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到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隋唐五代文學詩歌的發展,更是到了黃金時代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一、隋代文學與初唐詩歌
第一節 隋代文學
1、隋代文學作者的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北齊、北周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二是由樑、陳入隋的文人,如江總、許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盧思道,字子行,採用以“思婦——征夫為內容結構的南朝歌行體,代表作《從軍行》。
3、理解《從軍行》的藝術特點。
《從軍行》以關塞苦寒生活為背景,抒寫北地邊塞生活的真實感受,多貞剛之氣,有蒼勁骨力,體現了北方詩人重氣質的特長。
4、楊素,是隋朝的開國重臣,字處道。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實的敘說中,流動著粗獷深沉的悲涼情思,真摯而濃烈,有一種北歌的慷慨嗚咽之音。這是楊素詩的一貫風格。
5、簡單運用:北方文人的詩風變化,文采和情調融合了南朝風格,在表現手法上受南朝文學的影響。
北方文人在學習南朝文學的表現手法時,詩風常發生變化。如盧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後園宴詩》等,著意描寫女性的體態服飾和媚眼纖腰。薛道衡名作《昔昔鹽》所寫乃南朝詩常見的閨怨題材,清辭麗句,委婉細膩,情調和趣味偏於齊樑風格。
6、綜合運用:隋代文學的過渡性質,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詩風發展,南北文學相互影響,隋朝文學仍然呈現出合而不同的過渡性質。
在隋文帝時代,北、南兩種詩風是同時並存的,到隋煬帝時,身邊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學向重文采的南朝詩風方面發展了。如虞世基所作應制詩《四時白歌》、《奉和望海詩》等,著意於詩採的華美和對仗的工整,純粹是作詩而作詩。王胄、庾自直、諸葛穎等,作詩亦復如此。隋煬帝以文學領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飲賦詩,沿襲樑、陳貴族文人以詩為娛的生活方式。這使文學創作由抒情轉向娛樂,轉向詠物和詠宮廷生活瑣事,很快就走向了貴族文學的末路。終隋一朝,南、北文學的合流僅限於詩風的相互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合而不同的過渡性質。
第二節 貞觀詩壇與“初唐四傑
識記:
1、貞觀詩壇的主掌者,為唐太宗及其身邊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2、“貴於清綺” 對追求聲律辭藻的南朝詩風的概括,偏重於詩的聲辭之美而言,宜於歌詠是其所長,緣情綺靡而流於輕豔纖弱則為其所短。
重乎“氣質”指北朝詩歌特有的真摯樸野的情感力量和氣勢,貞剛壯大是其所長,而表現形式的簡古質樸或理勝其辭卻是缺憾。
簡單運用:
3、貞觀詩風的新變,由剛健質樸趨向表現技巧的貴族化和宮廷化。
楊師道和李百藥是具有貞剛氣質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詩善於吸收南朝詩歌的藝術技巧,如楊師道的《隴頭水》《奉和聖制春日望海》,李百藥《詠蟬》。他們後來成為唐太宗的宮廷詩人,把詩作為唱和應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現技巧,風格趣味已日益貴族化和宮廷化。宮廷化傾向與受南朝文化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識記:4、貞觀時期虞世南等人所編應制詠物所用的類書《北堂書抄》《文思博要》《藝文類聚》。
識記:5、上官儀,是貞觀詩壇的新秀,字遊韶,新生代的宮廷詩人。
6、上官體詩:指唐初以宮廷詩人上官儀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所創立的詩體。上官體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同時也體現出一種較為健康開朗的創作心態和雍容典雅的氣度,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範。為當時眾多詩人效法,曰“上官體”。
理解:7、上官體的特點。
①上官體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上官儀提出的“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以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
②緣情體物,密附婉轉而綺錯成文,音響清越,韻度飄揚,有天然媚美之致。體現了一種較為健康開朗的創作心態和雍容典雅的氣度,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範。
③在唐詩發展史上,它上承楊師道、李百藥和虞世南等,又下開“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8、簡單運用:上官體的創新和侷限。
創新:主要在體物圖貌的細膩、精巧方面,以高度純熟的寫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詩的浮豔雕琢。
侷限:詩的題材內容還侷限於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圍之內,缺乏慷慨激情和雄傑之氣。
9、識記:“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初唐詩人。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鬱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被稱為“初唐四傑”。
10、理解:“初唐四傑”在創作上的不同個性特點。
四個人的創作個性不同,其中,盧照鄰、駱賓王長於歌行,王勃、楊炯長於律詩。
11、盧照鄰《行路難》《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楊炯《從軍行》
12、綜合運用:“初唐四傑”詩歌的創作特點。
①“四傑”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在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如王勃《遊冀州韓家園序》、盧照鄰《行路難》駱賓王《帝京篇》
②“四傑”的七言歌行體,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走向市井的轉變,出現壯大的氣勢和力量。他們***盧駱王***往往用它來鋪寫抒情,夾以議論,篇幅可長可短,句式參差錯落,工麗整練中顯示出流宕和氣勢。
③四傑的五言律透露出非常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到了王楊時代,題材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如楊炯《從軍行》。
④四傑詩風並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他們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縟之病。楊炯是四傑中以五律見長的詩人,其現存的十四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意的追求。在促進五言律的定型化方面,他與杜審言以及沈、宋等臺閣詩人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13、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詩與駢賦相互滲透和融合而產生的一種詩體,在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南朝樂府和近體詩的一些影響。
第三節 杜審言與沈、宋
1、識記;館閣體。指唐代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詩人為代表的作家所創立的詩體,其主要特徵是強調聲律的工整。館閣體詩人多是由進士科及第的文人,他們入朝為官時寫的分題賦詠和寓直酬唱之作,在內容上與以前宮廷詩人的作品無太大差別,但在詩律和詩藝的研煉方面有很大的進展,對唐代近體詩的定型作出了的貢獻,世人稱為“館閣體”。
識記:2、杜審言及文章四友。
杜審言,字必簡,是杜甫的祖父。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與李嶠、蘇味道、崔融並稱“文章四友”。
3、理解:杜審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寫得極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鄉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詩境中,顯得極為高華雄渾。尤其是“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動地寫出了春的氣息,給人以華妙超然之感。
4、簡單運用:律詩體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導連類作用,由五言律基礎推匯出七言律格式。
①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問和沈佺期最後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系銘序》最早有關“律詩”定名的記載,故沈、宋之稱,就成為律詩定型的標誌。
②以確立粘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具有推導和連類而及的作用,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律法則。如在五言近體的範圍內,即可由五言律推匯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絕句的體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礎上,推匯出一個近體七言詩的聲律格式,如七律、七絕等。所以,在五言律趨於定型後,杜審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這種律詩的粘對法則應用於七言體詩歌,完成了七言律體的定型。
5、理解:宋之問五律《度大庾嶺》和沈佺期七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宋之問的五律《度大庾嶺》未到貶所而先想歸期,一種含淚吞聲的感愴情思表現得真切細膩。七言律寫得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表達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心境,不用典故,無意修飾,卻寫得有情有景,聲律調諧流暢而蘊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後人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6、宋之問的〈渡漢江〉。
第四節 陳子昂與張若虛
1、識記:陳子昂的生平。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兩次上諫疏直陳政事受賞識,曾慷慨從軍。
2、識記:陳子昂的復古傾向及其詩歌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聲的風雅傳統。
3、陳子昂被杜甫稱之為“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4、陳子昂詩歌的思想性和干預現實的作用。
陳子昂是個政治色彩很濃的詩人。借《感遇》來恢復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使詩歌創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干預現實的作用,這是所得;所失:這種復古易重蹈古詩以喻論理寄慨的構思方式,簡單地將抽象思辨附著於感性形象上,以詩言理而缺乏藝術感染力。
5、簡單運用:陳子昂的詩歌情調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詩和《登幽州臺歌》。
詩歌情調:昂揚壯大的情調。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蘊藏著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帶有壯懷激烈、拔劍而起的豪俠之氣。
《登幽州臺歌》一己的悲哀裡,蘊含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
6、綜合運用:陳子昂詩歌的風骨興寄及其對唐詩歌發展的貢獻。
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最能體現陳子昂詩歌創作的個性風采,這正是唐詩風骨,也是他倡導的風雅興寄中能反映一個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新內容。
①提倡風骨和興寄,對於當時詩風的變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絡起來,反對沒有風骨、興寄的作品。
②提出了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審美理想,即創造了一種將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的採美相結合的健康文學。
③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影響了唐代,他對風骨的追求,提出的詩美理想,對於唐詩的變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這被後來唐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盛唐詩歌的繁榮所證實,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7、張若虛及“吳中四士”。
張若虛是初、盛唐之交的詩人。有《春江花月夜》。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被稱為“吳中四士”。
8、理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境。
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而無跡可尋的詩境。
9、識記:劉希夷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二、盛唐詩歌
識記:盛唐詩風形成的標誌。
“聲律風骨兼備”的完美境界,成為盛唐詩風形成的標誌。
第一節 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
識記:王維的生平。
王維,字摩詰。
理解: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點及其《山居秋螟》。
盛唐詩人王維山水田園詩總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一.將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作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二.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是王維山水田園詩藝術的結晶。善於在動態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詩裡表現出極豐富的色彩和層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詩人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這樂趣,精神昇華到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簡單運用:禪宗對王維詩歌的影響及其歸隱詩的空靜之美。王維的《輞川集二十首》。
王維習慣於把寧靜的自然作為凝神觀照而息心靜慮的物件,從而達到“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創造,演進為以禪趣為主而超入禪境,靜極生動,動極歸靜,動靜不二的禪意,滲入到了山情水態之中,化作天光雲影,空靈而自然。
王維多喜歡寫獨坐時的感悟,將禪的靜默觀照與山水審美體驗合而為一,在對山水清暉的描繪中,折射出清幽的禪趣。如《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以動寫靜,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於詩心,顯示出心境的空明與寂靜。
王維的《輞川集二十首》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錶露得極為透徹。讓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覺印象,難說言說的自然之美。
輞川集
一.《輞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寫的一組小詩。
二.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錶露得極為透徹,在明秀的詩境中,讓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似乎一切情緒的波動和思慮都被淨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覺印象,難以言說的自然之美。
識記: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盛唐詩人中終身不仕的作家。
理解:孟浩然山水詩的藝術特點,及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春曉》《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詩貼近自己的生活。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詩境界巨集闊,氣勢壯大。
《春曉》即興而發,不假雕琢。詩語自然純淨而採秀內映,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宿建德江》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
簡單運用: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詩中也有刻畫細緻、用字精審的工整偶句,但並非有意模山範水,只是一時興到之語。如“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三.詩境明秀,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
四、詩多單行之氣運筆,一氣渾成,無刻畫之跡,自然流走、沖淡閒遠,不求工而自工。
綜合運用:王維、孟浩然的田園山水詩的不同特點。
王維、孟浩然雖都是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家,但由於他們生活環境和性格氣質的不同,在詩的寫法和藝術風格方面是有區別的。
1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寧靜之美,詩歌寧靜優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2孟浩然對景物描寫即興而發,詩語自然純淨,似比王維的詩更顯淳樸,更接近陶淵明詩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3王維的山居歌詠擅長於表現空山的寧靜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則表現了山水的淡泊純淨之美,語言清省、詩境明透。
第二節 王翰、王昌齡、崔顥等豪俠詩人
1、識記:王翰及其《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盛唐豪俠詩人中進士及第較早的一位。代表作《涼州詞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識記:王昌齡及其七絕詩《出塞》二首之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豪俠詩人。《出塞》二首之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理解:王昌齡的邊塞詩及連章組詩《從軍行七首》。
邊塞詩豪爽麗外,緒密思清。王昌齡的邊塞詩,用樂府舊題寫的七絕思致深刻,講究作法,他創作出了以相關連的多首七絕詠邊事的連章組詩,即著名的《從軍行七首》。
這組詩前二首寫深長的邊愁,清婉悽絕而思入微茫。其四、五寫追求邊功的豪情,不破敵立功“終不還”的壯志,因夜戰擒敵而實現,壯烈情懷與勝慨英風合併而出。這組詩前後章法井然,意脈貫穿,出於人的常情的離愁別怨,與英雄氣概相結合,聲情更顯悲壯激昂。清而剛,婉而健,有氣骨,為七絕連章中的神品。
4、理解:王昌齡的酬贈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借送友以自寫胸臆,用“冰心在玉壺”自喻高潔,意蘊儲蓄而風調清剛。
5、簡單運用:王昌齡為七絕高手的特點。
王昌齡是專攻七絕的高手,無論寫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感情,格調或高昂開朗或低迷悽婉,或雄渾跌宕,或爽麗自然,總有一種清剛之美在。他的七絕幾乎首首寫得好。
6、識記:崔顥及其《黃鶴樓》詩。
崔顥,擇妻以貌美為準,不如意即離棄。被稱為“有俊才,無士行”。其詩風改變的標誌是《黃鶴樓》詩。
詩的前半段抒發人去樓空的感慨,後半段落入深重的鄉愁,所用事典“鸚鵡洲”為連線的關捩。
7、簡單運用:崔顥《黃鶴樓》詩被譽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的原因。
此詩雖不甚協律,為變體律詩,卻被譽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蓋因作者以搖曳生姿的古歌行體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顯出大氣磅礴的狂放氣質。“晴川”“芳草”一聯對仗工整,不僅使流走的氣勢得以頓蓄,也因“鸚鵡洲”一典的隱喻使全詩意脈貫通,潛氣內轉,溢為尾聯的唱嘆。***這種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結構體制,便於表現高唱入雲的雄健氣格,也使聲諧句對的律句更顯清拔隱秀,形成寄情高遠的超妙詩境。
8、識記:李頎及其邊塞詩《古從軍行》。
李頎,盛唐豪俠詩人。代表作邊塞人《古從軍行》。
《古從軍行》起調雄渾曠放,一片神行,寫大景物而意氣磅礴,再結之以感慨萬分的唱嘆,骨氣老勁,剛健有力。缺乏鮮亮的色調,蘊含著狂生末路的鬱勃不平之氣,透出一種極蒼涼的悲愴情懷。
9、識記: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詩。
用眾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聲的酸楚哀怨,有一種震盪心神的強勁力量。通過對具體音樂形象出神入化的描摹,詩人將北地悲涼蒼勁的氣質,與南國幽玄奇趣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剛健力度的詩歌意境。
第三節 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
1、識記:高適的生平及邊塞幕府經歷與詩歌創作。
高適,字達夫。開元十八年至開元二十一年,北上薊門,希望能從軍立功邊塞,無結果。天寶十一載,棄官司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從此官運亨通。
在高適早年的詩作裡,多傷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寓壯氣於蒼涼之中。
2、理解:高適邊塞詩《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特色。
《燕歌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極為複雜的,既有對男兒自當橫行天下的英雄氣慨的表彰,也有對戰爭給徵人家庭帶來來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對戰士浴血奮戰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頌揚,另一方面則是對將領帳前歌舞作樂的不滿。此詩雖多用律句駢語,並不以文采華麗見長,而是縱橫頓宕、以沉雄氣質和渾厚骨和取勝。
3、簡單運用:高適邊塞詩的風格特點,氣質沉雄、慷慨悲壯,以骨力取勝。
①高適的邊塞詩多數寫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是據詩人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的,在表現形式上多采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作者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往往使其詩顯得壯大雄渾、骨氣端翔。
②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他的與從軍邊塞相關的絕句,亦氣質沉雄、境界壯闊。
4、識記:岑參的生平及邊塞生活與詩歌創作。
岑參兩次出塞。詩歌創作特點“參詩語奇體峻,意亦奇造。”擅長七言歌行和工言絕句。儘管邊塞生活艱苦,自然環境惡劣,他的心情卻樂觀開朗,充滿了昂揚進取精神。第二次出塞的作品將大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
5、理解: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及藝術風格。
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
6、簡單運用: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藝術特徵。
此詩寫得大氣盤旋,奇情逸發,最令人稱絕的是“梨花開”的意象,是雪花變梨花的錯覺,不僅體現了戍邊將士不畏嚴寒的樂觀精神,也使邊地風光更顯得神奇壯麗。
7、綜合運用:高適、岑參邊塞詩的不同藝術表現手法;高適、岑參並稱的原因。
藝術表現上,岑參借鑑了高適七言歌行縱橫頓宕、舒捲自如的體勢而加以創新,形式接近樂府,但完全不用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用韻靈活。意奇、語奇,調奇。***高適用樂府古題,而岑參完全不用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
原因:岑參在寫邊塞題材的盛唐詩人中,留存作品是最多的,而且寫出同類題材中最優秀的作品,其藝術成就在某些方面超過了高適,無愧於高、岑並稱的榮譽。
8、識記:王之渙及其《登鸛雀樓》詩。
王之渙,字季凌。代表作《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
9、理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的藝術特色。
於壯觀中審蒼涼,慷慨雄放而氣骨內斂,深情蘊藉,意沉調響,其沉雄渾厚處與高適詩相近。
陶翰,邊塞詩人,五言為主,古意蒼勁的悲壯風格,《出蕭關杯古》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三、李白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1、識記: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1、 簡單運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點。
①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精神自由,蔑視世間一切,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李白把這三者結合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導思想。
②李白身上有一種狂傲不羈的性格和飄逸灑脫的氣質。他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處處突出自我,自命脈不凡,喜為大言,語遊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說用兵可談笑靜胡沙。
任俠與求仙是其一生活動的兩個重要方面。任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於正視現實,蔑視統治者。求仙學道則為了排遣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的抑鬱和悲憤,擺脫世俗煩擾返歸自然。他是一個有狂熱感情的人,“狂”是他人物的象徵。他的俠膽、仙趣、狂飲極大地刺激著其個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獨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達觀的性格。此外,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
第二節 李白的樂府歌行
1、識記:李白樂府詩創作在創新上所表現的兩個方面。
①借古題寫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表達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託。如《上之回》《丁都護歌》《出自薊北門行》《俠客行》
②用古題寫己懷,因舊題樂府蘊含的主題和曲名本事,在某一點引發了作者的感觸和聯想,用它來抒寫自己的情懷,更能體現李白詩歌創作發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色。
2、理解:李白的樂府詩《將進酒》,借古題寫己懷。
李白樂府詩《將進酒》,含有以飲酒放歌為言之意。詩人據些聯想,抒發“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壯氣概,將及時行樂的狂飲寫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氣勢和力量,不僅把原曲的主題發揮到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的地步,還充分展示出詩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風采。
3、簡單運用:李白樂府歌行的特點及其對唐代歌行格式轉變的貢獻。
①以第一人稱的抒懷和議論表達主觀感受,完全打破了傳統樂府用賦體敘事的寫法。如“我欲攀龍則明主”“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②詩人常根據樂府舊題的題目在古辭中的寓意和情感傾向,進行創造性的生髮和聯想,運用大膽的誇張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觀感受,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磅礴的氣勢。
③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進樂府,把樂府詩創作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
④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形成了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迴旋的動感。
⑤李白的樂府歌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李白的樂府代表作,如《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行路難》,大都以五、七言為主的雜言體,在體制和格調方面,與唐代盛行的歌行體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李白的樂府詩創作已完成了從漢魏古體到唐體歌行的根本性改變。
第三節 李白的絕句
1、識記:李白絕句的特點。
①自然明快②清新俊逸
2、理解:李白絕句佳作《獨坐敬亭山》的風格特徵。
這是一首寫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獨坐時的寂寞心情與寂靜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與自然相親近的溫暖,人與山剎那間靈性相通了,渾然一體了。詩人將這種心領神會的感受信口說出,但在人與山的冥會中,似有未曾說出且不必說出的無限情思,韻味無窮。
簡單運用:李白絕句的個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
①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內蘊飄逸瀟灑的風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反映到他的絕句裡,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韻味。《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多寫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現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②李白的絕句有以古入律、自由發揮的特點,融入了樂府歌行開合隨意而以氣貫穿的表現手法。
第四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識記:李白詩歌的主觀色彩。
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以氣奪人的特點。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暴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往往是噴發式。
理解:李白的《行路難》其個性特點。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抒情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湧而出。如《行路難》抒寫志士失意的悲憤,大氣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節奏變換,追摹情緒衝動時情感噴發奔湧的起伏跌宕,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簡單運用:李白詩歌的想象特色,變幻莫測,隨意生髮,離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
1、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帶有一種隨意生髮的狂放精神。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2、他詩的想象常隨情思的流動而變化萬端,離奇惝恍,意象的銜接組合是大跨度的,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3、李白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尤為傾心,他把它們置於異常廣闊的空間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渡荊門送別》
4、李白詩歌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如“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李白詩的意象,有壯美和優美兩種風格。李白對於魄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是月亮。
識記: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飾。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清新明麗,不加雕飾,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
簡單運用:李白詩歌對後世的影響。
李白詩歌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1、他詩歌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
2、他的詩歌的豪放飄逸、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後來的詩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蘇軾、陸游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綜合運用: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1、強烈的主觀色彩,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行路難》其一***
2、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髮,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將進酒》***
3、語言風格清新明快,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句,常呈現出透明純淨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四、杜甫
第一節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後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三吏三別作於貶華州時,即西南飄流時。
2、理解:杜甫詩《望嶽》***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陽樓》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情感。
《望嶽》具有昂揚的情調和自信,心胸開闊,氣魄雄偉,不亞於李白。
《春望》詩中含國恨家愁,使詩人的頭髮都白了。安史之亂後
《登岳陽樓》杜甫此時已一身病痛,自身難保,可他惦念的卻是京師關山北面的邊防吃緊,為國家的安危流淚。
3、簡單運用:杜甫的思想主流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響,雖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暫時的,儒教才是影響他一生的主導思想來源。
杜甫的思想主流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響,雖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暫時的,儒教才是影響他一生的主導思想來源。
因為杜甫身上有較濃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為重是他軫念民生疾苦的出發點。
在他的詩裡,一方面是對當代政治無情的詛咒,一方面摻雜著歌頌堯舜君王的詞句,在民族存亡繫於一髮的時刻,他的忠君思想和愛國愛民情懷交織在一起,對社稷和人民的最終關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內容。他是人民詩人。
第二節 杜甫的“詩史”性質及寫實手法
1、識記;杜甫對新題樂府的創立。
杜甫創立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樂府。
2、理解:杜甫以時事入詩及其樂府詩《兵車行》。
杜甫的樂府詩,以“行”詩寫時事,自立新題。如《兵車行》直接鍼砭時弊。在寫法上,先摹寫送別慘狀,是紀事,再寫征夫的訴苦,是紀言,採用的是一種客觀的紀實描寫手法。敘述者的立場完全站在人民一邊,雖不敢申恨,實則無一語不飽含怨恨。
3、簡單運用:杜甫詩歌的寫實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現,杜詩寫實的特點。
杜詩的寫實手法,採用的是客觀的紀實描寫手法,卻含有淚水和深情。將記事和敘事結合起來,使杜詩具有“詩史”的性質。
表現:
***1***體現在那些真實而深刻地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作品裡,如《兵車行》;
***2***表現在他創作的家事詩、自傳詩和紀行詩裡,如《月夜》《羌村》《述懷》
***3***體現在對自然山水的描寫中,主要反映在他的紀行詩裡。如《旅夜書懷》。
杜詩寫實的特點:
以敘事寫法寫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細微而真實;用紀行方式寫山川風物,精確而傳神,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歌創作的寫實手法。
第三節 杜詩的沉鬱頓和律體成就
1、識記:杜甫的創作風格沉鬱頓挫。***名解: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學力深厚,寫作技巧嫻熟。後來,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生的艱難困苦,並於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可真正作為杜詩藝術風格的定評。
2、簡單運用:杜詩的時代特徵,杜詩的老成。
①杜詩的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徵。杜詩反映的是一種時代加在無辜者身上的悲劇,籠罩著憂鬱悲涼的氣氛。在他的詩裡,有瘦骨伶俜的壯丁,被抓應役的老婦,無家可別的老兵,荒郊外的遊魂等如《登樓》《逃難》。杜詩沉鬱風格的形成,是時代社會心理在杜甫詩歌創作中的反映。
②杜詩的潛氣內轉和波瀾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極有骨氣,鬱積心頭的悲慨湧至口邊又強嚥下去,迴環往復。
但這種情感的迴環往復是在詩人心中進行的,流露於筆端的是潛氣內轉的起伏頓挫,給人以波瀾老成之感。如《詠懷古蹟》五首其二,這種風格傑出代表作品是《秋興八首》。
3、理解:杜詩《登樓》《秋興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登樓》依然“萬方多難”依然花傷人心。
《秋興八首》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①這組詩是杜甫思念長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達的意思在第一首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已概括了。
②這組詩一次又一次的憶長安、傷淪落,反反覆覆,欲吞還吐,沉鬱迴環,沉鬱悲慨深沉,極盡頓挫之致。
③這組詩有如多重樂章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國的興衰為主題,以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憂念長安的悲愴心情為基調。從不同角度共同表現基調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撐,構成迴環往復的旋律,不僅使整個抒情曲錯綜、豐富,而且有開有闔,有抑揚頓挫,更突出地表現了基調的主題。
4、簡單運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絕《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其七***
《春夜喜雨》是杜詩五律的代表作,格律嚴格,對仗工整,渾融流轉、情韻優美,無絲毫用力的痕跡。
《登高》是杜詩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對而一氣貫注,悲愴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氣盤旋、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被後人評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江畔獨步尋花》聲調不那麼悠揚,但章法、句法多變,刻畫細緻,能曲折達意,受民歌影響,雜有當時流利的口語。活躍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於奇思妙想。
5、杜甫的律詩成就。把律詩的題材範圍擴大到幾乎與古體詩同樣廣闊的程度。
①杜甫律詩韻律精細,詩境渾成而多變化,不拘一格。
②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創作了超過前人創作數量總和的七律,還創為“連章體” 的七律組詩,以及“拗體”七律。
③杜甫七律,磅礴飛動的氣勢,深厚的感情和精嚴的詩律融合無間,風格沉雄悲壯,慷慨激昂,如《登高》。且講究錯綜變化的巧妙手法,對格律的運用已達到從心所欲的化境地步,既保持了律體形式的精美,又脫出格律的束縛而橫放傑出。
④將律體的變格創為拗體,章法、句法多變,刻畫細緻,能曲折達意,受民歌影響,雜有當時流利的口語。活躍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於奇思妙想。
杜甫將廣闊的社會生活全面引進律詩中,形成律詩強大的生命活力,讓詩的形式之律動與詩人的內在生命之律動同步合拍。
6、綜合運用:杜詩沉鬱頓挫的特點。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學力深厚,寫作技巧嫻熟。後來,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生的艱難困苦,並於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可真正作為杜詩藝術風格的定評。
①杜詩的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徵。
杜詩反映的是一種時代加在無辜者身上的悲劇,籠罩著憂鬱悲涼的氣氛。如《登樓》。
杜詩沉鬱風格的形成,是時代社會心理在杜甫詩歌創作中的反映。
②杜詩的潛氣內轉和波瀾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極有骨氣,鬱積心頭的悲慨湧至口邊又強嚥下去,迴環往復。
但這種情感的迴環往復是在詩人心中進行的,流露於筆端的是潛氣內轉的起伏頓挫,給人以波瀾老成之感。如《秋興八首》。
第四節 杜詩的集大成和對後世的影響
1、識記:杜詩集大成。
杜甫是中國詩史上集大成式的詩人。
2、簡單運用:杜詩集大成所表現的三個主要方面。
①虛心學習前人經驗,不薄今人愛古人;②兼備眾體、風格多樣化;③功力深厚,能自鑄偉辭,語不驚人死不休
3、識記:杜甫“不薄今人愛古人”。
識記:杜甫詩歌兼備眾體。
識記: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4、綜合運用:杜詩集大成的內涵及其表現特徵。
①虛心學習前人經驗,不薄今人愛古人。杜詩的敘事和寫實,受到《詩經》的雅詩和漢樂府的影響,其愛國憂民、堅持正義的精神,又是對屈原《離騷》的繼承。在五言詩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淵明等人的影響。
②作詩兼備眾體、風格多樣化。主張力崇古調,兼取新聲,既推重古體,又注意近體,既要求風格語言的雄渾古樸,又重視修辭的清麗華美。
①功力深厚,自鑄偉辭。句法變化和煉字的精當,已到了驚人的地步。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五、大曆詩壇
1、識記:大曆詩風是盛唐詩歌向中唐詩歌演變轉換時期的過渡詩歌風格。
2、識記;大曆詩歌的藝術特徵。
表現一種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調,表現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趣,雖有風味而氣骨頓衰。
第一節 韋應物與劉長卿
1、識記:韋應物詩歌以山水田園著稱。 韋應物能自成一家。
2、識記:韋應物的詩歌氣貌高古、清雅閒談。
3、理解:韋應物詩《寄全椒山道士》《滁州西澗》表現的意境,及其在田園詩風格轉變上的創作實踐。
《寄全椒山道士》情誼深厚的真摯情感,出之以心平氣和的恬淡之語,詩境明淨雅潔而意味深長。
《滁州西澗》古淡清腴,悠然意遠,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圍。
在田園詩風格轉變上的創作實踐:
韋應物主要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於世,善於通過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傳達寂寞幽獨和恬淡自適的意緒,形成高雅明淨、澄淡精緻的獨特風格。
①他的山水詩古淡矯俗,在淡化竟象、尋求空靈韻味等方面,發展了王、孟詩派的表現藝術,將盛唐山水詩的空靜之美進一步引向蕭散淡冷。
②他的田園詩有正視現實的新趨向,可以看作田園詩主旨至中唐開始大變前的一個訊號。
③將謝朓郡齋詩的表現方式和陶淵明的田園詩風味相結合,為田園詩增添了一種新的境界。
4、識記:劉長卿的人生心態。
悒鬱寡歡,孤獨冷漠。
5、識記:劉長卿的詩歌風格,藝術特色。
詩歌風格:悽清悲涼。
藝術特色:
①喜吟秋風、夕陽,將人生失意的淒涼融入黯淡蕭瑟的詩歌竟象中,尤顯濃重深長。
②抒發懷才不遇之感,寫遷謫之怨和離別之情,以及描繪山水景物。
③五言詩寫得好,自許“五言長城”。
6、理解: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詩歌意境與特徵。
劉長卿五絕《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淨優美而意境幽遠,瀰漫著一層難以言說的冷漠寂寞的情思,透出濃重的衰颯索寞之氣。詩境清幽冷寂,饒有澹逸閒雅之趣。
第二節 大曆十才子
1、識記;大曆十才子及最早出處。
“十才子”之名,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氵韋、夏侯審。
2、識記:大曆十才子齊名的原因。
①因大曆初年在長安參加重要的唱和活動而為世人所囑目;
②主要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
3、名詞解釋:大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氵韋 、夏侯審。
②“十才子”齊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曆初年在長安參加重要的唱和活動而為世人所矚目,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
③他們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昇平、吟詠山水和稱道隱逸成為基本主題;擅長寫送別詩和隱居的詩歌。
④詩歌藝術:講究格律辭藻,追求清雅閒淡,工於白描寫景。
4、理解 :大曆十才子詩歌的基本主題和藝術手法。
基本主題:歌頌昇平、吟詠山水和稱道隱逸。
藝術手法:以謝朓為宗,講究格律詞藻,追求清雅閒淡,工於白描寫景。技巧趨於細膩雕琢,寫得精緻工整,總表現出一種冷落蕭瑟的衰颯氣象,帶有大曆詩特有的情思韻味。
5、綜合運用:大曆十才子的藝術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氵韋 、夏侯審。他們的藝術特色有:
①都擅長五言律詩,風格大致相同,沒有分明的強烈的個性表現,遣詞造句都偏重於工整精練。追求清雅閒淡的藝術風格。
②選擇的詩歌詞語往往帶有悽清、寒冷、蕭瑟、暗淡的色彩,其詩具有淒涼衰颯的整體風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雖為生活中常見事物,但描寫細緻,刻畫逼真。描寫細緻。
④以寫境界淡遠、深冷、幽僻的山水詩見長,善於運用細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兩聯詩句就勾勒出“詩中有畫”的優美詩境,但往往構不成通篇渾融一氣的意境。
第三節 顧況、李益
1、理解;顧況詩歌的主要體裁和風格,及其《苔蘚山歌》《悲歌》其二***我欲昇天天隔霄***。
主要體裁:古詩和樂府。
風格:
①詩風通俗明快,真率自然。如《苔蘚歌》
②想象大膽奇特,縱橫不羈,情感真摯,形象真實生動。如《悲歌》其二
2、簡單運用:李益的詩風兩重性。
既有盛唐的餘韻,也有中唐的先聲。
3、理解:李益的邊塞詩,及其《塞下曲》《鹽州過胡兒飲馬泉》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李益的邊塞詩內容較豐富,既表現了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現了徵人思鄉的哀愁 .
《塞下曲》豪情壯志,有英雄主義的豪邁氣概,帶有盛唐餘韻。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李益因不滿戰亂而生厭棄遠戍的哀怨傷感情緒,反映在其邊塞詩中,遂形成一種低沉悲愴的情調。如《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4、綜合運用:顧況詩和李益詩的風格特點。
在過度時期的大曆詩壇,顧況和李益是有突出特點及貢獻的詩人,他們對中晚唐詩的影響很大。
①顧況詩風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蘚山詩》;又有奇思異想,充滿狂放之氣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詩預示了貞元元和間元白、韓孟兩大詩派的共同特點,其通俗的一面影響了元白詩派,其縱橫不羈的奇異一面為韓孟詩派所繼承而變本加厲。
②李益的詩較突出地表現了大曆詩風格上的兩重性,既有盛唐的餘韻,也有中唐的先聲。寫景抒情時,注重於瞬間感受中捕捉詩意,不象盛唐詩人著重總體感受的把握,而是偏於較精細深婉的心態描寫。他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中的感傷情調,帶有大曆的時代特點。而他的《塞下曲》又繼承了盛唐邊塞詩的風格,詩中不乏豪情壯志。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六、中唐詩歌
1、簡單運用 :中唐詩歌與元、白詩派。
中唐詩歌是繼盛唐後第二個詩歌創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元、白詩派,他們寫新樂府,作詩尚實、尚俗和務盡。韓、孟:尚怪奇、重主觀。
第一節 白居易、元稹等人
1、識記: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長慶集》。
2、識記: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濟天下”的積極用世思想,後期奉行中庸主義的處世哲學,對待儒釋道三教持調和平衡、兼包並容的立場,具體說來,是以儒家思想為世用,以老子思想來謀身,以莊禪思想來娛樂,形成“知足長樂”的人生哲學。
3、理解:白居易的詩歌理論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把文學當作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詩歌能“補察時政”和“洩導人情”。認為文學應當側重於寫實,著誠去偽,認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白居易詩的分類: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
5、識記;白居易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的不同特點。
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
一.諷喻詩的特點:
1.諷喻詩的代表作是《新樂府》《秦中吟》
2.詩歌的內容:
A.反映國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興傳統。如《輕肥》《賣炭翁》。
B.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賣炭翁》
3.諷喻詩的藝術特點: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其辭質而徑、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實、其體順而肆。
二.閒適詩的特點:多寫個人閒居獨處時的生活感悟,詩風淺近平淡。如《問劉十九》
三.感傷詩的特點: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動於內而形諸詠歎者,以《長恨歌》和《琵琵行》最為有名,代表著白詩的最高成就。
6、理解:白居易《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賣炭翁》充分暴露出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這是白居易的諷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長恨歌》的主題,有愛情說,諷諭說和諷諭、愛情雙重主題等多種說法。依白居易的“一篇長恨有風情”應從較廣闊的時代意義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長恨”主題所蘊含的悲劇意蘊,即把李、楊的悲劇分別看作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和時代悲劇,從而使愛情主題、政治主題和時代感傷主題,各有所依存和附麗,構成一個有內在聯絡的三重變奏的統一整體。
《琵琶行》主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對天涯歌女彈奏琵琶音樂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寫。
7、識記;元稹的生平。
元稹,字微之,行九,世稱元九,與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長慶集》。
8、識記:元稹對諷諭詩的推動作用。
①是他首先注意到李紳的《新題樂府》,並起而和之。
②大膽借用古題或另擬新題來創作新體樂府詩,在詩裡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專門諷刺執政,代民伸冤。
③他在當時興起的新樂府創作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9、理解:元稹的悼亡詩與愛情詩,《舞腰》詩,《行宮》詩及《離思五首》***其四***真正能代表元稹創作特色的是輕淺的豔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愛情詩能在平易坦蕩中呈現出麗絕華美,悼亡詩語言樸素真切,寄寓著人生至情。
如《舞腰》“裙裙旋旋手迢迢,不趁音聲自趁嬌。未必諸郎知曲誤,一時偷眼為回腰。”《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10、綜合運用:元稹和白居易詩的異同。
相同:
①文學主張相同,都主張詩歌要反映社會、政治、民生,推動了諷喻詩的創作。如白居易的《輕肥》《賣炭翁》;元稹《上陽白髮人》,都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②部分詩歌的題材、內容相近。如諷喻詩、豔情詩
③藝術上都寫實尚俗。
不同:
①元稹部分新樂府借用古題,不似白居易那樣堅決徹底,旗幟鮮明。
②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動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③白居易最看中諷喻詩,但成就最高的是感傷詩,以《長恨歌》和《琵琵行》最為有名。元稹創作成就表現在豔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如《物腰》《行宮》《離思》《譴悲懷三首》
11識記:元和體。
元、白在元和年間年寫的“次韻相酬”,窮極聲韻的長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間感嘆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們兩人在豔體詩在內,統稱為“元和體”。
12、識記:張籍的樂府詩,《節婦吟寄樂平李司空師道》《野老歌》。
張籍以樂府詩著名,題材較為廣泛,以寫農民生活為題材的價值最高。如《野老歌》將農夫的貧困與商賈的富庶作對比,表現農民的不滿,只如實寫出,不強加議論。《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是拒絕強藩李師道之聃的比興之作,卻可以當情詩來讀。“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13、理解:王建的樂府詩,宮詞與《望夫石》《宮詞》***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詩歌創作,以樂府詩成就最高,以宮詞的影響較大。其樂府詩的特色題材廣泛,愛憎強烈,以近於白話的筆調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往往喜愛以奇特而鮮明的形象,強烈地表現主題。如《海人謠》《促刺詞》《望夫石》。
王建以描寫宮女生活的《宮詞一百首》聞名於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宮詞的詩人,也因此獲得宮詞之“祖”的聲譽。
第二節 韓愈、孟郊
1、識記:韓愈的生平。
韓愈,字退之,自稱昌黎韓愈,後人稱為韓昌黎。官終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後諡“文”,世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識記;韓愈的思想。
韓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較保守,他提倡“道統”和“文統”,大力闡述儒學,極力抬高“聖人”以及“聖人之道”的歷史地位。
3、理解:韓愈《山石》詩的散文化風格。
韓愈詩歌帶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如《山石》。以“單行”散句貫穿,寫景刻露,造語生僻,句斷而意脈相連,為七言古詩散文化的典範之作。
4、綜合運用: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在詩歌上的創新。
以文為詩:
一.按遊記散文的敘述順序,如《山石》寫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見所聞,記敘詳細,給人如臨其境之感。
二.以“單行”散句貫穿,寫景刻露,造語生僻,句斷而意脈相連。如《山石》
三.鋪排和散文化的手法,如《南山詩》寫終南山的高峻和景象變幻,連用五十個“或”字的詩句加以鋪排描寫。
詩歌上的創新:
一.以文為詩,追求“非詩之詩”。
二.構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別,在藝術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險勁的境界。如其《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
三.著意收羅奇語,但因有真情實感貫穿,所以仍然不失詩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四.以醜為美,將生活中的醜陋事物寫入詩中,如《答柳柳州食蝦蟆》。
5、簡單運用:孟郊詩的苦吟風格特徵。
①孟郊作為苦吟詩人的代表,詩中頗多患難感、憂鬱感,及人生悲劇與絕望心理交織成的幻滅感。
②他的詩慣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擬和苦吟出來的精警字句,誇張地突出他所要描寫的物件。如《寒地百姓吟》
③尚怪奇,詩境幽僻,風格峭硬,籠罩著透骨寒氣。如《秋懷十五首》
④作詩重主觀感受,能妙造幽微,變熟為生,化險為夷,突破“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實踐了“不平則鳴”的創作理論。
⑤有散文化的傾向,表現為詩中發議論,如《遊子吟》中議論起點睛作用。
第三節 李賀
1、識記:李賀的生平。
李賀,字長吉,自稱“隴西長吉”或“成紀人”。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
2、識記:李賀的詩歌題材和內容。
詩歌內容多個人被壓抑來表示不滿的感憤不遇的作品。
3、理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蘇小小墓》的思想內容。
《雁門太守行》用濃彩重墨描繪邊城鏖***ao***戰的激烈場面,展示守邊將士的壯烈精神,意境輝煌壯麗,可謂筆補造化。
《蘇小小墓》涉筆幽冥,幻想六朝名妓蘇小小為失去往日的愛情歡樂而憂傷,通篇是幽靈的戀歌,悽豔絕倫。
4、長吉體:
中唐詩人李賀,字長吉,所以他的詩歌也被稱為“長吉體”。 “長吉體”詩在構思、意象、遣詞、設色等方面都表現出新奇獨創的特色,形成瑰麗、冷豔的浪漫風格,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獨樹一幟。
5、綜合運用: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
中唐的李賀是一個苦吟詩人,他的詩歌稱為“長吉體”,主要藝術特色有:
一.在構思與藝術想象上具獨創性。如《夢天》詩的前半部分寫瑰麗的月宮仙境景色,撲朔迷離,後半部分突然轉而俯覽人世的蒼桑,構思甚為奇特,想象力驚人。
二.詩歌意象非同尋常,善於運用神話傳說和怪誕、華美的詞彙,別出心裁地創造出異想天開、從未有過的意象。強烈的主觀色彩常表現為意象複合的“通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新鮮,化平易來驚險、瑰麗。如《李憑箜篌引》。鮮明瑰麗的意象和豐富的主觀色彩,是李賀詩歌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三.“冷豔怪麗”的風格特色。他的詩歌是冷、豔、奇、險自成一家,組成一幅幅冷豔的圖畫,表現出一種悲哀的美。字詞上濃妝重墨,詩歌帶有濃重的傷感冷豔風格。如《雁門太守行》。
四.唯美傾向。他的詩苦悶的象徵,其直觀幻想和描寫,在藝術修辭技巧上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長吉體”詩在構思、意象、遣詞、設色等方面都表現出新奇獨創的特色,形成瑰麗、冷豔的浪漫風格,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獨樹一幟。
第四節 劉禹錫、柳宗元
1、識記;劉禹錫的生平。
劉禹錫,字夢得,經歷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2、理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思想與精神。
即便多次遭泛流放,卻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滿懷,善於化低迴哀婉之音為慷慨激越之韻,且風骨蒼勁。
3、簡單運用:劉禹錫的詠史詩、竹枝詞風格。
詠史詩多為登臨歷史遺蹟的懷古之作,一般採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通過對與前朝史實有關的古蹟風景的描寫,抒發千古興亡之感,含有精闢的議論和卓識。
如《西塞山懷古》在寄寓懷古幽思的風景中,融入了現實的憂患意識。
他的竹枝詞,注意吸收民間口語,並學習民歌悠揚婉轉的情調,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詞二首》二首。
4、綜合運用:劉禹錫詩歌的總體藝術特色。
劉禹錫的詩被分為諷諭詩、感遇詩、詠史詩和民歌體詩。他的詩歌創作,善用典實而透脫不滯,詞采豐美而筆致流利,造境明麗清遠而風神俊爽,又有一種恢巨集的氣度,骨力豪勁。
①他的諷諭詩和感遇詩多作於被貶期間。諷諭詩詞旨隱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詩寄慨遙深而正氣凜然。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詠史詩多為登臨歷史遺蹟的懷古之作,一般採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通過對與前朝史實有關的古蹟風景的描寫,抒發千古興亡之感,含有精闢的議論和卓識。
如《西塞山懷古》在寄寓懷古幽思的風景中,融入了現實的憂患意識。
③他的竹枝詞,注意吸收民間口語,並學習民歌悠揚婉轉的情調,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詞二首》。
劉禹錫的詩寫得都比較明快,風格剛健爽朗,對唐詩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5、識記:柳宗元的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
6、理解:柳宗元詩歌的主要內容。
一.其詩歌內容主要是抒寫謫貶的抑鬱悲傷和思鄉之情,憂憤深廣,風格清冷峭拔。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難以排遣的愁思充塞於天地山海間。
二.在貶謫期間所寫的山水田園詩,主要寫自己試圖以清靜幽寂的自然境界淨化心靈,消除現實的困擾為內容。如《江雪》《漁翁》,營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曠孤寂境界,異常冷峭清遠。蘇軾稱柳詩簡法、溫麗、靖深之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柳、韋詩能“能纖禾農”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7、簡單運用:柳宗元《江雪》《漁翁》詩的意境與藝術風格。
柳宗元的山水詩常呈現地老天荒的空曠孤寂境界,異常冷峭清遠。如《江雪》《漁翁》。雖受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平淡風格的影響,沒有陶詩那麼恬靜閒適卻多了一層冷漠空寂,而且寫得精刻孤峭。“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柳詩簡潔、溫麗、靖深之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8、綜合運用:劉禹錫和柳宗元被貶後在詩歌創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題材不同
1.劉禹錫被貶後作的詩分為諷諭詩、感遇詩,詠史詩和民歌體詩。①
2.柳宗元在貶謫期間以寫山水田園詩見長。
二.藝術特色不同
1.劉禹錫的詩歌總的特色比較明快,民歌體詩新鮮活潑、格調明快,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近體則寫得含蓄精練,風格剛健爽朗,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詞二首》:“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2.柳宗元的詩歌創作了空曠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遠。如“千山鳥飛絕,萬經人蹤滅”。藝術上寫得精刻孤峭。
隋唐五代文學作品介紹七、李商隱與晚唐詩歌
簡單運用:晚唐詩的風格特點。
各派的共同傾向是都致力於藝術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悶象徵代替功利目的,集中於感覺和情緒心理的抒發,以哀怨悱惻為美,以悲涼蕭瑟為美,以淡泊情思為美,以幽豔細膩為美,追求韻外之致。晚唐詩所體現的是一種帶有濃郁傷感情緒的美。
第一節 李商隱
1、識記:李商隱的生平 是唐詩發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詩人。
李商隱,號玉奚谷 生,又號樊南生。
2、名詞解釋:無題詩
李商隱用無題為名的愛情詩,稱無題詩。無題詩具有“朦朧”的特點,旨意隱祕。無題詩的範圍,一般認為是作者抒寫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詩篇。包括以《無題》為題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為題“準無題”詩近三十首。半球這些詩的內容和任意,作意主要包括兩種,即寄託說和愛情說。
3、理解:李商隱的政治諷諭詩。
直訴胸頭憤慨,悲壯沉鬱,《有感二首》;更多的是通過個人的身世遭遇的歌詠,表現自己對現實重大政治問題的肯定或批判,把政治上的三角和生活上的抒懷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如《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李商隱的政治諷諭詩在精深、婉麗的辭藻中,含有豐富的感情和愛憎,多憂危悽苦之詞,充滿著濃厚的感傷氣息。
4、李商隱的詠史詩。
①詠史詩的深刻性,在於能夠從政治著眼來看待一些歷史現象。如《夢澤》
②借托史事,寄其弔古傷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諷刺性。如《賈生》《詠史》《龍池》
③注意構思的凝練、取材的精當,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④將自己的感情和議論自然地寓含在鮮明的形象中,達到審意的深刻性與形象的鮮明性,情味的雋永和諧統一,增強了詠史詩的藝術表現力。
5、理解:李商隱的無題詩主要分兩類,寄託說和愛情說。《無題二首》***鳳尾香羅薄幾重***、《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風***。
李商隱的無題詩主要分兩類,寄託說和愛情說。他的無題詩,在愛情篇章中融入對社會人生的淒涼體驗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為愛情詩,又不僅僅是愛情詩。如《無題二首》***鳳尾香羅薄幾重***寫青年女子與對方邂逅,渴望相見而不得見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進機緣稍縱即逝後落拓不遇的感傷。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傷別復傷春,明知別後會合無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這種執著於苦戀的怨曠之情,已近於愛情絕唱。
《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風***運用比興象徵手法寫愛情生活中的種種感受。
6、簡單運用:李商隱無題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①李商隱的無題詩對後代有很大影響。西昆派詩人、清黃景仁、龔自珍、唐宋婉約派詞、元明清許多愛情戲曲作家都不斷向他學習。
②李商隱表現感傷情調的詩歌,於悽豔哀婉中融入身世時世之感,追求一種細美幽約的美,詩而詞化的特徵較顯著,如題材的細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麗纖柔等,在詩與詞之間搭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
7、綜合運用: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
試論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
李商隱是唐詩發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以其獨具特色的美侖美奐詩歌登上了整個晚唐詩創作的藝術最高峰。
一.他以很多的作品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於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上新風格、新境界。他的詩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律、七絕。如果說杜甫是唐代七言律發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麼,李商隱則為第二座里程碑。他繼承了杜甫七律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有融合了齊樑詩的濃豔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
1.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徵,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 如《春雨》
2.愛用冷僻的典故,故詩中的意象特別美麗,而整體意旨往往隱晦。
3.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將人生感慨的抒寫向更深細隱微方面發展,深婉精麗,韻味深厚。
4.得“近而不浮,遠而不盡”之趣,富於象徵暗示色彩,有朦朧之美。
二.他的絕句寫得深情綿邈,沉博絕麗,有的比較隱晦,但可以在精工富麗的辭章中體會到他的婉轉情思,而且很傷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細膩,意境婉約,在藝術上的明顯特色便是細美幽約、朦朧含蓄,為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第二節 杜牧、許渾
1、識記: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2、識記:杜牧大量以七絕寫史,其詠史詩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 3、理解:杜牧《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詩的悼古傷今
情懷。
杜牧的《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通過對歷代曾有過的繁盛轉瞬即逝的傷悼,以及揭露統治者的荒淫誤國,抒發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見識,有立意高絕的議論,表現出橫溢的才氣。
4、簡單運用:杜牧《山行》詩的優美意境。
富於詩情畫意,意境優美,以暢達的語言傳達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氣息,明麗而有立體感的畫面給人美妙的藝術感受。
5、綜合運用:杜牧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
一.晚唐詩人中,他第一個大量用七絕寫詠史詩,用史論筆法,寓褒貶議論於含蓄詩味中,極大地發揮了絕句體的妙用,創作了許多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的詠史作品。如《泊秦淮》通過對歷史曾有過的繁盛轉瞬即逝的傷悼,以及揭露統治者的荒淫誤國,抒發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見識,其中深寓對現實的不滿和諷刺,立意高絕的議論,表現出橫溢的才氣。
二.創造出明快優美的意境,有一種俊爽的風格,將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悼之情交織成一種俊爽的風格。
三.紀行、寫景詩也頗多佳作。善於選擇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寫情懷,用色彩鮮明而有飛動流感的語言,創造出情景交融的優美詩境,如《山行》“遠上寒山石經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富於詩情畫意,意境優美,以暢達的語言傳達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氣息,明麗而有立體感的畫面給人美妙的藝術感受。
四.杜牧詠史懷古的七絕才氣縱橫,豔情的傷別詩、紀行詩和寫景詩筆調清新飄逸,能在晚唐詩壇自成一格,與李商隱齊名,並稱為“小李杜”。
6、識記:許渾的詩名頗盛,有江南才子之稱。
7、簡單運用:許渾的詠史懷古詩,《金陵懷古》《咸陽城東樓》的詩意與情調。
許渾詠史懷古詩不乏佳作,如《金陵懷古》《咸陽城東樓》在憑弔古蹟的感嘆中,充滿了對日趨衰敗的唐王朝暴風雨將來臨的憂慽,心中一片淒涼,流露出對無法挽回的頹勢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第三節 賈島與姚合
1、識記:賈島為著名苦吟詩人。
2、理解:賈島《秋暮》的情調,《題李凝幽居》詩的意境。
《秋暮》的情調:悽清寂寞,暗自流淚而苦呤不止,籠罩著陰霾凜冽的峭硬情調。;《題李凝幽居》詩的意境:能於細小處見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得雅淡清幽之趣。
3、識記:姚合詩稱為“武功體”,代表作五律組詩《武功縣中作三十首》。
4理解:姚合的代表作《武功縣中作三十首》***其一、其三、其十六***的詩風。詩風清切峭拔。
5、綜合運用:賈島和姚合詩的苦吟與孟郊詩的苦吟其異同。
內容:他們都寫貧病飢寒、窮困潦倒。
孟郊:寫“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終賚志以歿的悲劇性的一面。
而賈島和姚合:徹底放棄雄心、醉心於琢磨詞句的循世的一面,反映生活的深廣度不如
孟郊。
藝術上:
孟郊成就最高,尚怪奇,詩境幽僻,風格峭硬,
賈島:不如孟郊,但五言律寫得精深,造清奇幽微之境。
姚合:作詩的才華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賈島、孟郊。他的詩平淡無奇,境界與格調也
並不很高。
第四節 皮日休、陸龜蒙、司空圖等
1、簡單運用:皮日休樂府詩及其《橡媼嘆》的思想內容。
皮日休繼承新樂府的寫實手法和諷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敗統治。如《橡媼嘆》通過對老農婦拾橡子充飢的描寫,揭露官府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鞭撻巧取豪奪的狡吏貪官,對貧窮百姓的悲慘命運充滿了同情。
2、理解:陸龜蒙描繪自然風光和抒寫隱逸情調的七絕《晚渡》《丁香》《太湖叟》的詩風。
陸龜蒙藝術上較成功的是那些描繪自然風光和抒寫隱逸情調的七絕,如《晚渡》《丁香》《太湖叟》,散淡而饒有風神,具有一種淡泊情思和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隱逸詩風。
3、識記: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
4、理解:司空圖詩論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強調詩歌意境美。
司空圖以詩論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說,強調詩歌要有“韻外之致”,即“神韻”認為詩歌創作應具有“象外之象”,第一個“象”指詩中具體鮮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畫面,第二象指這種歌形象畫面所蘊含的無窮韻味,是無象之象,不可置於眉睫之前。“韻外之致”是詩歌意境美的重要審判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