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知識點總結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的知識點,你都掌握了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1、環境問題***自然災害是環境問題的一方面,環境問題不都是人類造成的***產生:

  生態破壞、資源短缺: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其更新速度***農村、發展中國家多見***。

  環境汙染: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過環境自淨能力***城市、發達國家多見***。

  環境的發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相關,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汙染後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

  環境問題與人地關係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2、環境問題的表現:

  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分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者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發達國家還將一部分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

  3、可持續發展:

  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內涵: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強調國際合作***。

  4、中國走可持續之路原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利用率低;環境問題嚴重。

  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西北地區:荒漠化;

  華北:水資源短缺;

  酸雨的主要分佈在南方。

  迴圈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迴圈經濟基本途徑分別為清潔生產、生態農業。

  清潔生產與傳統經濟最大不同是從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經濟只重視末端治理。

  清潔生產帶來了環境效益: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了工業汙染的來源 。經濟效益:可以在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大有作為。

  5、迴圈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

  6、我國的典型生態農業模式:

農業模式

分佈地區與原因

農業利用特點

基塘農業

珠三角  地勢低窪易積水,水熱充足

低窪易澇區挖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蔗、果、花等。形成塘基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魚塘—臺田農業

黃淮海平原低溼地區  地勢低平,漬澇嚴重

挖魚塘,塘中養魚、鴨,栽種水中經濟作物;築臺田,在田中種植糧果棉或飼料作物。塘田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

山區立體農業

南方山區  地勢起伏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河谷、水庫中養魚鴨,谷底平地種糧食,山麓到山頂分別種亞熱帶水果、毛竹、茶葉和發展用材林的經營方式。發展生產,保持水土,良性迴圈。

北京留民營模式

北京大興縣  人多地少、城市近郊***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主要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2.開展綜合利用;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以作物秸稈等為飼料,牲畜的糞便和部分秸稈產沼氣。池渣入魚塘或返田。提高經濟效益又增加農田有機質含量,實現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的良性迴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習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