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包辦對孩子的影響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讓我們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並不平凡的教育意義。

  現代社會在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後,一切事情都加快了發展的速度,凡事以“快”為主。教育也是同樣的,教育不是空中樓閣,它除老師和學子外,還包括社會、家長、國家的教育體制、老師的待遇、學校的環境等等很多軟體和硬體,又快又好,成為一個重要標準。在凡事求“快”的條件下,好多老師恨不能代替學生成長,要是能拔苗助長那就更好了。理由是怕他們犯錯,怕他們走彎路,其實這樣的想法是自私的想法,這樣的想法看似無害實則自私,它剝奪了學生成長的體驗。任何一個人的經驗的獲得是建立在個人的親身體驗之上,如果沒有切身的體驗,這一經驗的獲得是膚淺的,也就容易忘記,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問題老師一再重複可是學生還是一再的錯的原因了。因為這一切經驗的獲得不是建立在孩子本身的體驗之上。對世界探索和發現的路上有快樂,有痛苦,因為怕孩子們走彎路,老師們將他們探索世界的權利剝奪了,所以現在好些孩子對自己周圍環境的變化一無所知,他們不覺得很痛苦,也不覺得很快樂。對世界的探索是他們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們最大成就感,最大樂趣的來源地,結果卻因老師的包辦樂趣全失。所以在初一的孩子中要求列舉學習之苦與學習之樂時,學習之苦舉不勝舉,學習之樂寥寥無幾,他們的體驗就是學習是件苦差事,毫無任何樂趣可言。當知識的傳遞只有痛苦而沒有快樂的時候,那麼這樣的學習是沒有幾個孩子願意去嘗試的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在一定的範圍內老師要允許孩子們犯錯,不犯錯的話,就不會對比知道什麼是對的。對於孩子無關原則性的犯錯,老師不要輕 易給孩子扣帽子。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老師是孩子學習的“陪跑者”,陪著背書,陪著寫作業,陪著默寫單詞,陪著掃地,陪著做操。在這一點上林格先生認為“教育者永遠無法和孩子們一起跑到他人生的終點,因此,最好的選擇是站在看臺上,為孩子吶喊助威,起到拉拉隊的作用,不做孩子的陪跑者。”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做這一切,只有他自己體驗過什麼是真正的失敗,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他才會對成功燃起追求的願望,當他有了追求成功的願望時,老師的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因為孩子自己自覺去追求他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