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做人
孩子將來長大後是否事業有成,婚姻是否幸福,良好的品德起著關鍵的作用。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孩子學會做人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父母培養孩子五個良好的做人習慣
1.應培養孩子養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愛心,而“百善孝為先”,“立愛自親始”,就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是佔第一位的,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孝敬長輩開始,一個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就很難想象他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聯絡到現代的家庭教育,在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在推向極端的應試教育競爭機制的導向下,許多家庭教育陷入了重物質滿足和技能培養,輕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愛而不嚴,溺愛嬌慣的誤區,以致我們很多孩子缺乏對他人的尊敬之心、關愛之心和感恩之心,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講長幼,不懂禮貌,任性妄為。這種習慣的養成,會使孩子背上“壞習慣”這筆終生無法清償的債務,並使其終生受到折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在此基礎上推己及人,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的做人習慣。
2.應培養孩子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心和幫助他人,社會才能更和諧,生活才能更美好。任何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需要而且也一定得到過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和關心,正是大家的互相幫助和關愛才締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和美好的生活。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其實,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只有你幫助了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回報你。可見,幫助別人是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前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不只是單方面的付出,因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寬容和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自己;父母應當身體力行,做出榜樣,教育、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用心、主動地去關心和幫助他人,讓孩子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3.應培養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安身立命之本,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人與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是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的基本條件,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無誠則無德,無信則事難成;父母應當從小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德,讓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贏得誠信這張人生的通行證,從而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幫助與支援。
4.應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標誌,還是一個人內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體現。《三字經》上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可見,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塑造孩子落落大方的紳士風度和彬彬有禮的淑女氣質,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每個父母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加強自我教育,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用理性的、關愛的、民主的、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去塑造孩子言行舉止的每個細小方面,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使孩子逐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
5.應培養孩子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
對於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有句名言:“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現實生活中,不僅科學研究需要團隊的精誠團結、通力合作,而且生活本身也同樣需要團結融洽的關係、互助合作的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孩子的一項重要素質,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與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有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創造與孩子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合作的一些規則和技巧,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合作能力,讓孩子逐步養成幫助他人、與人合作的品格。
父母培養孩子良好做人習慣十條建議
1.轉變家教觀念,提高思想認識,走出家教誤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又是終身教師。父母的思想觀念、一言一行不僅影響子女的個性發展,而且對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孩子今後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而育人之本在育德,育德的核心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可見,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對孩子良好的做人習慣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家庭教育存在著三個誤區:一是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高,對自己的責任不清楚,甚至將孩子的教育義務全部轉嫁給老師;二是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滿足,輕精神關懷,家庭教育偏離重心,本末倒置;三是墨守“樹大自然直”的成規,不懂得“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不加以及時的糾正,結果“習慣成自然”,使孩子背上“壞習慣”這筆終生都無法償清的債務,並終生受其折磨。因此,為了培養孩子成人成才,家長必須轉變家教理念,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努力走出家教誤區,切實自覺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
2.遵循“兩大規律”,堅持“一個原則”
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的規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若要取得成效,達到預期目的,就必須遵循“兩大規律”:思想道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思想道德教育過程的規律;堅持“一個原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這要求家長在具體的家庭道德教育中,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性格特徵、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情況提出逐步遞進的教育要求,採用最符合孩子心理和認識發展特點、最讓孩子樂於接受、最科學的教育方法,逐步培養孩子的品德認識、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並充分調動孩子的自覺積極性,使其自覺提升道德境界。在此基礎上,幫助和引導孩子將自己已經形成的品德意識轉化為自己的品德行為,再通過反覆教育、感染、陶冶,久而久之,良好行為就會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而行為習慣的持久,就會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3.加強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養和家教質量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可見,父母自我教育,能促進孩子良好習慣及道德品質的形成。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教師的事,於是將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給學校,因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更多的父母則是不懂得如何科學有效地教育孩子,只知道一味地責怪孩子。因此,父母應樹立終身教育觀念,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學會用正確和適當的方法去影響、教育子女,減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誤,增強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4.營造民主和諧、健康科學、幸福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父母是這一搖籃的推手,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啟迪者和思想靈魂的塑造者。由家庭道德觀念、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及家長的期望水平等因素構成的家庭主觀環境的優劣程度,對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做人習慣以及長大後會做什麼樣的人,不僅存在著普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作用具有基礎性、直接性、永續性、深刻性的特點。由此可見,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因此,要想培養出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會共處的好孩子,家長就應該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5.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孩子良好行為道德的楷模
父母是孩子行為道德的仿效者,是孩子做人處事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父母的思想觀念、道德素養、行為規範、情感態度、興趣愛好、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怎樣穿衣服,怎樣笑,怎樣說話等,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物件。王夫之說得好:“欲明人者,先自明”。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父母親應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用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高雅文明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做孩子的表率,薰陶和感染孩子。
6.汲取我國傳統道德教育資源的精華,與孩子一起制定科學合理的家規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道德教育的優秀傳統,就家庭德育而言,有多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中家訓、家規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中國古代,《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龐氏家訓》、《二十四孝》、《勸報親恩篇》、《弟子規》、《名賢集》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啟蒙讀物。這類讀物教孩子做人的要義、處世的規則等,如《弟子規》中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人們常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但現在有家規的家庭已是寥寥無幾。因無家規,教育便無章可循,勢必隨意性強,對孩子的教育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父母應批判地繼承我國思想道德教育的優秀傳統,並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與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符合家庭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家規,讓孩子以家規的行為規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養成良好的做人習慣。
7.嚴而有格,愛而不縱,嚴愛相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親情和關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愛,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因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走向了兩個極端:一是愛而不嚴,溺愛嬌慣。溺愛會滋長孩子的依賴心理,抑制孩子的獨立意識,容易讓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的習性和“唯我獨尊”的心態。二是嚴而無度,簡單粗暴。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急切心理的驅使下,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恨鐵不成鋼而又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於是,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對孩子的教育態度粗暴、語言粗俗、方法簡單。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愛”驅使下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冷漠、粗暴、無禮、好鬥的性格,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適度的、理性的愛滋潤孩子的心田,培養孩子的愛心;切忌以盲目的、嬌縱的愛將孩子引向教育的反面。
8.平等尊重,和諧溝通,與孩子共同成長
“愛”的核心是“關懷”,是“尊重”。孩子是從父母對他的關愛和尊重中,學會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應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維護孩子的尊嚴,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合理選擇,尊重孩子的朋友和個人隱私。其次,父母應善於傾聽和溝通。據調查顯示,孩子在家裡最煩的就是“父母的嘮叨”。可見,嘮叨是家庭教育中最失敗的教育方式之一,對孩子的教育,是難以通過不厭其煩、沒完沒了的嘮叨來實現的。因而父母平時應多與孩子推心置腹自然平等地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瞭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和所思所想,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及其對人對事的觀點和看法,並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一起進行評價、分析和討論,正確的予以肯定和讚揚,錯誤的予以教育和引導。
9.遇物而誨,擇機而教,寓教育於日常言談之中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不善於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不會選擇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單憑一個良好的動機和願望,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便無休無止、空洞抽象地進行說教,沒完沒了地嘮叨。的確,父母的功夫沒少花,口舌沒少費,但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對於這類家長,不妨聽聽唐太宗教子的故事,也許會引起您的深思,對您有所啟示。
10.不吝讚揚,積極鼓勵,防微杜漸,及時引導
孩子渴望父母的讚揚、激勵與賞識,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也認為:“兒童需要激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巧妙掌握表揚這一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子女的每一點進步,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即使在大人看來是微小的***,都要及時予以肯定,進行適當的表揚鼓勵,使子女在父母的表揚當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以此來增強道德認識,規範道德行為。當然,沒有批評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家長一發現孩子有不良的品德行為,就應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決不能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要防微杜漸,在孩子的不良行為處於萌芽狀態時就及時“掐掉”。否則,容易把孩子帶進誤區,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