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地理複習資料

  對於初中地理的複習,掌握好知識點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氣溫

  氣溫是一種地理名詞,一般指大氣的溫度。國際上標準氣溫度量單位是攝氏度***℃***。最高氣溫是一日內氣溫的最高值,一般出現在14-15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晨5-6時。中國用攝氏溫標,以℃表示攝氏度。氣溫是用來衡量地球表面大氣溫度分佈狀況和變化態勢的重要指標。它可根據需要分為日均溫,月均溫和年均溫。它還是指導人們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

  氣溫季節變化:

  氣溫季節變化-氣溫季節變化是指氣溫以一年為週期的有規律的變化。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由於氣溫的高低取決於地面儲存熱量的多少,地面儲存熱量最多的時期,就是氣溫最高值出現的時間;儲存熱量最少的時期,也就是氣溫最低值出現的時間。因此,一年中氣溫最高和最低值出現的時間,不是太陽輻射最強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陽輻射最強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這一天要落後1~2個月。即最低值出現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現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後較多,陸地上落後較少。北半球,中、高緯度內陸的氣溫,以七月為最高,一月為最低;海洋的氣溫,以八月為最高,二月為最低。

  氣溫分佈圖:

  氣溫圖是表示空氣溫度***0℃或°F***空間分佈、時間變化及變異情況的地圖。包括氣溫平均值、極端值、較差、界限氣溫等內容。常以等值線法表示各時段氣溫的空間分佈,以定位***氣象測站***圖表法表示氣溫一年中的變化過程。等溫線間距視製圖範圍內溫度跨度與地圖比例尺而定,同一幅圖內間距基本相同。等溫線色層的色調及色飽和度,直觀地反映氣溫的冷暖和數量特徵及相應溫度條件下的地理情況。

  我國氣溫分佈特點:

  1.受緯度影響顯著,南北溫差大,緯度越高,溫度越低;

  2.受地勢影響顯著;平原溫差與高原溫差大;

  3.受氣候帶和大氣壓影響;同一緯度不同氣候帶溫差大;

  4.受海陸位置影響;內地與沿海不同的季節,溫差大。

  氣溫的變化:

  1.日變化,以一天為週期的氣溫變化。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因此2.年變化,以一年為週期的氣溫變化。北半球陸地最高氣溫是7月,最低氣溫是1月,海洋最高氣溫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剛好相反。因此會有氣溫年較差。

  氣溫的分佈:

  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佈。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1.緯度分佈:從赤道***低緯***向兩極***高緯***逐漸降低。

  2.海陸分佈: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佈:氣溫隨海拔升高逐漸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

  :降水

  地面從大氣中獲得的水汽凝結物,總稱為降水,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一天之內50毫米以上降水為暴雨,25毫米以上為大雨,10-25毫米為中雨,10毫米以下為小雨,75毫米以上為大暴雨,200毫米以上為特大暴雨。

  對流雨:

  如果下墊面***地面***高溫潮溼,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引起空氣的對流運動,溼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隨氣溫的下降,形成對流雲而降水,比如積雨雲和濃積雲,條件一定時即可降水。特點是強度大,歷時短,範圍小,還常伴有暴風,雷電,故又稱熱雷雨。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見。

  地形雨:

  暖溼氣流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擋,被迫沿著山坡爬行上升,從而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降水,稱為地形雨。地形雨一般只發生在山地迎風破,背風坡氣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溫度不斷增高,形成雨影區,不易形成地形雨。

  世界降水分佈差異的原因:

  1.受緯度位置因素的影響,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2.受海陸位置因素的影響,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3.受地形因素的影響,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世界的雨極和幹極:

  世界的雨極是乞拉朋齊,位於亞洲的印度。世界的幹極是阿塔卡馬沙漠,位於南美洲。

  :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其縮小,製作成地球的模型,稱為地球儀。地球儀可以方便的我們學習地球的地貌,瞭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佈,並且能夠演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運動狀況、晝夜長短和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

  地軸:

  在地球儀上,人們假想的穿過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轉的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做兩極。北極指向北極星方向,不變,南極與北極星位置相反。南北極分別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經緯網:

  在地球儀上或地圖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地球是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軸是一根通過地球南北兩極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線***,在地球中腰畫一個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使圈上的每一點都和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這個圓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兩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圓圈,就是“緯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叫做緯線。定義為地球面上一點到球心的連線與赤道平面的夾角。我們把赤道定為緯度零度,向南向北各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北極就是北緯90度,南極就是南緯90度。緯度的高低也標誌著氣候的冷熱,如赤道和低緯度地地區無冬,兩極和高緯度地區無夏,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從北極點到南極點,可以畫出許多南北方向的與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圓圈,這叫作“經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就叫經線。

  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應用:

  在工程測量方面,應用GPS靜態相對定位技術,佈設精密工程控制網,用於城市和礦區油田地面沉降監測、大壩變形監測、高層建築變形監測、隧道貫通測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測圖控制點,應用GPS實時動態定位技術***簡稱RTK***測繪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和用於施工放樣。

  在航空攝影測量方面,我國測繪工作者也應用GPS技術進行航測外業控制測量、航攝飛行導航、機載GPS航測等航測成圖的各個階段。

  在地球動力學方面,GPS技術用於全球板塊運動監測和區域板塊運動監測。我國已開始用兵GPS技術監測南極洲板塊運動、青藏高原地殼運動、四川鮮水河地殼斷裂運動,建立了中國地殼形變觀測網、三峽庫區形變觀測網、首都圈GPS形變監測網等。GPS技術已經用於海洋測量、水下地形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