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地位

  中國古代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地位也不可小覷。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概述

  先秦時期,我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收詩三百零五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並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它奠定了後世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在南方則產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徵的新體詩—— 楚辭,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運用這一形式創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離騷》是古代文學史上最巨集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春秋戰國時代,在百家爭鳴的氛圍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其中《論語》為語錄體,《盂子》為對話體,《莊子》則擅長論辯,而且文學性最強,晚出的《荀子》和《韓非子》則已似專題論文集。歷史散文與之輝映,其中《左傳》為編年體,《國語》和《戰國策》為國別體,《戰國策》的人物描寫十分高明,言辭也鋪張犀利,頗具文學價值。秦朝幾無文學可言,李斯《諫逐客書》是僅存的散文名篇。

  :古代名著

  四書五經

  “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是五部儒家經典,即《詩經》、《書經》、《禮》***《周禮》、《儀禮》、《禮記》***、《易經》、《春秋》。

  摺疊詩經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間歌謠,這是《詩經》的精華,如《伐檀》、《碩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數民謠,內容大都是記述周貴族歷史,歌功頌德的。“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多為貴族統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詩歌的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並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特點。

  摺疊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

  摺疊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傳為左丘明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500餘年的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於記事。

  摺疊楚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西漢末年,劉向蒐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摺疊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全書共26卷,選入教材的有《察今》。

  摺疊山海經

  《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主要為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儲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如“黃帝戰蚩尤”、“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後世作家珍視的材料。

  摺疊戰國策

  《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編。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輯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戰國策》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誌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

  摺疊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10卷,書成於樑代,是《詩經》、《楚辭》之後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史書體例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代表有二十五史。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國語》、《戰國策》。

  5.語錄體

  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隻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絡。如:《論語》、《孟子》。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