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地義的成語故事

  天經地義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朝為世子。這樣,王子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史稱“王子朝之亂”。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遊吉、宋國的 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

  接著,趙鞅提出各諸侯國應全力支援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

  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成語“天經地義”從“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化而來,是指不可改變的真理或理所當然的意思。

  【詞目】天經地義 *** tiān jīng dì yì ***

  【釋義】經:規範,原則。義:正理,準則。表示不能改變也不容質疑的道理。或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 指絕對正確。

  【示例】浩然《豔陽天》第95回:“不勞動不得食,這是新社會的章程,也是天經地義的道路。”

  【近義詞】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反義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相關人物介紹:

  1、遊吉,公孫蠆之子。春秋時鄭國正卿。年少有儀度,支援子產改革,受到重視,前522年繼子產執政。長於外交辭令,多次出使晉、楚大國,為政先寬後猛。時鄭、宋一帶流民結集在雈苻之澤***今河南中牟東北***。他大發徒兵,前往鎮壓,博得孔子的讚賞。

  遊吉長得秀美,舉止又溫文,宜於交際。——《中國史綱》

  2、趙鞅***?-前475年***,嬴姓,趙氏,原名名鞅,後名志父,諡號簡。時人尊稱其趙孟,史書中多稱之趙簡子,亦稱趙簡主,其全稱名諱當為趙鞅、趙志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沒有嬴鞅一說***。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趙氏大宗宗主。趙武之孫,趙成嫡長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晉定公時執政晉國十七年之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並稱“簡襄之烈”。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

  綜觀趙鞅,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新興地主階級,趙鞅在軍事上討伐晉腐朽勢力的同時,在經濟、政治、思想各個領域也向舊的宗法制度發起猛烈衝擊,嚴重動搖和瓦解了奴隸制的基礎,加速了晉國封建化的程序,其影響甚至波擊到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趙鞅繼位之初,趙氏家族已處於存亡絕續的關頭,因其採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趙氏的勢力迅速增強,奠定了趙氏化家為國的根基。

  趙鞅的經濟、政治、軍事改革措施最為徹底,很少保留奴隸制殘餘的痕跡,加速了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

  趙鞅澆鑄了戰國時代近 200 年燦爛的趙文化基業。在經濟、軍事、文化、商業、建築等方面以其鮮明的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