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管理方法

  當前,春播藥材已進入中期管理,藥材夏播也已快開始,如何搞好這些藥材的種植管理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選地與整地

  大多數藥用植物喜在土壤結構良好、疏鬆肥沃、酸鹼度呈中性、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長。但有些中藥如人蔘、黃蓮等喜生長在含腐殖質豐富的森林腐殖土中;白朮、貝母、肉桂、梔子等喜在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長;枸杞、甘草、北沙蔘等喜在鹼性土中生長;蔓荊子、北沙蔘等喜在河邊沙灘上生長。因此,要根據植物本身的生長習性和生物學特性,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土壤種植。

  種植前必須翻耕土壤,然後耙細整平,進行作畦或作壟。適當深耕,能增加產量,特別是對深根性中藥如黨蔘、白芷、牛膝等到更加重要。深耕結合施肥,尤其是要施足有機肥,不僅能促進土壤物理性狀的改善,而且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作畦方式,要因植物生長特性和地區、地勢不同而異。高畦,畦面通常比畦溝高15-20cm.根及地下莖類藥用植物和雨水多、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工區多采用高畦。平畦,畦面和步道相平,四周作成小土埂,其保水性較好,適用於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區。低畦,畦面約低於步道10-15cm,地下水位低、乾旱地區以及喜溼潤的藥用植物多采用低畦。

  二、灌溉與排水

  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在自然降水不足時,就要進行人工澆水。一般植物最需要水分的時期,是莖枝急速生長期限。花、果類藥用植物,在開花期及果熟期一般不宜灌水,否則容易引起落花落果。當雨水過多的時候,要及時進行排水。尤其是對根及地下莖類藥用植物更應注意,否則易引起爛根。多年生用的藥用植物,為了能夠安全越冬,不致因冬旱而造成凍害,應在土地結凍前灌一次“封凍水”。

  三、施肥

  肥料可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也就是指農家肥和化肥兩大類。有機肥包括為畜糞尿、餅肥、廄肥、堆肥、火土灰以及綠肥等,其特點是肥效慢而持久,養分完全,能顯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結構。一般都作基肥使用,以供應植物整個生育期的需要。其中廄肥和堆肥多在晚秋或早春整地前翻耕入土;餅肥則在播種或定植前進行溝施或穴施。種植根及地下莖類藥用植物,應多施用有機肥。無機肥的特點是分解快,極易被植物所吸收,為速效性肥料,一般多在植物生長期間作追肥。種植1-2年生及全草類藥用植物,苗期要多追施氮肥,促使莖葉生長;在生長後期配合施用磷、鉀肥。多年生和根及地下莖類藥用植物,追肥次數要少,一般第一次追肥宜在春季開始生長後,第二次在開花前,第三次在開花後,冬季要重施“臘肥”;木本花、果、種子類藥用植物,化肥應在秋季樹木進入休眠期前與有機肥一起施入,效果較好。因為樹木在早春萌芽、生長、開花所需要的養分,主要靠前一年貯藏在樹體內的有機養分。又因樹體內養分的積累是在新梢停止生長和果實採收後進行的,因此,秋季施用速效化肥尤其是氮肥,對增強葉子的光合效率,提高根系吸收和合成養分的能力,增加樹體內養分的積累,為下一年豐產打下物質基礎,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四、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使土壤疏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促進植物根系發育;除草既可減少養分無謂的消耗,又可使植物接受充足的光照和防止病蟲的滋生、蔓延。因此,除草要求除淨、徹底、及時,並以不傷植株根系傑原則。

  對於根系分佈在土壤表層的藥用植物如延胡索、紫苑、射干、貝母等要淺鬆土;而牛膝、黨蔘、芍藥、白芷等深根植物,中耕宜深。

  有些藥用植物在中耕除草後,還要結合培土。臺玄蔘培土可保護芽頭;半夏培土可促進生根;射干培土可防止倒伏;黃蓮則要年年培土,使其每年可形成莖節,呈“雞爪形”.

  五、整形與修剪

  整形的目的是培養花、果和種子類等木本植物,使之有堅實的枝幹和寬廣的開花結果的面積。再通過修剪使枝條分佈均勻,充分利用空間通風采光,在樹冠的上下內外形成立體結果,以達到連年豐產穩產。如山茱萸、辛夷、酸橙等根據不同的生長和結果習性,可剪成自然開心形或疏散分層形等豐產樹型。

  對幼年樹的整形修剪,一般應著重培養樹冠主要的骨幹枝,使能提早進入結果期,形成早期豐產;對於成年樹,則應促使每年都能抽生出強壯充實的營養枝和結果枝,提高結果能力;對於老年樹,應著重於枝條的更新,以恢復生長和增強結果的能力。

  整形是通過修剪來實現的。凡擾亂樹形的交叉枝、徒長枝、密生枝以及病蟲枝等應及時剪除,以免繼續蔓延與消耗養分。對於春季開花的植物,花芽大都在頭年生的枝條上已形成。因此,冬季不宜重剪,如烏梅、辛夷、山茱萸等,只能在休眠期剪除無花芽的秋梢,待開花結果後方可修剪,促使萌發新梢,形成第二年的花果枝。在當年生枝條上開花的植物,如木芙蓉、月季、玫瑰、枸杞等,則可在休眠期進行重剪,促進多發新梢,多開花結果。生長期修剪多采用打頂、摘心、抹芽、去花蕾等措施,以促進多分枝或減少養分無謂的消耗,從而提高單株產量。如菊花要打頂,白朮要除櫱摘蕾,桔梗要除花,烏頭要抹除側芽等。

  中藥材的田間管理技術

  1.間苗、定苗。中藥材的種子具有成熟度不一致的現象,播種時常加大播種量,因此,易造成出苗密度大,必須及時間苗。在子葉出土後3~5天內進行,除去過密、瘦弱和有病蟲的幼苗。幼苗長到10釐米左右,及時定苗,留苗密度視品種和苗情長勢靈活掌握,適當密植是增產的關鍵。

  2.中耕培土和除草。中耕可以疏鬆土壤,消滅雜草,增加土壤通透性,如元參、地黃等全生育期需多次中耕。培土可以保護芽頭,增加地溫,利於塊根、塊莖膨大,如元參、半夏等。藥材田間雜草防除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幼苗長勢弱,生長時間長,要進行多次除草。

  3.施肥。中藥材生長髮育需要多種營養元素,氮、磷、鉀三元素需要量大,不同種類喜肥的規律也不同。施肥的總原則是:1~2年生及全草類藥材,苗期應多施氮肥,促莖葉生長,中、後期追施磷、鉀肥;多年生及根和地下莖類藥材,整地時要施足有機肥,生長期需追三次肥,第一次在春季萌芽後,第二次在花芽分化期,第三次在花後果前,冬季進入休眠前還要重施越冬肥。

  4.灌溉與排水。一般中藥材在生育前期和後期需水較少,生育中期生長旺盛,需水多,需水臨界期多在開花前後,但不同種類也有區別。瓜類在開花成熟期,禾本科如薏苡在拔節期,黃芪在幼苗期。耐旱力強的中藥材有知母、甘草、紅花、黃芪等,適時灌溉能促進產量大幅度提高。藥材幼苗期根系不發達,最易遭受旱害,要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溼潤。根及根莖類的藥材,最怕田間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多。土壤中水多氣少,根呼吸減弱,影響生育,易死亡,所以,在雨季一定要注意田間排澇。

  5.株形調整。可人為調整生長髮育速度,提高田間通透性,使植株發育健壯,通過抑制無效器官生長,促進商品部位發育壯大並提高品質。草本類的株形調整主要有摘心、打杈、摘蕾、摘葉、修根等。木本類的有整形、修剪。生長調節劑也可在藥材上試驗應用,可以延長地上莖葉壽命,促地下根及莖生長,打破種子休眠,調控花芽生長等。

  6.其他管理措施。陰生的中藥材忌強光直射,要搭棚遮陰,如人蔘、西洋參等,或是種植高稈作物遮陰,如天南星可套種玉米遮陰。攀援、藤本和蔓生的如山藥、黨蔘、栝樓等需要搭立支架。調整播種期、科學肥水管理,可以培育健壯個體,提高植株抗性。

  7.病蟲害防治。為害葉部的病害有霜黴病、白粉病、鏽病、葉斑病、葉枯病和病毒病;為害根部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絹病、線蟲病;為害莖部的病害有立枯病、枯萎病、菌核病;為害果實和種子的病害有枸杞黑果病和薏苡黑穗。蟲害主要有地下害蟲、蚜蟲、葉蟬、鱗翅目幼蟲等。中藥材病蟲害防治總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禁止使用劇毒、藥效長的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