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是我國獨有的文化,可與古詩詞相提並論,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走馬觀花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相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他很有才華,學習也非常刻苦。長大後,他的詩作得很好。可是,他考試當官的路卻走得相當坎坷,連續參加了好幾次考試,都未能考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孟郊四十六歲***一說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考中了進士。幾十年的讀書當官夢終於實現了,孟郊非常高興。他迅速穿上新衣,騎上馬,在當時的京城長安盡情地遊玩。玩到高興時,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筆,很快就寫成了首叫《登科後》的詩。

  他在詩中寫道:“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思是說,過去那種貧窮的生活實在沒有值得誇耀的,今天我中了進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蕩。我很高興,馬兒也跑得飛快,一天就把長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走馬觀花”的成語由此引申而來。《登科後》中還出了另一個成語“春風得意”。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任溧陽尉。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因此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

  2:言不由衷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周天子不再受到諸侯的重視。鄭莊公成為周平王的卿士後,執掌著朝中大權,他對平王就很不尊重。周平王有好些事情,不得不交給同時也在朝裡做官的西虢公去處理。鄭莊公因此對周平王很不滿意,認為平王是有意要讓西虢公代替自己處理朝政。

  周平王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這樣的意思,為了進一步消除隔閡,雙方決定互換人質,以示信任。於是,周平王的兒子狐去鄭國為質,而鄭國的公子忽也到周國為質。

  可是,就在這年***公元前720年***三月,周平王去世了,平王的孫子姬林繼承王位,史稱周桓王。周桓王即位,也想委政於西虢公。鄭莊公非常生氣,就在這年四月,派大夫祭仲率領兵馬到周王畿內的溫邑***今河南溫縣南***,把已經成熟的麥子全都割走了,並全部運送到鄭國。

  秋天,祭仲又帶兵到周王畿內的成周***今河南洛陽東***,把那裡成熟的穀物也全部割跑,運回鄭國。從此,周鄭兩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糟糕,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當時,有正直的史官在評論這件事時指出:“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左傳·隱公三年》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是從內心裡說出來的真話,即使交換人質也是沒有信用的。如果相互間能坦蕩、真誠,而且都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即使沒有人質,誰又能離間得了相互間的關係呢?

  3: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朝浙江錢塘人,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做了監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間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賞識他。于謙被破格提升為河南、山西巡撫後,衣食住行仍很儉樸。

  明宣宗九歲即位,宦官王振專權。他以權謀私,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壞蛋。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

  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衚衕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後來,王振把于謙陷害下獄,終在群臣的保護和壓力下,把于謙放了出來。

  

的人還:

1.有教育意義成語故事

2.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

3.有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

4.較長的成語故事

5.初中心理健康活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