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方法

  種植中藥材時應注意種植環境是否適宜、種植技術是否掌握、市場風險能否承受等關鍵環節,切不可盲目。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板藍根

  生長習性對土壤要求不嚴,冷暖地區一般土壤都能種植。怕漬水,喜陽光,可連作。

  栽培管理用種子繁殖,春播和夏播。春播:3~5月間,選排水良好、疏鬆肥沃土壤,按行距18~20釐米,劃15釐米深的溝。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腳踩一遍,或用大鋤連續推兩遍,耬平澆水。一般在18℃左右,7~10天出苗。夏播:6~7月間,方法同春播,4~5天出苗。

  田間管理苗高6釐米左右定苗,株距5釐米左右,小滿至芒種節,每畝可追施硝酸銨1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埋土後澆水,夏至小暑節進行割葉,割葉後4~5天澆水時,可追尿素10公斤。

  收穫加工春播板藍根在伏天割葉一次,將葉從基部割下,一兩天晒乾為好。寒露至霜降刨根,晒乾入藥。夏播的在上刨時割葉晒乾,刨根季節同上。

  金銀花

  金銀花為忍冬科多年生灌木,在全國各地都能生長,在零下35~40℃也不受傷害。

  植物特徵莖直立,栽植後當年株高1米至1.5米,如發現徒長要剪掉,以利多生側枝。側枝越多,產量越高。畝栽450~500株,成活率98%以上。

  在上半年花蕾含苞待放時採摘一次,中秋節前後採摘一次,採後在通風乾燥處晾乾,栽後到第二年為盛產期,並保持多年,畝產乾花100~150公斤。冬栽於上凍前,春栽開花至6.1節止,按行距1.5米,株距1.2米,挖小坑栽培。澆一些水即可成活。山坡、荒地沙灘均可生長。

  田間管理每年秋末,清除花墩基部的枯枝落葉,剝去枝幹栓皮,可減少來年病蟲危害。將花墩周圍30釐米的土壤深翻,每墩施入土雜肥5~10公斤,有條件加施0.1公斤過磷酸鈣,整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凹槽形,山地的花墩施肥後,根據地形,將花墩整成魚磷坑或盆形,以利積蓄雨雪。頭茬花采摘後,應及時追施速效肥,以提高二三茬花的產量。

  冬剪一般在冬季葉全部脫落後到翌年春萌動前進行,冬剪主要掌握“旺枝輕剪,弱枝、重剪、枝枝都剪”的原則;壯枝宜輕剪一般保留8~10芽;弱枝要重一些,保留3~5對芽;對細、弱、病和纏繞枝交叉枝要全部剪除。對水肥條件好,生長壯旺的植株一般剪要採取回縮更新,以疏刪為主,動“大手術”的方法,改造更新老花墩。對定植後的幼齡花株,以培養株型為主,一般先留3~5個主杆,主杆的佈局要合理,應採取短截頂梢,促其增粗。

  夏剪對二三茬花增產影響大,修剪得當產量增加顯著,採花時間相對集中,便於採摘。一般在前茬花采摘之後,對長勢旺盛的枝條剪去頂梢,控制頂端優勢,以利新枝條萌發;對生長細弱,葉片發黃的小枝條,影響通風透光的應全部剪除。

  收穫加工現蕾後15~20天即可採摘。花蕾上部膨大,呈青白色為採摘適期,延誤則花朵開放,影響商品的質量和產量。採摘宜在每天的清晨和上午,採後的鮮花應及時加工乾燥。

  中藥材種植要點

  種植環境是否適宜

  雖然中藥材種類很多,但真正值得種植的中藥材並不多。一些種植效益較高的中藥材,如人蔘、天麻、黨蔘、黃連等,一般對環境要求極為嚴格,只在氣候冷涼、植被良好、光照適宜、降雨充沛、土壤溼潤、有機質含量高的特殊區域才能生長,其他地區種植難度很大,甚至根本不能種植。有的中藥材雖然適應範圍較廣,在高山、平原都能夠生長,但種植後如果作為商品出售的藥用部分***一般是根莖***產量很低,或產量高但質量太差,有效成分含量達不到中藥材基本要求,不能作為中藥材出售,也就不宜種植。因此,廣大農戶要發展中藥材種植,首先必須看當地的種植環境是否適宜,最好選擇當地其他農戶已種植多年的中藥材,或者選當地有野生資源分佈的中藥材種植,千萬不可只看中藥材價格,只看理論效益,就盲目從外地引種。

  種植技術是否掌握

  種植中藥材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技術上存在較大差異。一是種植中藥材,不僅注重產量,更注重質量。因此,中藥材必須種在適宜其生長的生態環境中,要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儘量施用農家肥,少施化肥、農藥。二是大多數中藥材以根、莖為收穫物件,因此耕地一般都要求土層深厚、疏鬆,便於種植、開挖。三是很多中藥材,如黨蔘、當歸等,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一些特殊物質遺留在土壤中,不利於下茬生長。因此多數中藥材都不宜連作,在種植過程中必須注意輪作換茬。四是不少中藥材在種植技術上還有特殊要求,如有的需要遮陽,有的需要掐蕾,有的需要打頂,有的需要修剪,有的需要趁鮮去皮,有的需要揉搓整形。如果對這些基本技術都沒有掌握,很可能導致種植失敗。

  市場風險能否承受

  種植中藥材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市場風險更大。一是中藥材大多數採用根莖繁殖,單位面積用種量大,而且生長週期長,一般需要生長兩年甚至更長時間,費工多,投入相對較大,特別是在發展初期,需要的投入更大。二是中藥材少了是“寶”,市場價格可能很高,但多了就是“草”,市場價格可能出現暴跌,價格起伏、波動很大。種植中藥材在可能獲得高效益的同時,也伴隨著高投入、高風險。而種植糧食作物則投入相對較低,而且很快就能見到收益,市場價格也較為穩定。

  因此,農戶在發展中藥材種植時,必須對市場風險有足夠的認識與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除要堅持因地制宜外,還要注意循序漸進,先少量引種,成功後再逐步擴大種植面積,以自己繁殖種苗為主,持之以恆發展,從而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