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好處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經史子集浩如煙海,那麼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

  1、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除德育智育體育全面提升外,還要明白命運可以轉變。改變命運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找到並且發揮自己的本分。兒女盡孝,父母盡慈,不管父母慈不慈,只管盡孝,不管兒女孝不孝,只管慈,這才是父慈子孝。兄弟盡悌,朋友有信,員工盡忠同一個道理,各行其道,才能家庭和諧!

  2、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有孝才有順。家庭比喻為一顆大樹,老人是樹根,夫妻是樹幹,財富、兒女是枝葉花朵和果實。要想根深葉茂、花香果甜,只能往樹根上澆水。孝養老人能感召子孫賢孝,家道昌盛。德是做的,不做沒有德,沒有貪來的德,也沒有爭來的功,更沒有攪來的福。孝養父母、長輩,誰做誰長德行!誰做誰得福報!這是自然規律。

  3、人守不住自己的本分就會怨人怨事,到處管人,生氣上火,煩惱不斷,不是抱屈就是後悔。嘴裡不怨心裡,越怨心裡越難過。怨氣有毒,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招禍,等於自己服毒藥。聖賢人都不怨人,比如說孔子在陳絕糧,仍然坦蕩自如,等等。我們學習並且承傳古聖先賢的思想,就要徹底轉動心念,用我們改造命運的真誠心轉動眼前的這個世界,扮演好人的角色,不怨人!

  4、人總是想著管別人,不論兒女,還是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只要沾點邊的都想管管。實在說,你管人一分,別人恨一分;管十分,別人恨十分,管來管去就管到醫院去了!想想看,周圍的人有幾個不是爭強好勝,究竟誰能管得了誰?想扮演好人的角色,就要學會管自己。不論夫妻之間,還是企業領導和員工、朋友間等等的關係,都要正自己的心,修自己的身,齊自己的家。

  5、言語不當引出滔天大禍、家破人亡的例子多不勝數,原因無非貪財物、爭道理。如能將財物看輕些,認自己的不是,提人的好處,用我們的仁愛心來寬容人、引導人、感化人,自然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此,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在境界。

  6、老人有德行能“一福壓百禍”,少說話,少管事,帶頭看一家人的好處,教育家人懂得知恩報恩。不要過多牽掛子孫,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不用管,全靠孝德行感!夫妻間要做到互相補漏,而不是互相埋怨。論情不論理,講知恩報恩,講情深似海,講大愛無疆。男女平等是指權力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禮節上不能平等。比如說,丈夫應該多照顧岳父岳母,妻子應該多孝敬公公婆婆。

  7、媳婦性情如水一般養育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可高可低,隨圓就方,合五色調五味,原質總是不變。為媳婦的和顏悅色,隨貧隨富,低矮就下常認不是,引導感化丈夫走正道,報效社會。身盡情理,應做的事親自去做。孝公婆、教兒女,都是自己的本分。心存道理,除去爭貪的私心,所思所想都是全家人的好處。性存天理,不但不動稟性,還要化除稟性,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必能養育賢聖子孫!

  8、聖賢人講: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穿戴過分、吃喝過分、惡念過分、惡語過分將消福減壽,這和水滿則溢是一個道理。惜福從節約水電氣、紙張、糧食、蔬菜水果等開始,珍惜使用一切。俗話說:勤儉持家家業盛!還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商業語言:省錢就是賺錢!

  9、古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說明天下事皆有因緣,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人生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善惡感召。比如有人榮華富貴,有人淪落街頭等等。人人要明白對面來的都有緣,無緣不聚。既然是緣分,遇著不如意的事、不投機的人就要忍受,自然也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10、不守本分的人,額外的貪求,就會心思生火,氣動生寒,氣火攻心,整天爭名奪利,煩惱不斷,就是富貴也沒樂趣。若能真正把爭貪的心放下,才能生起為別人服務的心,真正用良心說話辦事。俗話說:不爭不貪,福祿無邊。人又何必私心用事呢?

  學習傳統文化的七大原則

  1. 破萬卷書,行萬里路。

  只有首先博覽群書,思維才不會有所侷限,有所偏廢,行為才不致於走極端,縱觀人類歷史,對於個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無知造成了個人自身的行為悲劇,儒家強調君子不器,一個不能博學通達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君子的,只瞭解一個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過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侷限性,因為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發展瓶頸就是智慧的瓶頸,而智慧就是知識的融會貫通。行萬里路,則是在破萬卷書的基礎上,通過行從而達到對於知識的拓展和檢驗,實現螺旋式的上升,對於眼界和思維的拓展,正所謂見識,必先見而後識,近代大儒王凱運也曾提出成大功者必登群山大川以恢巨集氣概,訪四方百姓以充實胸臆。讀萬卷書和萬里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讀書不過是死讀書,書呆子,只行路不過是販夫走卒而已。

  2. 以悟見道。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技能、工具和方法,更多是思維、修養和境界,是“道”,道是需要悟的,有些甚至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悟性的提高除了需要通過學習以外,還跟家庭、背景、年齡、生活經歷、身份以及所處環境相關,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更多是需要悟的,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知識的深度、廣度和長度對於能悟出多少智慧是高度相關的。“悟”需要心靜,需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實踐,舉一反三。

  3. 體驗。

  這個體驗是指親身經歷,置身處地體會,而是指藉助環境的引導,由外向內的引導內心的改變,直指人心。通過國學名勝的風物攬賞獲得與文化和心靈的共鳴,藉助親身經歷達到最知識的透徹理解,如要想理解佛學文化,一定要去寺廟親自體驗和修行,方能得其精髓。

  4. 以藝養心。

  通過藝,如品茶,琴棋書畫,六藝等養,內外兼修,形神兼修,達到對於道的真諦的把握,實現思維的通達,智慧提升和人生的逍遙。正如孔子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5. 與高人共語。

  什麼樣的人稱之為高人?在某些方面有作為,有成就,有境界之人。拜於名師之下,與英雄為伍,與方外論道是學習的另外一條路徑。通過與高人的接觸、交流及溝通,獲得智慧的啟迪,開啟悟性,往往能實現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對於學習來說,老師是高人,成功企業家是高人,高僧大德及方外人士也是高人。

  6. 明辨。

  明辨既是中庸的原則,也是做人處世求學之法門。只有秉承著明辨的原則,才不會走極端,誤入歧途,做人明辨,能從和諧眾人,相容幷包。處事明辨,才能通達事理,德服眾人,求學明辨,才能博學於理,融會貫通。

  7. 立足原典。

  國學典籍眾多,各人各有所解讀,一家之言,皆可兼收幷蓄,但核心的要點在於對原典的把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