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世界上最小的鳥

  不知道大家對鳥的認識有多少呢,對於鳥的種類、知識和習性又有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鳥吧。

  鳥的知識

  鳥類通常是帶羽、卵生的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他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則可以減少身體質量。這些身體特徵都很適應飛翔。

  鳥的種類

  1、凌波仙子———遊禽

  遊禽善於飛翔、潛水和在水中撈取食物,卻拙於行走。我省有70多種遊禽,多在洪湖、沉湖、龍感湖、梁子湖等江漢湖群,為冬候鳥,著名的“洪湖野鴨和大雁”就屬於這一類群。

  2、溼地之神———涉禽

  溼地是地球上最富饒的自然環境,中有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魚、蝦、蛙等動植物,為涉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場所。涉禽大多數具有嘴長、頸長、腿長的特點。我省水域生態環境比較適合涉禽的生息,近幾年,來我省涉禽的數量大幅增長,分佈越來越廣。常見有鷺科鳥類。

  3、空中雄鷹———猛禽

  猛禽有強大有力的翅膀,彎曲銳利的嘴、爪和敏銳的眼睛,能迅速無聲、自由地升降,準確無誤地捕食獵物。我省有猛禽51種,著名的有金雕、白尾海雕、紅隼等。

  4、攀援冠軍———攀禽

  攀禽的攀援本領名不虛傳,它們憑藉強健的腳趾和緊韌的尾羽,可使身體牢牢地貼在樹幹上,攀禽中食蟲益鳥比較多,如啄木鳥、杜鵑、夜鷹等。

  5、競走健將———陸禽

  陸禽的腿腳健壯,具有適於掘土挖食的鈍爪,體格壯實,嘴堅硬,翅短而圓,不善遠飛。雌雄羽毛有明顯差別,一般雄鳥比較豔麗。繁殖期常一雄多雌,雄鳥間有激烈的爭偶行為,並有複雜的求偶表現。如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白頸長尾雉等等。陸禽分鶉雞和鳩鴿二類。

  6、無冕歌王———鳴禽

  在鳥類王國中,鳴禽是極富生機和色彩的一大類群。鳴禽種類數量最多,絕大多數以昆蟲為食,是農林害蟲的天敵,著名的有灰喜鵲、喜鵲、黃鸝等。鳴禽體態輕盈、羽毛鮮豔、歌聲婉轉,多可欣賞

  鳥的習性

  1.繁殖

  春天來臨,絕大多數鳥類不再像冬天那樣喜歡群居生活,而是各自忙於選擇理想的地方求偶築巢。在繁殖期間.每一對鳥都要佔有一塊地盤.作為活動和取食的範圍並在其中築巢.這塊區域叫巢區。有了巢區.鳥就不需為尋找食物而長途跋涉,避免在同種之間相互干擾,這對孵卵和育雛都有好處。巢區由雄鳥選擇佔據,其大小各不相同,主要與食源的多少有關。雄鳥發情比雌鳥早,常在巢區內鳴囀,還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姿態動作吸引雌鳥並向雌鳥求愛。通常雄鳥有保護巢區的行為,不準其它同種個體進入,如果在發情的雄鳥巢區內放一個同種雄鳥的剝製標本,再播放此鳥嗚叫的聲音,會使這隻雄鳥大聲嗚叫,甚至發生攻擊行為。大多數鳴禽只是在發情期間結成配偶,也有些鳥類***如鶴類、雁類等***其配偶關係可以長期保持。

  鳥類在佔領巢區、選好配偶之後,就開始築巢安家。多數鳥類築巢由雌鳥獨自承擔,也有雌雄鳥共同築巢的,如家燕等。鳥巢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親鳥孵化的體溫.也有利於親鳥育雛。鳥類巢的材料一般隨周圍生物而就.如纖維、獸毛、羽毛,泥土、地衣等。根據巢的位置,可分為地面巢、水面巢、建築巢及編織巢等。雉、雁、鷗、鷸類鳥以及鳴禽中的百靈鳥、雲雀、柳鶯等,在地面土壤上築巢,有的直接把卵產在地面的凹陷處。小鷓鶥,紅骨頂、董雞等鳥在水面上築成浮巢,這種巢可隨水升降,水波對幼鳥不會造成危險。翠鳥、沙燕等鳥是在巖邊堤基或砂土峭壁挖掘坑道狀的洞穴作巢。啄木鳥、山雀、戴勝、鴛鴦利用天然樹洞作巢。但啄木鳥必須自己鑿洞,而家燕等要在建築物和屋簷下做巢。鷺類、鳩鴿類等在樹上用樹枝編織巢,十分簡陋。伯勞、黃鸝、卷尾、壽帶、大葦鶯等能作杯巢。短翅樹鶯、文鳥等為球狀巢,棕扇尾鶯、攀雀為瓶狀巢,縫葉鶯為袋狀巢***圖11***。

  鳥類在築巢結束之後,即開始產卵、孵化。鳥卵的形狀、顏色等各種各樣,大多數鳥卵呈橢圓形.啄木鳥、貓頭鷹、翠鳥等是球圓形卵.金眶鴨、燕鷗及一些海鳥是陀螺形卵。洞穴內築巢的鳥卵多為白色.但大多數鳥卵上有各種各樣的斑紋.如斑點,塊斑、環斑、條紋等.形成保護色,不易被敵害發現。每窩卵的數目也各有不同,一般小型鳥類每窩產卵4—6枚,天鵝每次產卵1—2枚.鶴類、鳩鴿產卵2枚,雉、鴨產

  卵多達一二十枚,有些人工馴化飼養的雄、野鴨產卵可達30一60枚。產卵的時間多在清晨。雄鳥羽色特別豔麗的鳥類多由雌鳥孵卵,兩性羽色差別不大的鳥類一般雌雄都參加孵卵。鳥體和卵接觸的部分羽毛脫落,形成孵卵斑.該處的敞血管發達,面板溫度高,能促進卵的孵化。卵的孵化期,小鳥為13—15天,中型鳥類為20狀鳥巢一25天,大型鳥類需更長的時間。例如,大山雀約15天,鳩鴿類l?天,雉約21天,野鴨24—28天等。

  鳥類的雛鳥可分為早成鳥和晚成鳥。早成鳥在孵出時已經充分發育,眼已睜開。褪腳有力,全身披著豐富的絨羽,在絨羽乾燥後,就能跟隨親鳥啄食。大多數地棲鳥或遊禽,如鶉、難、鶴、海鷗、雁、天鵝、野鴨等鳥的幼鳥均屆早成鳥。晚成鳥出殼時尚未發育,頸軟無力,眼不能睜開,不能行走,全身光裸或只有少量的絨羽.需

  要由親鳥餵養,繼續在巢內完成發育過程。雀形目鳥類和攀禽、猛禽等的幼鳥屬於晚成鳥。鳥類撫育幼鳥的行為是一種本能。親鳥在育雛期間十分緊張,每天餵食活動要用16—19個小時,每天餵食往返,如大山雀近百次,斑啄木鳥高達120次。親鳥銜

  食歸來踩動樹枝或巢時,幼雛就產生伸頭張口反應.顯示口腔內特別鮮明的顏色,如紅色或黃色.以激發親鳥的餵食本能。不張口的雛鳥,親鳥不餵食。食蟲鳥餵食時,親鳥直接把食物送到雛鳥的口中。誨鷗、信天鵝、鳩鴣類等大中型鳥類.用反芻出來消化的粥狀食物來飼餵雛鳥。雛鳥留巢的時間,鳴禽幾乎和孵化期相等,一般在28天后才能獨立生活。離巢的雛鳥,嘴和跗踺幾乎到了全長,體重已接近於成年雌鳥,體色也和雌鳥相似,但仍保留一些幼鳥的特徵,如嘴角有黃色,尾較成鳥短,羽毛較深暗等,又常結成小群活動,嗚叫聲比較尖細。

  2.換羽

  鳥類經過緊張辛勞的繁殖期。羽毛逐漸變舊、磨損或折斷,因此,大多數鳥類在幼鳥離巢飛走以後便開始換羽。換羽過程有一定的順序,緩慢而對稱地進行,以不致完全喪失飛翔能力.但此期間飛翔能力圾弱,所以換羽期間鳥類多隱蔽生活。換羽的順序,通常先從尾羽和飛羽開始,最後換體部羽毛。換羽時,左右翅在同一時間內對稱地脫落羽毛.以保持與體的平衡.如燕鷗。也有些鳥類,如鴨科鳥類等,在換羽時飛羽同時脫落,失去飛翔能力,多叢集藏匿生活,渡過它們一年中最危險,最困難的時期。換羽次數,大多數每年在繁殖後更換一次,燕子及一些猛禽在冬季換羽,也有些鳥類除秋季完成換羽外。在繁殖前還有一次部分分期換羽。

  3.遷徙

  野生鳥類到了秋季,絕大多數在北方繁殖的鳥類帶著幼鳥成群結隊遷往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生兒育女。鳥類這種隨季節週期的更替而往返的行為,稱為遷徙。根據鳥類遷徙的性質,可把它們劃分為候鳥和留鳥。留鳥是終年棲居.在繁殖季節也不遷走的鳥類。常見的有麻雀、喜雀等。候鳥是隨季節的變化.沿固定的路線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移居的鳥類。觀賞鳥經過人們的馴化,基本為留鳥。

  遷徙的距離一般在2000—2500千米。飛行速度.通常小、中型鳥類每小時l0一40千米,日程100—200千米.飛行高度100—1000米,大型鳥類更高、更快、更遠。

         世界上最小的鳥

  說起世界上最小的鳥,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就是蜂鳥。蜂鳥作為一種美麗而又奇特的鳥,因其在飛行時,震動翅膀發出嗡嗡的聲音而得名。

  蜂鳥從分類上,隸屬於鳥綱的雨燕目蜂鳥科,蜂鳥作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鳥,體重大約在2克到20克之間,體長大約在5釐米到22釐米之間。

  蜂鳥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類之一,羽毛顏色多為藍色或者綠色,不僅如此,在它們的羽毛上,還分佈著一層角質物質。這種角質,在陽光的照射下,會變得五顏六色,因此蜂鳥被人們賦予了“飛舞的寶石”的美譽。

  蜂鳥的棲息地十分廣泛,這或許與它們的食物有關。蜂鳥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花蜜,但偶爾也會吃一些小昆蟲。每當蜂鳥將它纖細的嘴伸入花冠中時,其頭部就粘上了許多的花粉,當它們再到其他花上採蜜的時候,就把一朵花的花粉傳到了另一朵花上,這就有利的促進了植物之間的傳粉。在繁殖期間,由雌鳥築巢,孵卵和哺育雛鳥,是名副其實的“全職媽媽”。蜂鳥每次產卵2枚,但有時候也會3~4枚。蜂鳥的卵呈白色的橢圓形,孵化期大約為2到3周左右。當小蜂鳥孵化出來以後,母鳥便會開始辛勤的餵養自己的寶寶。在餵養雛鳥時,雌鳥通常盤旋在空中,將細長的嘴伸入雛鳥的嘴裡,然後灌入蜂蜜或者小昆蟲。雖然蜂鳥寶寶的體形很小,但食量卻很大,每十五到20分鐘就要喂一次。

  雖然蜂鳥的體型小,但相比於嬌嫩的花來說,仍然是不堪重負,所以蜂鳥在吸食花蜜時,不是站在花上,而是對著花瓣飛翔,在整個過程中,一刻也不能停。因為這個習性,使得蜂鳥的翅膀變得越來越發達,翅膀大約能佔到蜂鳥體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而為了保持懸浮的狀態,蜂鳥的翅膀每秒能夠扇動五十多次,而這是其他任何鳥類所望塵莫及的。除了這些,蜂鳥還有一個特殊的本領,就是無論處在什麼樣的角度,水平的,垂直的,亦或是傾斜的,蜂鳥翅膀總是水平的,以此可以看出,蜂鳥翅膀部位的關節是可以旋轉的。

  由於蜂鳥的運動量大,所以蜂鳥消耗的能量也十分巨大,導致。蜂鳥在白天必須大量的攝取食物,以維持正常的生命運作。所以人們見到的蜂鳥大多數都是在攝取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