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學措施
科學新教材加強學科間的聯絡,促進了初中課程綜合化發展,較好地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簡單的拼盤式處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本學期,我接手了八年級和九年級兩個班級的科學課程教學,更是兼職學校的教導工作。而教導工作非常的繁重,使得我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時間投入,有些不夠。但一直以來,都是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進行我的教學工作。如今臨近學期結束了,我也對自己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總結,目的是希望能準確的對待自己的工作,更希望能把握好以後的教學方向和目標。
一、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
由於八、九年級學生的學情不同,學風不同,原有的知識構成也不同,這就要求我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們所隱含的不同情況。
對於九年級學生,因為八年級的時候,我已基本上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以前的科學是另外一個科學教師任教的,所以我只是基本上有所瞭解***和他們的知識構成。而對於他們的學生更是耳濡目染、深刻了解。針對這些情況,這個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制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教學計劃,在執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我走的也是嚴格、負責的路線,就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教學工作順利的進行。
對於八年級學生,由於我們之間已經有了一年多的接觸,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都有比較詳細的瞭解。深知這個班級學生的基礎知
識掌握和成績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但這個班級有一個很好的條件:學生的紀律非常好,這讓我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有了充分的準備——利用學生之間的傳、幫、帶作用。在此種種條件下,我本著面向全體學生,既注重實效、有注重實際的精神,制定好了這個學年的工作計劃和這個學期的教學計劃。
二、抓好教學過程、激勵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八年級的學習情況很差,導致基礎知識的進一步掉落,到了九年級,班級裡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人數已經大打折扣,這給我自己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這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非常差,班級裡有3/4的學生沒有學習狀態,更沒有學習的心思。如果一味的貫徹學習目的和內容,我怕會引來更差的效果,在備課的時候,我往往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對課堂內容進行處理,讓枯燥的學習生活多一點精彩。但我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了優秀的學生,或者放棄了後進生,儘量的讓我的課堂多一些氣氛,而至於課本上那些深奧的專業術語,我更多的是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實在不行的,再另外處理。一年下來,雖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但也沒有讓學生失去科學的興趣。***我覺得在一個毫無學習氛圍的班級裡上課,真的好辛苦*** 。
而對於八年級學生,學習的情況比較好,基礎也比較紮實,但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我想提高後進生的基礎知識,不能只靠我自己一個人,這樣的效果會很差,找了很多的學生,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最後將幾個後進生進行;一幫一;的傳幫帶教學,用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補習,效果也不錯。課堂上,教學的內容雖然以突出基礎知識為主,但很注重知識的提高。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我不僅給了足夠的知識挑戰內容,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勝心,來把握優生的心理動態。一個學期下來,效果也不錯。這種班級的教學,最怕的就是顧不到兩頭,能夠做到;後進生吃好,優生吃飽;,有一定的難度,但我一直在努力。總的來說,我們的教學都以落實基礎知識為主,加強知識的延伸,聯絡生活的實際,營造輕鬆的課堂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其實是輕鬆的!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學習科學就是感受生活;讓他們喜歡上我的科學課,是我最大的動力。
篇二
一 教學目標
初中《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對科學本質認識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綜合課程。在初中開設綜合科學課程,是為了適應現代和學生髮展的需要,呈現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絡,統籌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深化對科學的理解,促進科學素養的發展,為學生認識和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
七年級《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以及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並同時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 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的邏輯體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層次的物質組成,這些物質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而物質組成、運動、變化的自然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科學就是認識的有效途徑。
七年級上冊的教材在《科學入門》之後就安排了三章教學內容。它們分別是“觀察生物”、“人類的家園-地球”、“物質與特性”幾個內容,由這三個部分組成了由“巨集觀”到“微觀”的不同層次的物質系統。
第1章 “科學入門”,本章按照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實驗室、科學觀察、科學測量、科學探究的順序展開,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初步瞭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該章的內容是為今後學習科學打基礎的,有些內容屬於情感和價值觀念,有些內容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 “觀察生物”,本章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內容的學習後,直接進入了微觀層次的學習,並將學習內容按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群體的順序進行編排,是“物質系統的層次”體系在本章中得到明顯體現。
第3章“人類的家園-地球”本章內容從整體認識地球入手,著眼於地球表層的結構、物質構成特點、物質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關愛地球、瞭解地球、保護地球。教學內容包括地球形狀、地球儀和地圖、組成地殼的岩石、泥石流、板塊、地形與地形圖,主要學習地球的概況,這樣的安排更有利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第4章“物質的特性”,首先介紹了物質的構成,讓學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運動觀,為學生理解物態變化等現象奠定了基礎,在介紹質量及其測量、密度和比熱、物質在狀態變化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最後將物質的各種特性劃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建立物質由微小粒子-分子構成這一概念。這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肉眼無法直觀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數字和模擬實驗來說明。本章內容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幾乎所有的知識都需要通過觀察、實驗得出的,突出了觀察、實驗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全章緊密聯絡現代社會生活、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的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和親切感。
本冊教材一共有四個完整的“探究”:①怎樣根據人的腳印長短判定人的身高;②是什麼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③怎樣繪製學校平面圖;④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步驟。另有7個學生分組實驗和2個製作活動。
三 教學重難點
第一章教學重點:為了解科學與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會簡單的科學探索過程,瞭解科學實驗室的基本情況,理解科學實驗室的規範,瞭解科學觀察與觀察方法,掌握長度與體積的測量方法、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等。
教學難點:刻度尺的度數,科學活動中科學態度的培養。
第二章教學重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徵;知道細胞的結構和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知道常見動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徵;學會低倍顯微鏡的操作技能;建立生物分類的理念和物質組成的層次性的理念。
教學難點:根據生物的基本特徵區別生物與非生物;運用細胞結構及其功能解釋某些生命現象;通過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微觀層面來認識生物體;建立生物分類觀念。
第三章教學重點:運用經緯網確定氣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學習使用常用地圖和繪製平面示意圖;常見岩石的鑑別;火山、地震的發生和分佈規律;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和基本觀點;泥石流的發生機制、危害和防止措施;簡單等高線的判斷和繪製方法。
教學難點:徵求地球是球體的方法,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學習使用常用地圖和繪製平面示意圖,常見岩石的鑑別,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泥石流的發生機制,簡單等高線的判讀和繪製方法。
第四章教學重點:晶體的熔化、液體的汽化;物質的構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是:晶體熔化、凝固和液體沸騰時物質的溫度不變,但要吸熱或放熱;晶體和非晶體熔化的圖象;分子及分子運動圖象的建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判斷。
四 學情分析 本期擔任初一1.2班的科學教學任務,二個班共有學生80人左右。這些學生來自於各地,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五 教學策略
我們必須努力創造條件,改革現行教學方式,包括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應擯棄應試教學,努力實施開放式教學。
*** 1 ***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科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對於學生學好科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於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於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涵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儘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並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提高運用自然知識的能力。
*** 2 ***加強實驗教學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節約藥品。
*** 3 ***積極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科學課外活動,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靈活多樣。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 4 ***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結合
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使學生將進行科學探究與學習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7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在科學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
*** 5 ***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觀察和實驗結果的記錄與分析,鼓勵他們運用口頭、書面、繪畫、圖表、數學公式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論據、回答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討論,對彼此的科學解釋提出批評和質疑,要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
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利用協作性的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 6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習慣
①採取多層次教學、因材施教,運用獎勵機制。
②教育學生認真思維,不懂發問,鼓勵學生認真自學,培養能力。
③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發揮工具書的作用。預習要同桌檢查,教師經常抽查。
*** 7 ***課前鑽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六 具體安排
篇三
一、學期教材分析
科學新教材加強學科間的聯絡,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發展,較好地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簡單的拼盤式處理。
科學新教材圖文並茂,大量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生動的文字相結合,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的展示出來,而不只是缺乏生氣的抽象文字元號。
科學教材重視探究學習與實踐活動等學習方式,鼓勵獨立思考,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克服課本中心和知識中心傾向,不單純強調獲取間接經驗。
二、學期教學總目標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課外適當注意個別輔導,找原因找差距。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加強學習是的引導和課外的學習指導,使之更上一個層次。結合學科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知識技能方面
以落實教學大綱為重點,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防止兩極分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的方法及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理解研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實驗和觀察,學會長度、體積、溫度、質量、時間的測量;能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瞭解各類動植物的只要特點,學會使用顯微鏡;瞭解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知道物質的特性,能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3、學習常規、學習習慣方面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覺地進行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複習工作,並能夠主動提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的作業要加強監督和檢查,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輔導。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培養和鍛鍊。
學習技法時,首先進行集體討論,提出創意,然後分工收集素材,設計製作方案。具體實踐時,要遵循科學規律,遵守勞動紀律,愛護公物、節約材料、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倡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做到課前預習,明確難點;獨立思考,勤動腦,勤動手,勤作筆記;定期進行章節檢測,及時反饋,及時鞏固。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的聯絡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測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擔任七年級1、2 、3班的科學教學任務, 共有學生170多人。這些學生來自於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三、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節約藥品。
3、積極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科學課外活動,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可包括聯絡社會,聯絡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科學史,以及擴充套件課內學過的知識等;活動方式可採取做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科學知識競賽和專題討論,或組織學生製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4、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結合
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使學生將進行科學探究與學習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
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5、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
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利用協作性的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習慣
①採取多層次教學、因材施教,運用獎勵機制,要求學生做到:課堂內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積極開動腦筋,並大膽舉手發言,發言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回答問題完整、不含糊、不羅嗦,並能對其他同學的回答作評價。
②教育學生認真思維,不懂發問,鼓勵學生認真自學,培養能力。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從正面引導為主,樹立榜樣、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競爭性,採取同桌競爭的方法。
③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發揮工具書的作用。預習要同桌檢查,教師經常抽查。
7、課前鑽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