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教育孩子聽話懂事

  父母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老師,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那麼怎麼教育孩子聽話懂事呢?想了解更多的資訊嗎?一起來看看。

  教育孩子聽話懂事的方法

  第一,孩子不能溺愛。孩子可以寵,但是要看你怎麼個寵法,可以寵吃寵喝,但是要有度,不能孩子要吃什麼就給吃什麼,沒有營養的東西,堅決不給,一次也不能例外,因為有第一次就會有下一次。家長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

  第二,不讓孩子有過多的依賴。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給慣出來的,這個父母應該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有些事情,只要孩子自己能夠自己完成的,哪怕有些困難,也一定要讓他自己完成,能不幫忙就不幫忙。過多的幫助會促成孩子的惰性,慢慢地孩子的依賴感就會特別的強。

  第三,讓孩子學會分享。現在大多的孩子的個性都有點強,這和家長的寵愛有一定的關係。不要把孩子養成,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這種習慣。比如:我兒子,因為我只有一個孩子,他從小個性也有點強,後來我就把他所有的吃的玩的都拿走一份,不管他再哭再鬧都不會還給他,還給他講說,如果你不把你的東西分給別人一些,那麼你以後也不要去觸碰別人的東西,慢慢地,他就懂得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他自己的。

  第四,讓孩子多多自己動手。孩子多活動他自己的小手,對他的大腦也會有很大的益處的。我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我兒子從出生都是吃母乳一直到十個多月才開始吃些輔食,不到一歲就開始自己吃飯,我從不動手喂他。從他自己可以拿起勺子往嘴裡送飯開始,我就沒再管過,只要保持他的餐具是乾淨的,穿上自己的圍裙,隨你怎麼吃,只要能吃飽,以後再慢慢培養他吃飯的習慣。讓他挑一些他自己可以接受的玩具,讓他自己動手去摸,去做,不要管他去怎麼做,他會有自己的方法,不要過多的去幹擾他,培養他的獨立思考。

  第五,讓孩子自己想辦法遠離危險。孩子的安全是每位做父母最大的擔憂。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常常會讓你防不勝防。我給常會讓兒子看一些安全教育的動畫片,電腦上很多都可以找到,但是看的時間不能過長。孩子 喜歡看動畫片有些也是有益的,我兒子愛看熊出沒,以前他總是很好奇電線,插座之類的,後來光頭強被電擊黑的畫面,從此以後再也不碰電之類的東西了。他對剪刀也很好奇,每次他玩,我也不阻止他,只是看著他,還教會他是怎麼樣用的,我說,你可以玩,但是如果讓自己受傷的,一定會受的懲罰,有次他把自己的用指碰一小口子,流了點血,我故意不去管他,還罰他站了一個小時,把剛學會的唐詩背了二十遍,從那以後再也不去碰剪刀了。所以,我想,想讓孩子遠離危險,一定要從生活中讓他自己去發現,體會一些小小的懲罰,他才會自己長記性。

  第六,讓孩子知道大哭大鬧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很多父母都受不了孩子大哭大鬧,一哭就會滿足他的各種要求,如果為了孩子好,千萬不可以這麼做。我記得我第一次打我兒子,就是因為他的大哭大鬧,為了要玩具,我不想給他買,他就大哭,我很生氣,打了他一頓也沒給他買,我說,越是大哭大鬧越不會滿足他的任何要求,而且還會捱揍。從此,他在外面再沒為了什麼要求而大哭過。

  第七,讓孩子說話發音準確。這項是針對農村的父母而寫的,我是農村的,因為上過大學,所以我覺得發音很重要。儘可能的從小讓孩子把話說清楚,一定要糾正孩子的發音。我帶著兒子出去,兒子一般都是講普通話,雖然有些另類,但是孩子上學以後,就會受益很多的,因為農村話發音太不準了,特別是偏遠的地區。

  第八,多抱抱孩子。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給孩子一些關心,讓孩子從心底瞭解,自己是父母眼中的寶。

  教育孩子聽話懂事的建議

  一、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優秀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二、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三、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四、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五、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的。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教育孩子聽話懂事的注意事項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弛。父母對孩子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 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變成了溺愛,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表現更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視為“小皇帝”一味的嬌慣,偏愛和護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的不良品德和習慣不批評、不教育,往往 包庇護短。吃飯穿衣一切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替,孩子讓家長幹什麼,家長就幹什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使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的懶惰生活,養 成一種自私、任性、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不良品德和習慣,這些不良習慣任其發 展下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有人說,對孩子的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是促進孩子走 上不幸道路的開端。這是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

  溺愛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這些家長的共同特點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而是看成個人的私有財產,忘記了把孩子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標。溺愛的結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 衝、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於父母的溺愛使孩子養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不勝數。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並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 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慾望強烈而又 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每位家長需要注意的。

  第三,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況下,就儘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 一些有利於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家長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樸,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

  ***二***嚴而不厲

  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前面講了如何關心愛護的問題,這裡再講一下嚴格要求的問題。

  家長對“嚴”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嚴”就是“厲害”,對孩子要給予好 心而不能給予好臉,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認為“嚴”就是不聽話就要打罵,贊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這些認識都是不對的,對當今的孩子採取這種辦法是難以奏效的。

  如果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孩子就不願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對父母敬而遠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願與父母交談,這就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於打罵,體罰之類的行為凡和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動輒打罵孩子的家長,不公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錯誤,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靈受到摧殘,變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罵而離家出走,由此可見,對孩子實行體罰只不過是家長缺乏理智和束手無策的表現,不可能起到嚴格要求的效果。

  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面,為此家長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歲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後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與父母走得一樣快一樣遠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過高,孩子即使經過努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幹什麼,怎麼幹,不能模稜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

  最後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經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到,不能說了不 算數,或者幹也行,不幹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1.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十大方法

2.優秀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3.怎麼正確的教育孩子成長

4.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方法是什麼

5.優秀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