定,防止動作僵硬變形。太極拳諺常講“用意不用力”,初學者應當好好體會。用意不用力決不是要人縮手縮腳,動作拖沓無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於產生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為綿裡藏針,有人形容說動作外形看上鬆柔,一旦接觸到,猶如碰到鋼筋鐵骨。我認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蠻力、拙力,譬如練習舉重時,屏住氣,使區域性肌肉持續緊張所產生的那種力。太極拳應當鍛煉出來的是內勁,是意、氣、力三者的結合。通過意識指揮,使身體協調氣血通暢,在發勁時,就能運用自如。太極拳練習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專業舉重運動員。然而,前者優勢在於他能在意識控制下,瞬間發勁,給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