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集讀後感6篇

  看三毛的書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有時看到一篇好文章,心中也會產生一些說不出來的滋味,我們還是一起來看看大家寫的三毛散文集讀後感來了解了解吧!

  三毛散文集讀後感1

  第一次讀三毛,高中剛剛畢業,生命中滿是活潑,渴求著對未知的冒險;再一次讀三毛,離開大學校園已經五年,歷經社會風雨的洗刷,品味著生命的沉澱,只有心依然隨著她一起在撒哈啦沙漠快樂的遊戲。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這就是荒涼的沙漠、快樂的三毛,她會在下飛機後提著個大枕頭憨憨的跟著荷西跑來跑去,因為枕頭裡裝著全部的財產;所有的鄰居都會找她借東西,因為她教會了鄰居們拖地、用餐具吃飯、塗紅藥水等;經常有山羊踩塌她家的天窗掉下來,她要抓了綁起來再還給人家,然後威脅說:“下次羊再掉下來我就把它殺了吃掉”,但羊下次還要掉下,她還要給別人還回去;會去考西班牙的駕照,把一百多頁的交通規則全背下來和交通警-察捉迷藏……在那個烈日烘烤下的寂寞小鎮裡,她用心尋找著快樂,如同一株熱愛陽光的仙人掌。

  今天,我想也許有很多和我一樣來自祖國各地的青年一起走到伊犁國稅的大家庭中,也都經歷著這樣的心路歷程:從內地到邊疆、從喧囂到寧靜。也許畢業時我們都以為大城市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總覺得新疆偏僻落後,物質貧乏、精神缺失,選擇這裡是一個失誤。但隨著時光一天天的過去,想一想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不能滿足只能說明心靈的空虛,找不到快樂只是沒有正確的對待生活。

  積極的對待生活,讓人生充滿快樂。如同三毛在撒哈啦之初也曾經迷惘,我在找到生命的追求之前同樣彷徨,直到某日在小店買日用品,看到那個維吾爾族售貨姑娘拿著一本學漢語的書,一下子觸及了生命的痛處。基本生存滿足以後就該百無聊賴嗎?就該虛度光陰虛度年華嗎?三毛在漫天黃沙、語言不通的環境之中尚能建成精神的樂園,我們在山青水秀、團結友愛、交流便利的伊犁,或熱心工作、或讀書學習、或遊山看水、或走親訪友,如何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呢?

  正如三毛所言,我們要求進步。想要進步的自己也許首先該找到的是自己生活的位置,適應當前的生活,卻不能沒有追求,遺失理想。生命的過程,除了享受,更要踏踏實實地要求進步,也許從某種層面來說,這就是積極地享受生活,擁有快樂的心態,如同在沙漠裡就要做一株快樂的仙人掌,在伊犁就要當一樹飄香的杏花。

  三毛散文集讀後感2

  三毛:當年在父母親戚和鄰居眼裡那個最不愛念書的問題孩子,若干年後一個人在外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在老師的眼裡他也是個不愛學習的壞孩子。但在我眼裡三毛他是個很酷愛看書的孩子,他從小就很多很多名人傳記和中、長篇小說。可在老師的眼裡卻被定義為不務正業。不過如果當初他沒有自己的性格,如果他是個循規蹈舞的孩子,他就不會去流浪了,沒有這些流浪的生活經歷,也就不會出品那麼好的作品集待我們欣賞了。想想上帝還真是公平,他在為我們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另一扇窗。

  記得小時候就已經把《三毛流浪記》好好的看過了,只是這些年裡自己一直在校園裡過著一種穩定而平靜的生活,便忘記了流浪的意義所在。只是在踏出校門開始了自己漂泊的人生旅途,才想起流浪和漂泊原來就在我身邊。於是今天我又有意識的花時間去看三毛的作品集。 於是我更明白了三毛為什麼會選擇流浪。小時候的三毛就在文章中寫到:長大了他的理想是希望做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很早起來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自由快樂的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候就是將這些蒙塵的東西發掘出來......"。看到他這些天真可愛的想法,我忽然覺得他是那麼有思想,單純的可愛的思想,我有點喜歡。可是他的老師看到他寫的這些文字卻狠狠教訓了他一噸,並罰他留校重寫。於是他又寫到:“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夏天賣冰淇淋,冬天賣烤紅薯的街頭小販,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很早起來呼吸到新鮮空氣,還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更重要的是,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順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裡有沒有被人丟棄的好東西......"。這次老師又給他劃了個大紅叉,又要他重寫。最後他不情願的寫到:“長大了做醫生,拯救天下萬民......”老師看到這裡笑了,批語到:“這才是一個有理想,不辜負父母期望的好孩子。”可老師卻不知道三毛心裡很不高興,他並沒有因此改掉內心堅定的信念,這之後的許多年裡,三毛還是選擇了流浪,並拾著垃圾長大。

  其實這就是一個人的信仰,只要自己喜歡,是自己選擇的路,即便是流浪又何妨?一個人並不見得要有什麼鴻鵠之志,所謂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只不過一句空言,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看三毛的書讓我感動的地方很多。有時看到一篇好文章,心中也會產生一些說不出來的滋味,可是我卻不知道那種感覺原來就叫“感動”。我只知道沒事的時候在家裡安靜的品讀一本好書是一種享受。記得小時候看《紅樓夢》,當我看到賈寶玉失路,賈政泊舟在異地,當時,天下著茫茫大雪,賈政寫家書正想到寶玉,突然在岸邊的雪地上與寶玉不期而遇的那種場面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好長一段時間我呆在窗前遙望遠方,卻忘了身在何處,心裡的滋味,不是流淚和感動所能形容的,我痴痴的坐著、想著,直到一同學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我才頓時領悟,什麼叫做“境界”,我終於懂了。

  從那時起,我堅信了文學帶給我的美,將終其一生。而今我依然愛著書,依然愛著書中帶給我的那份感動,也更懂得了愛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書本,才化為今日這份頓悟和寧靜。

  三毛散文集讀後感3

  《啞奴》是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佳作,收入散文集《哭泣的駱駝》,文章以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為背景,記錄“我”到沙哈拉威財主家吃飯時所認識的一個小黑奴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父親——啞奴,通過描寫啞奴及其家人的悲慘命運,從而揭露了現代蓄奴制的黑暗與殘暴以及對類似啞奴的奴隸發自內心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她對這種制度的不滿和痛恨。

  作者作為客人被一個極有錢的財主請去吃飯,使作者感受到這個財主生活的奢華。但對財主家的奢華,富麗堂皇,作者只是一筆帶過,並未多麼詳細描寫;接著小黑奴出場了,他還不到板凳高,面上帶著十分謙卑的笑容,看上去不會超過

  八、九歲,就是這麼一個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起眼的小奴隸,作者用了大量的語句去刻畫他的外貌、神態和幹活時的一系列動作。當她知道這個小男孩及其一家都是奴隸的時候,不禁對這種財主利用奴隸去賺錢的做法表示不平和不滿。她同情小男孩,但無可奈何,給予他的只能是物質上的救濟。正是作者塞給了那個小男孩兩百塊錢,也引出了這小男孩的父親,文章主人翁——啞奴,雖然他身無分文,但是他不會無故接受別人的施捨,他不貪小便宜,對於作者的善心,他以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啞奴正直、善良,對於其他人,他都是真誠地笑,他深愛他的妻兒,寧可自己餓著,也要把東西帶回去給妻兒吃。

  啞奴被無情的財主賣到遠方,面對作者臨行前給他的大沙漠彩色毯子和錢,他沒命地往家的方向奔去,跌跌撞撞地撲向他的太太和孩子······讀到這裡,我的內心對這個啞奴產生了莫大的同情。他渴望向往自由,他說,雖然他的身體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他再苦再累也值得。 文章以啞奴被賣的悲慘命運為結局,更加揭露了現代蓄奴制度的殘酷和罪惡,以及作者對這種制度的深惡痛絕。

  文章也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想徹底恢復啞奴的自由,物質上的救濟已毫無作用,想要真正地使這些奴隸擁有自由,就必須徹底地剷除這種殘酷的現代蓄奴制,才能使這些奴隸不會世代相傳,恢復他們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讓他們擁有支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