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課文重點

  學生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之後,我們還要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這對於五年級語文的學習很有幫助,小編整理了,希望能幫助到您。

  

  1、易錯字音:

  撈***lāo*** 啪***pā*** 沮***jǔ*** 吩咐***fu*** 翕***xī***

  抉***jué*** 繹***yì*** 蔓***màn*** 蘢***lòng*** 瞅***chǒu***

  嗒***dā*** 膩***nì*** 眸***mòu*** 咂***zā*** 誡***jiè***

  2、易錯字形:

  翼 腮 脣 誡 茅 榨 榴

  3、形近字:

  繹——澤——擇 瞼——臉 濺——踐

  抉——決 蘢——籠 嚓——擦 蠟——臘

  13 釣魚的啟示

  1.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2.“我”的心情變化:***1***“得意”。如“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2***“急切”、不理解的心情。如,“爸爸!為什麼?”***3***委屈、難受的心情。如,“‘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4***“乞求”。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5*** “依依不捨”。如,“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到湖裡。”

  3.詞句解析。

  ①父親盯著鱸魚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從“父親盯著鱸魚好一會兒”可以體會到兩層意思。第一,父親也很喜愛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第二,因為父親也在經歷道德的考驗:放,還是不放?這也更能體會到“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從“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體會到父親的堅決,“得”意思是定、必須,不容爭辯、沒有商量的餘地。

  ②轉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沮喪”:灰心失望。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誘惑人的“魚”:指吸引人的,讓人動心的,諸如:金錢、地位、榮譽……包括那些暫時帶來一點方便、一點好處的事。例:學校裡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沒人知道;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去歸還,還是將錯就錯?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周圍沒有民警叔叔,衝過去,還是等?

  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是”:對,正確,應該;“非”:錯,不對,不該。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裡,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就是這麼簡單。從作者放魚回湖心情的沮喪,可以看出實踐道德之難,實踐道德,放掉到手的魚,就需放棄個人利益。

  14*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父親從小的教誨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條路試試”的靈感和勇氣,從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幫助人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險阻、經歷了苦難後,通往廣場的路就又多了一條。

  15 落花生

  1.主題: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2.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華生”,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並用行動實現了這一心願,成為優秀的作家。

  3.詞句解析。

  ①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愛慕之心”,心中產生喜愛、羨慕的感情。這裡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說明花生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的美麗,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其中“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裡”“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這種品格的確很可貴。

  ②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

  ③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作者體會到了父親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並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而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指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16* 珍珠鳥

  1. 本文是一篇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小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

  2. 主題:信賴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基礎,我們要愛護動物、善待生命!

  小學五年級語文預習方法

  一、告訴學生預習語文的方法:

  1、讀好書

  讀書是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而課前預習時,所要完成的讀書任務則務必要做到:對***字音讀正確***、通***語句讀順暢,不加字,不漏字***。課文讀熟了,也就掃清了閱讀過程中的第一障礙,它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保證,也梳穿於小學階段語文課前預習的最基本方式。

  教學實踐中,我經常發現,一篇課文學完了,有的孩子讀起書來仍然是結結巴巴,錯誤一大堆。“讀”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讓“書義自現”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書讀百遍”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2、用好工具

  用好工具是以字典、詞典為工具的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的預習,這一類預習常用於生字、新詞的掌握。解釋詞語的預習,詞義必須聯絡上下文解釋,這樣可避免學生不動腦筋地抄襲詞語解釋。

  一開始,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規定必須解釋哪些詞語,然後再逐步過渡到讓學生按其所需,自己決定。這不僅給學生留有選擇的餘地,也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3、學會質疑

  預習中質的“疑”可以從教材中課後習題中尋找。這裡出現的問題往往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難點,教師先教給學生找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掌握預習方法,並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質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標,突出最重要問題來提問。

  4、歸類整理

  歸類整理是指對於同一體裁、篇章結構相似,寫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師可先以一篇作為範例指導如何預習,然後再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主預習其他文章。指導預習的範例則起到種子、酵母的作用。

  歸類整理形式多種多樣,可從課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重點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詞等方面進行歸類,再設疑解答,既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又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鍊。

  5、合作預習

  合作預習一方面指對於一些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困難,學生之間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標對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課文,如節選的古典名著,學生們可小組合作分工,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預習方式,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合作式預習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6、開放預習

  開放預習是指讓學生到不侷限於課本、工具書以外的大課堂中去尋訪、解疑。如圖書館、展覽館、電影、電視、報刊雜誌、網路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常見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都可作為預習的材料使用。學生在預習實踐中,培養了自身搜尋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學生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之後,我們還要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1、開始訓練學生預習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嚴格督促學生按照預習要求和步驟進行預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對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儘快掌握預習的方法。

  在學生基本掌握預習方法後,逐步把預習活動放到課外進行。但教師更要嚴格進行預習作業的檢查,使預習活動切實落實,養成習慣。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法的指導。如分層分段的方法指導,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導,以及培養學生品詞品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預習中去,逐步形成自學技能。

  3、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提倡互學互幫,互相督促。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語文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方法。聽聽別人的學習經驗,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形成自學的風氣。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只要老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的指導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預習習慣便能養成,自學能力也隨之發展。“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著眼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爭取讓家長參與預習的指導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一種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預習大部分在家裡進行,因此要爭取讓家長參與預習的指導,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時間檢查子女的預習的完成情況,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作適當的指導,還提醒家長要善於發現子女在預習中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並作充分的肯定,不應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

  當孩子預習出現問題時,要求家長配合教師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