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習與小學的區別

  升入初中後,面臨著諸如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科目設定的不同,要學會針對小學和初中幾個方面的不同做好調整,儘快適應初中的生活,才能學好。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和小學的區別

  學習方法:從傳授性到理解性

  學會: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

  進入初中以後,學生的學習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相應做出調整。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眼看、手寫、記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學生對知識充分理解,並學會用思維去分析這些知識點。

  由於小學本身知識量少且時間充裕,所以小學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講解也更詳細具體。但初中科目增多,每個老師的講課時間都是規定好的,老師必然要改變授課方式。因此,要培養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的學習習慣。

  學習要求:從指令性到計劃性

  學會:學會預習,提高學習主動性

  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學生只要完成寫字、造句、背課文這些老師下達的簡單“學習指令”就行。但初中則要求學生自覺主動並且有計劃地學習。

  一般的學生只是單純完成學校和老師交給的作業就覺得完成了學習任務,而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預習課本的學習習慣。從小學升入初中要求學生的學習態度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學習行為:從隨意性到目標性

  學會:做一週學習安排

  進入初中以後,由於學習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原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要隨之改變。原本可能通過短計劃就能實現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到了初中之後則要求學生有一個“長安排”的計劃,才能實現。

  學習時間:從短時性到長時性

  現在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學校花4個小時學習,在家裡花2個小時學習。而升到初中後,學習時間就要變成“8+4”。到校時間提前了,下課時間又推遲了。

  學習內容不同:從單純性到多樣化

  學會:別偏科,多看看基礎科學

  小學和初中面臨的任務和學科學習的內容差異很大。總體來看,小學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作業量小,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大學科的學習。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幾大學科,而且知識系統性比較強,需要課後花時間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導致成績下降。

  小學和初中區別

  1. 小學升初中後的學生面臨五大轉變

  第一,進入初中,首先面臨的是學習內容的變化。在小學,學習科目少,學習任務不太重。進入中學,課程增多,學習任務加重。語文、數學、政治、外語、歷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幾門,而且難度增大,學科內容的普通常識性越來越少,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與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卻越來越強,因此剛進中學的學生,既感到新鮮又感到不適應。

  第二,是學習方法的變化。隨著學科多樣和深刻化, 中學生比小學生要求更有自覺性、獨立性和主動性。中學的任課老師多,每位老師教的學生多,一會兒一門課,一會兒一個老師,而且各個老師的教法不一樣。他們不可能採取像打籃球那樣“人盯人”的方法。中學老師比較重視啟發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強調“預習——聽課——複習——作業——總結”五個環節。孩子讀小學時,家長下班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問孩子作業做好了嗎,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長也就放心了。這種課後只完成作業的學習方法,就不能滿足中學學習的要求了。

  第三,是學習心理反應的變化。小學生多數能順利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對老師講課深信不疑,而中學生一方面對老師的要求重視、信賴,另一方面他們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強了,也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條”。

  第四,孩子生理的變化。小學時,孩子身體發育一般。進中學後,絕大多數孩子身體發育日趨成熟,處在人生的第二個生長髮育高峰期。他們的認識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整個個性特徵發生急劇變化。

  第五,是集體關係的變化。與小學相比,中學生的集體關係及其在集體中的地位也有許多不同。在學校和班級集體裡,班主任不再像小學階段那樣照顧得具體而細緻,實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課老師。這樣,讓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時間多了。學生幹部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2. 小學升初中後家長面臨的三大轉變

  第一, 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

  十二三歲的孩子難免不貪玩,如果我們觀察一下這些貪玩的同學,就會發現在他們自己支配的時間裡,所進行的活動全憑興趣,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

  加強學習計劃性的最好辦法是制訂學習計劃。督促、指導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幫助孩子學會給自己提出目標,並能按目標要求選擇方法和途徑,以便使他們在比小學艱鉅、複雜的學習任務面前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比較主動。如按時完成作業方面,不管老師檢查不檢查,按計劃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欠賬”。在複習方面,力爭牢固掌握。當他們按計劃做好時,家長應予以總結表揚。還沒做好時,要幫助找原因,鼓勵他努力按計劃去做。久而久之,按計劃學習的習慣就形成了,自學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時要鼓勵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校裡曾經有一位同學,開始學習吃力,作業和考試時錯題多。後來老師建議該生專門搞了個“錯題本”。家長進行監督,作業、考試卷發下後,逢有打“×”的錯題,該生總是認真思考,總結錯的原因,找出正確答案,把自己做錯的題目更正後集結在一起,從中找出規律,彌補了知識上的缺陷。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該生遇到困難不是急躁慌亂,不是迴避,而是迎著困難上,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通過一學期努力,該生的錯題越來越少,成績迅速提高了。

  第二, 幫助孩子“學會學習”

  指導孩子學會遵循學習規律,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科學學習方法。學好功課不能單靠拼體力、磨時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看兩個例子:

  有一個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優秀學生談學習體會時說:“我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後‟。即先預習,後聽課;先複習,後作業;先思考,後請教。”先預習,能知道每課、每單元都有哪些具體要求,重點是什麼,這樣心中就有數,然後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課。這樣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做作業前,先看書,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回憶一遍,弄懂了再做作業。遇到難題,先盡能力思考,再向老師請教。這樣做效果很好。

  還有一位同學在談到自己如何學習時是這樣說的:“善於思考,特別是在困難面前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記住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有位數學老師問同學們從1到100的數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學將100個數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學則將首數和尾數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確答案,這就是講了方法,動了腦筋。”

  第三,和孩子談話“四不談”、“五注意”

  孩子不聽話是父母最頭疼的事,但是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這往往是因為家長教育不當,沒有把握談話的藝術,與孩子的批評性談話,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須把握時機,做到“四不談”、“五注意”。

  “四不談”是指:***1***吃飯時不談;***2***孩子在氣頭上,頭腦不冷靜不談;***3***有外人在場不談;***4***家長心情不好不談。

  “五注意”是指:***1***要注意經常與孩子談話,不要等出了問題,有人告狀時再談;*** 2***要注意及時與孩子談話,不要錯過了教育的時機;***3***注意分析問題要全面,不要迫使孩子接受不公平的批評;***4***批評談話也要注意適當肯定做得好的,不要全盤否定;***5***注意談話時態度和藹,不要聲色俱厲,也不要不痛不癢。適當的挫折教育要有,適當的打罵也不是不可以,但打罵過後還是要談。

  3. 小升初後數學學習的三大轉變

  1*** 學習系統由模組→體系

  例如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都是按模組學習的,而且各個模組之間的聯絡很薄弱。幾何不好不會影響我們行程問題學不好,數論不好不影響我們的計數的學習。從而我們小學階段都可以哪塊成績不好,等要考試的就補習哪塊。但是我們初中後,我們的知識還是按模組講,但是每個模組之間聯絡緊密,“一環扣一環”。例如,整式乘除沒學好,那麼你的乘法公式就不會好,乘法公式等式不好,那麼你的因式分解就不可能好,然後接一元二次方程就不好,然後一元二次函式就完了,從而在試卷裡40%的題你就不會做得很好。

  應對策略:我們要一步一腳印的去學習。

  2*** 學習習慣從突擊→堅持

  由於學習系統的改變,同時學習科目由3科→9科,內容的增加***就數學較大的知識板塊就有24個之多***,以前那種考前突擊的策略在初中肯定行不通了。

  應對策略:加持學好每一天的知識。優秀的習慣=預習***10%***+學習***50%***+鞏固***40%***

  3*** 學習內容的變化

  a*** 數字→字母 這個是由算術到代數的轉變

  b*** 常量→變數 初中後我們經常接觸含參方程、不等式等等

  c*** 計算性→論證性 例如:初中做幾何證明題時我們要求給出詳細論證過程。

  d*** 重視結果→重視過程 小學階段我們閱卷都看結果給分,而初中階段是按步驟給分,解答題中只有答案給1分或者0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