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兒童自我認同的方法

  自我認同: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定位、判斷、信念和感受。而怎樣提高兒童自我認同也是父母們擔心的。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提高兒童自我認同的技巧

  自我認同培養三步走

  初生的嬰兒意識是混沌的,基本沒有自我意識,只有生理需求提示著自我的存在。那麼,父母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呢?

  1歲以前——增強社會互動,幫助孩子獲得客體存在感

  其實,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大人就需要經常與他們逬行互動,真正把他們當作社會人對待,而不是僅僅關注吃喝拉撒睡這些生理方面的事情。在嬰幼兒時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式來增強與孩子的社會互動:

  對孩子微笑和說話

  雖然剛出生的嬰兒無法讀懂大人臉上的表情,更不能理解我們所說的話,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多對孩子微笑,多對孩子說話。一方面,可以通過這樣的親子交流,讓孩子逐漸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社會互動,讓孩子慢慢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引發的其他人的反應。

  讓孩子照鏡子

  讓4~5個月大的嬰兒從鏡子裡看見自己,並跟大人一起玩社會性的遊戲,孩子將有更多的機會把自己由運動產生的本體性感受資訊與鏡子中人物的行動相匹配,從而學會區分自我與他人。

  讓孩子看自己的照片和錄影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4~5個月大的嬰兒就會把自己的臉作為熟悉的社會剌激。通過觀看自己的照片和錄影,可以讓孩子接觸關於自我的某些視覺特徵,逐漸建立自我形象,形成關於自己身體和麵部特徵的清晰影像。同時,經常觀看有自己和其他人一起活動的錄影,5個月大的嬰兒能比較準確地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影像。

  跟孩子玩“躲貓貓”遊戲

  8~9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喜歡跟大人玩“躲貓貓”了。我家二寶小雨9個月左右的時候,我們就經常跟他一起玩這個遊戲。要麼是我們躲在他的身後讓他找,要麼是拿一塊大一點的布或毛巾之類的東西遮住他的頭。不管哪種玩法,他每一次都會被逗得咯咯大笑,並且樂此不疲。通過這樣的社會互動遊戲,有助於孩子逐漸獲得客體存在感,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

  2~3歲——使用描述性語言,幫助孩子形成持久的自我感

  對於2~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這個階段,我們就需要通過一些描述性資訊和評價,來幫助孩子擴充套件他的自我概念,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自我感。

  使用描述性語言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性格認同、種族認同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對孩子提供一些描述性資訊,比如“你是一個大男***女***孩”“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是很可愛的寶貝”等等。

  使用描述性語言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行為舉止時,我們就需要通過描述性語言對他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比如“你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啦,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今天把陽陽推倒在地,這是錯誤的,下次不能這樣啦”“你都可以自己洗臉啦,真棒”等等。

  經常跟孩子談論有意義的事情

  父母要經常與孩子談論那些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比如到野生動物園或者迪士尼樂園遊玩後,可以問問孩子:“還記得上個週末我們去哪兒玩了?”“你最喜歡野生動物園裡面的什麼動物?”“你覺得迪士尼樂園最好玩的是什麼?”等等。

  3~6歲——通過假裝遊戲,幫助孩子進行復雜的心理活動

  假裝遊戲是可以促進孩子思考心理狀態的一種活動。假裝遊戲也可以稱為象徵性遊戲,即模仿遊戲,主要出現在學齡前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醫生與護士”“商店購物”等,把自己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意識到人類心理的創造性潛能,知道了信念僅僅是影響正在進行的活動的心理結構,即使它們並不代表現實,正如在玩這些假裝遊戲中一樣。

  曾有一段時間,我家大寶伊伊發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遊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範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鬥智鬥男,最後才能不被老虎吃掉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凶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其實,我們一起玩這個遊戲時,也會讓她對心理生活形成更豐富的理解,得出關於自己和他人行為有意義的心理推論,逐漸理解人類表現出的複雜社會互動和合作活動。

  對於嬰幼兒來說,“我”這個概念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初生的嬰兒完全沒有“我”的意識,因此需要父母逐步培養孩子發現自我,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認知與發展。

  低自我認同的表現

  1.討好:忽略內心的感受,把所有的東西奉獻給別人,乞求別人的認同a.行為模式:易道歉、懇求的神情、乞憐、一來、過分地好、過分活躍地討人喜歡b.語言模式:這都是我的錯,沒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我不值得,你喜歡什麼,沒事沒事c.誤區:成人常常視這些孩子為乖巧的孩子、聰明的孩子2.扭曲:

  a.行為模式:指責、咆哮、呵斥、憤怒的神情、恐嚇、批判、獨裁b.語言模式:我完全沒有錯,這都是你的錯,你到底在幹嘛對孩子的建議用語: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一生愛你他是在控制你,你擁有解決自己問題的權利。

  3.打岔

  a.行為模式:活動力過多和活動力不足,看起來不靈敏,不安定,爭取他人注意b.語言模式:我完全沒有錯,這都是你的錯,你到底在幹嘛c.與高自我認同的比較:

  高自我認同:敢於面對、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解決問題低自我認同:不敢於面對、打岔、迴避問題本身高自我認同的表現

  1.行為表現: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幹的、接納的、有愛心的、平衡的2.語言表現:帶有感受的、思維、期待、願望及不喜好、誠實、開放而分享、聆聽他人、尊重自己、他人和情景3.與環境的關係:瞭解——適應——調整

  孩子越小,內在的一致性越高

  愛和自由是提高兒童自我認同的先決條件

  1.兒童所處的心理環境是平等的,才會有有效的溝通與良好的語言表現;

  2.兒童所處的教育環境是自由的,才能夠對成人是理性與認知以及放鬆的狀態;

  3.兒童所處的語言環境是文化的、高雅的、準確的,才能夠給孩子形成良好的精神環境

  4.兒童所處的情緒環境是愉悅的、友善的、具有同情的和真實的兒童只有在“愛和自由”中才能夠達到認知和例行的成長狀態,沒有這兩個條件,兒童就會處於情緒與恐懼中。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