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

  詩人為了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他需要寫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一、情以物興

  情以物興的方法,是一種傳統的方法。早在幾千年前朱熹為《詩經》作傳,就闡述了這種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喜怒哀樂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階感情,無不是客觀事物引起人的主觀體驗之產物。劉勰的“情以物興”,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說客體用於主體而發生感情。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興”的手法。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客觀事物使詩人產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觀事物引發了詩人內心積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日幾時有》。這是詩人面對中秋佳節“月圓”“人歡”“酒酣”的場面,忽然想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弟弟——子由,剎時,一縷離情別緒湧向心頭,於是揮毫作詩。這正是客觀事物景物使詩人產生了一種離別遠懷的感情。還如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慈母為即將遠行的愛兒縫衣的生活圖景,而正是這種客觀生活使詩人油然而生一種對母親的感情和讚美之情。

  顯然,主體——詩人體驗完全因客觀生活圖景而生。即情以物興。後一種情況,如柳宗元的《七絕》:“海畔尖山似劍茫,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華親故》***這裡很明顯是秋天“海畔尖山”觸動了詩人之鄉愁,但秋山與鄉愁並無必然內在聯絡,僅僅是由形體上的聯絡而起了一種觸化劑的作用。還有李白的《靜夜思》和柳永的《八聲甘州》也屬於此類。

  ***二***

  抒情手法分類

  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間接抒情——詩人藉助多種藝術技巧,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託物言志。

  如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道是無晴卻有晴”,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三***

  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詩歌,將景物化入詩人的心胸,直接抒發熾烈的感情。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壯懷激烈,一代悲劇躍然紙上。雖無景語,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見的。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江口北固亭懷古》中,“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幾句,詩人借廉頗之典,抒發自己年逾古稀,但壯志未改的雄心大志。詩中雖無“景語”,但詩人白髮蒼蒼,獨步北固亭仰天發問的圖景如在眼前。像這一型別的詩歌,還有陸游的《示兒》,曹操的《龜雖壽》等,感情熾烈,客觀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讀後如臨其境如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