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水平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社會執行的穩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藍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十三五”和明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韓長賦部長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就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做好“十三五”和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農業部黨組的工作安排,認真總結“十二五”行業發展的成就經驗,分析面臨的新形勢,研究部署明年和“十三五”的重點工作。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肯定新成績,總結新經驗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成為產業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中小微企業多、帶動作用強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誌,為“三農”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

  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體量巨大的朝陽產業。20xx—20xx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很多農產品加工大省工業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 6萬家,大中型企業比例達到16.15%,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成為經營主體融合共生的主導者、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的引領者、資源要素融合滲透的推動者。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

  “十二五”期間,社會資本加快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既不與民爭利,又帶農增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xx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為新常態下穩增長髮揮了重要帶動作用。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落後產能逐步消化,裝備技術升級加快,為產業發展增強了新的發展動能。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裝置品種,如肉類加工裝置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裝置逐步替代進口。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周邊地區正在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電商換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長。

  ***四***空間佈局更趨合理。

  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向加工園區、物流節點、優勢主產區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叢集。20xx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逐步顯現。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吸引農民直接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全國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網際網路+”等新資訊科技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加工體驗和中央廚房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實現網路連結,大大縮短了供求距離,降低了經營成本。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號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與此同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風聲水起、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呈現出“發展加快、佈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作為農業新的業態和農業新的增長點,其內涵日益豐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說農產品加工業是對農產品資源進行開發,將農產品“賣出去”來增加農民收入的話,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則是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將消費“引進來”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正因如此,中央扶貧工作會議指出:“有一些貧困地區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農產品變成旅遊產品,農家院變成旅遊設施,綠水青山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80萬家,預計20xx年經營收入3500億元,接待遊客11億人次,帶動3300萬農民受益,已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成為城鄉居民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及休閒農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凝聚了各級管理部門、廣大企業和億萬農民群眾的智慧與汗水。可以說,產業有了大發展,工作上了新臺階。在實踐中大家積累了不少好經驗。

  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這些年,我們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重視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指導企業以農為本,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著力破解農產品價格“天花板”與成本“地板”雙重擠壓以及資金技術等要素瓶頸問題,充分發揮產業增長帶動作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產業功能,從縱橫兩個方面為農民開闢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

  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巨集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遵循。這些年,我們緊緊圍繞產業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尊重企業主體地位,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依託社會組織,整合資源要素,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作用,強化各類公共服務,引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戶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有效激發了產業發展的活力。

  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專案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這些年,我們努力在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用地等政策方面為產業發展爭取空間,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準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專案,先後推動出臺了糧食加工減損、加強科技創新、技術整合基地、綜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人才隊伍建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民創業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開展主食加工提升等系列活動,有效組織實施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等財政專案,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這些年,我們努力把創新練就成看家本事,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實招、下大力,在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地初加工技術裝備創新、傳統加工技術傳承創新、休閒農業、農業文化遺產、創意創新等方面培養了一支強有力的專家隊伍,在成果推廣應用、標準化程序、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

  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這些年,各級管理部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目標一致、上下聯動、部門協作、一起發力、互相支援、攻堅克難、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適應新形勢,明確新思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我們做好產業工作的行動指南和遵循依據。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等任務要求。

  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強調要支援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特別是要把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重點,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就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市民化等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央的部署要求為做好今後一個時期工作指明瞭方向,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期,也是我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期。一方面,全面小康社會,居民收入倍增、人們消費結構變化、消費檔次升級,形成新的需求,加之現代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資訊科技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為產業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新常態,產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是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要素供應趨緊、投入成本上升等嚴峻挑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明確新思路。

  ***一***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

  這些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糧食和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農民收入也連年增長,但受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價格下行等因素影響,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就會成為空話。這就需要提升新的農業增值空間,開闢新的農民增收渠道。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伸向消費市場,搭建起了溝通城鄉的橋樑,既吸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又拓展了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了農產品轉化增值。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在農村首先要發展那些農民能夠廣泛參與、共享產業鏈價值鏈增值收益的產業。因此,我們要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工作目標,堅持以農為本,立足農業資源特色優勢,尊重企業和農民主體地位,做大做強產業,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為實現農業多重增效和農民多渠道增收做出貢獻。

  ***二***堅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

  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國際經驗也表明,農業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還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天然的“接一連三”的特殊屬性,而休閒農業則更是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體。我們要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要求,努力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農業為基本依託,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為載體,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一體推進。通過採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通過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工程,努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並進。

  ***三***要堅持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農民創新創業三大任務為工作佈局。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已形成了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農民創新創業三大任務。這是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抓手,適應新的形勢,符合職責要求,應當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主體任務和工作佈局。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在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的同時,大力推動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佈局向產業叢集轉變,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註重促進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更加註重資源環境和集約發展,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總量明顯增長,結構明顯優化,競爭力明顯增強,爭取年均增長7%左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達到2.5:1左右。

  發展休閒農業,要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注重規範管理、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要依託農村綠水青山、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農耕體驗等,培育繁榮農村、富餘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力爭到2020年,產業規模年均增長8%以上,佈局優化、型別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格局基本形成,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引導農民創業創新,要以營造良好農民創業創新生態環境、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為主線,以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為主體,持續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引導農民在農村興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和小微企業,發展設施農業、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民俗民族工藝產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產品流通、電子商務、養老、家教、生產資料供應、生活生產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民創業扶持政策體系、教育培訓體系、孵化助推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使農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三、採取新舉措,開拓新局面

  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今後一個時期,要聚焦重點,集中力量,組織實施好“三大工程”。

  第一,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四件事:

  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並高效廉潔規範實施,充分發揮補助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補助專案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傾斜。加強初加工設施和裝備建設,突破初加工關鍵環節,整體提升初加工水平。積極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烘儲設施。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後商品化處理,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乾、分類分級、包裝和運銷等設施裝備。

  二是推進精深加工。積極採用生物工程技術、超高溫滅菌、冷凍保鮮、分子蒸餾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發展優秀國產農產品加工裝置裝備,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三是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權清晰化、生產標準化、技術整合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範企業,推動主食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加大品牌培育,推介成熟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四是推動綜合利用。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主攻迴圈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綜合利用試點,一定要試點出樣板和成效來。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抓好政策指導扶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抓緊釋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合理、科學、有序地對主要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優化結構佈局。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加工製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拓展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空間。支援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叢集。推動解決好農產品加工的稅收、用地、用電等問題。

  二要抓好科技創新。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裝備,支援農產品加工裝置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整合基地。推進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切實解決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共性重大技術裝備難題。推廣成熟適用技術,釋出行業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進網際網路與科技成果轉化結合。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人才、技術骨幹和生產能手。推進標準化程序和品牌培育,發揮生態、安全標作用,集中力量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品牌提升計劃,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優勝劣汰,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

  三要抓好園區建設。著力強化現有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完善園區功能,促進園區前延後伸,建立一批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路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

  四要抓好公共服務。搭建政府服務公共平臺,促進投資、貿易、銀企、科企對接,搭建主銷區向主產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各類平臺。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隊伍,廣泛開展諮詢、資訊、人才、融資、技術等公共服務及專業服務。建立以農產品加工資訊網為主體的公共資訊服務平臺,搭建“中央+地方”聯動的公共資訊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資訊資源資料庫,提高農產品加工資訊資源共享水平;創新“網際網路+農產品加工業”形式,大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

  第二,大力實施休閒農業提升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三件事:

  一是培育休閒農業品牌。做好頂層設計,用好的規劃塑造出一個好的產業來。落實支援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政策。制定好的標準和程式,以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建立、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建立活動為重點,打造一批最美休閒鄉村、田園,形成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休閒農業的品牌體系。鼓勵各地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休閒農業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建立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二是持續發掘農業文化遺產。弘揚中華農耕文化,提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內涵。要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以帶動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農村文化遺產普查,加大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的力度,強化政策創設,完善工作機制,帶動遺產地農民增收。

  三是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準扶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精準扶貧的有效形式。對在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等方面有發展休閒農業優勢的貧困地區,優先扶持發展農家樂、小型採摘園、休閒農業專業村等專案,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貧困地區發展休閒農業的利益分享機制,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帶動傳統種養產業轉型升級,助推農民脫貧致富。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創新組織經營形式。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閒旅遊合作社。引導和支援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閒旅遊專案。

  二要加大標準制修訂。要在總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建立經驗的基礎上,研究修訂建立標準,強化後續監管,確保發揮示範的引領帶動作用。圍繞農家樂、休閒農莊、休閒農園和民俗村四大型別,分門別類研究制定餐飲住宿、景觀環境、食品衛生、安全消防和服務禮儀等方面的標準,推動產業的規範化發展、標準化服務、特色化運營。

  三要強化基礎設施改造。要結合村莊整潔和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爭取基本建設專案,在城市周邊、景區周邊、傳統特色農區、扶貧攻堅地區,扶持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專業村和休閒農業園,實現特色農業加速發展、村容環境淨化美化和休閒服務能力同步提升,引領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健康發展。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財政貼息、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著力改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重點村基礎服務設施。積極爭取落實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專案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四要加大宣傳推介。農產品加工業是工業帶動農業,休閒農業就是城市帶動農村,做好向市民推介宣傳很重要。要站在助推農民增收、方便市民休閒的角度,結合時間節點、產業特點和消費人群的個人化需求,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信、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景點和線路,擴大產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賞花、夏消暑、秋採摘、冬年慶,四季不斷,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三,大力實施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三件事:

  一是落實和創設農民創業創新政策。打通創業創新扶持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農業農村補助專案等向農民創業創新傾斜。支援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創設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

  二是培育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返鄉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大學生村官為主體,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成功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電商輔導員、天使投資人、創業帶頭人和科研院校專家為主體,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利用現有培訓資源網路、遠端傳輸、遠端教育服務平臺和培訓機構,結合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職業技能等培訓計劃,廣泛開展農民創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創業創新能力。

  三是搭建農民創業創新平臺。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園,真正讓農民創業創新園成為好的抓手;利用名村、企業、園區和農貿市場,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見習基地。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建立工作機制。在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圍繞農民創業創新,加強部門間工作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指導各地建立健全農民創業創新職能,加強上下間工作聯動,形成高效執行的長效機制。

  二要開展試點示範。持續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建立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試點縣、試點鄉和村。

  三要推介典型代表。總結推廣一批農民創業創新模式,引導廣大農民在創業創新中學習借鑑。開展農民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宣傳推介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

  四要提供公共服務。努力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配合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鼓勵各類協會、中介組織和社會機構開展農民創業創新綜合性服務和專業類服務,開展各種促進創業創新的公益活動,為農民創業創新創造良好條件。

  同志們,面對“十三五”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緊圍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目標,以改革創新精神繼續加強系統自身建設,為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這裡,我提四點要求。

  一要加強作風建設。深入踐行“三嚴三實”,以更嚴的標準和更實的作風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做到重實際、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主動破除一些過時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實現思想觀念上的新轉變、方法路徑上的新突破、作風面貌上的新氣象,進一步樹立全行業講紀律守規矩、真抓實幹的清風正氣。

  二要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樂於實踐的幹部隊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行業第一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瞭解農民群眾和企業的意願需求,總結基層的實踐創造,研究關係行業發展的全域性性重大問題。

  三要創新抓手載體。深入挖掘現有各類典型示範的好經驗好做法,抓住那些一舉多得和牽動全域性的好措施好政策一抓到底。要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和大資料技術,加強對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模式的研究總結。

  四要加強機構職能和隊伍建設。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援,優化內部職能配置,理順職責分工,完善組織管理體系,發揮事業單位作用,加強系統自身建設,完善推動工作和服務基層的體系。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創新意識,保持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構建協同機制,加強上下聯動,加強對外溝通協作,建立領導支援、部門配合、社會參與、行業服務、協調一致的管理服務機制。

  明年及“十三五”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農民創業創新的任務已經明確,重點工作已經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密圍繞農業部黨組的中心工作,鼓足幹勁、拼搏進取、求實創新、攻堅克難,努力推動各項產業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確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