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語學習方法及單詞記憶技巧
聽與寫兩個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對於英語水平不高的初學者來說,一段錄音的聽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的聽與寫互相促進,互相啟發,交替前進才能最後完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1.1聽與寫
先把某一條錄音內容從頭到尾聽幾遍,聽不懂也要硬著頭皮聽。先聽懂其大意,分出段落和句子,然後再以一句話為單位反覆地聽。搞清楚一個句子由幾個片語成,每個詞在句子中起什麼作用,主、謂、賓語都是哪些詞等。每聽一遍就把聽懂的詞一個一個按照順序寫在紙上,排列成句子,聽不懂的詞就先空著。對於比較低的人來說,剛起步時聽不懂的地方實在大多了,有時恐怕連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處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把聽懂了的詞寫出來,才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少處聽不懂。
對於碰到的生詞,一定要聽到能模仿錄音正確地念出來,準確地抓住各個音節的發音為止。因為只有準確地把各個音節的發音抓住了,讀出來了,才有可能根據語法和語音知識試拼出一些詞,到詞典裡查詢。由於正確答案往往需要反覆多次才能找到,所以聽寫時要寫一行,空兩行,留下充分的反覆修改的餘地。為了糾正不正確的拼寫,寫的時候稍有疑問就要查詞典,並用色筆標出生詞和錯誤的拼寫。
對於聽寫不出來的詞,不要就詞論詞,一聽寫不出就立即把錄音機停下來,不再往下聽寫。應該繼續聽寫下去,把聽寫不出的詞放到文章的整體內容上去理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孤立地去摳一個詞,百思不得其解,但若與整句話,整條訊息聯絡起來去理解,思路就寬了,往往也就知道是什麼詞類和怎麼拼寫了。
有時同一個生詞在錄音中多處出現,一處聽不清或聽不懂,可以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從別處得到啟發。因為可能別處的錄音很清楚,或者與別的詞搭配在一起被你聽懂了。聽寫過程中,對於沒有確切把握的詞,也要先寫出來,再在以後的不斷聽寫過程中去校驗和糾正。同一新聞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播音員播出時,由於各人的語調有區別,有助於聽懂一些疑難詞的發音。
聽與寫兩個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對於英語水平不高的初學者來說,一段錄音的聽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的聽與寫互相促進,互相啟發,交替前進才能最後完成。
從的角度出發,初學者在起步階段必須一邊聽一邊寫。如果光聽不寫,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漏掉了一些聽不懂的詞,失去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二是有了聽不懂的詞時,如果只聽不寫,往往聽的遍數再多也可能還是聽不懂,但是如果把聽懂的部分寫在紙上,前後內容聯絡在一起,經過思考以後再去聽,可能又會聽懂一些別的內容,如此不斷反覆,直到全部聽懂。
由於嚴重雜音干擾而無法從語音人手推斷的詞,可以根據語法進行補充,就假定自己是這條新聞的作者,在聽不清的地方應該用什麼詞。或許填上去的詞不正確,但總比空著好,而且隨著聽錄行時間的增長和英語水平的提高,自己也有可能發現並改正。
1.2說與背
整扁文章聽寫出來以後,就要學說。方法是:聽一句播講人的話,自己學說一句。學說時儘量使用能不斷重複一段錄音內容的電子錄音機,根據自己的水平確定學說的時間長度,儘量說完整的一句。
學說過程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比讀,即把自己學說的語音錄下來,與上標準的語音對比,看看什麼地方學得不像,如此不斷重複,直到能模仿說出大體上正確的語音為止;第二遍與上的聲音同步說。
學會說以後,就要背了。把一段錄音的聽寫記錄翻來覆去地高聲朗讀,達到基本會背誦的程度。背對於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新聞廣播有一定的格式和句型,背上一段時間的訊息以後,就會熟悉它的風格和常用的句型,就比較容易聽懂新的內容、有時甚至可以超過播講人的聲音,聽了一句話中前面的幾個詞後能提前說出後面的一些詞,或聽了上一句話後能提前說出下一句來。到了這個地步,聽寫時的緊張心情就減輕了,或者基本上消除了。心情一放鬆,水平就能發揮出來,應該聽懂的也就能聽懂了。
1.3想
如果前面聽、寫、說、背四個學習環節突出了苦幹精神的話,那麼想這個環節就主要是講怎樣在苦幹的基礎上巧幹了,就是要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善於開動腦筋。想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想一想學習的進度是否合適,學到的知識是否紮實,本書提出的學習要求達到了沒有。前面已經提到,由於學習進度是自己掌握的,不知不黨的會加快學習進度。由於沒有客觀考核,即使學得不深不透也還自以為學得不錯。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打基礎階段、要經常告誡自己 慢些,慢些,再懼些,時時檢查學到的知識是否紮實。如果不紮實則堅決重新學。
其次是總結和歸納學習方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和學任何別的知識一樣,只有經常總結和歸納的人才能學得快學得好。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學習過程中不同階段碰到的困難不同,因此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也不同,應該及時地進行歸納和總結。自己總結和歸納出來的經驗和教訓,適合自己的情況,用來指導自己學習,效果特別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一步說,自己總結和歸納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可能對別的人也有參考價值。孤立地去看,每一個具體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很小的,不繫統的,沒有多大價值。但是積累多了,量變引起質變,可能會成為系統的、有價值的、有一定新意的一種方法。
最後是總結和歸納學到的英語知識,使之系統化,記憶深刻化。例如每學到一個單詞或一些文法知識,要好好地想一想,過上一段時間還要很好地歸納整理一下。歸納和總結的一項主要內容是分析自己在聽寫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差錯。實踐證明,通過分析自己的差錯進行學習,效果特別好。發音和拼寫上有特點的詞要倍加註意,看看能否找到記憶的竅門。對於語法也是一樣,如果理解不了或理解錯了,就要找語法書來看,搞清楚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什麼,自己為什麼理解不了,或者自己的理解錯在哪裡等等。
提高英語學習方法技巧有哪些?
許多英語學習者都有一個同感:當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再上一個層次似乎變得非常困難,常有一種事倍功半的感覺,而且,不同英語水平的人要“更上”不同的“一層樓”時,都會遇到這個具有共性的問題。究其原因,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是根本性的制約因素,因為閱讀量不夠,至少會造成如下幾方面的弊端,從而造成“原地踏步”的境況:
缺乏語感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一個人講話像不像英語或一篇文章寫得像不像英文,我們能直接覺察到,這就是語感。語感不是天生的,是在學習中逐步培養並加強的,閱讀材料上如果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難以建立起語感,而沒有語感,讀起文章來就很費勁,儘管每個語法都明白,每個單詞都認識,但仍然不能從整體上欣賞、把握一篇文章。
缺乏文化背景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極深的文化底蘊。沒有語言文化背景,英語學習者就不能真正完全讀懂外國文獻***尤其是社會科學類***、順暢地與外國朋友交流,就是因為不瞭解英語的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及歷史文化,存在著詞彙、修飾、習用語等方面的阻礙。而文化背景的獲取,最理想、最地道的方法還是通過大量閱讀各種文章***著作***,通過天長日久的積累,從而消除文化上的隔膜。
不適應語言風格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例如英語中大量地運用被動句,而漢語則習慣用主動形式來表達,如果一個學習者只從理論層面上認識到這一點而沒有大量的閱讀實踐,那麼他在閱讀過程中就不適應於這種風格,總試圖首先用母語思維方式對內容進行“轉換”,這樣的讀書效率顯然是不高的,講出來的英語也是母語式的。
通過大量的閱讀,就可以克服以上幾方面的障礙,這時,學習者就會發現英語其實就像母語一樣可親可近,並不是想像的那樣高不可攀,在不自覺之時,水平已提高了一個層次。那麼,具體怎樣閱讀,讀什麼呢?
1、精泛並舉,範圍要廣。對於比較精彩的文章,要仔細咀嚼,不但要藉助於詞典等工具,對其中的主要詞語、句型、語法進行透徹地分析,還要細細揣摸文章的組織結構及它的言外之意和絃外之音。這也就要求精讀選擇的分量不要大,重在“精”。所謂“泛”,就是大面積地閱讀,在能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進行廣泛涉獵,不必求甚解,只求擴大眼界:社會科學、歷史、地理、藝術、風土人情、科學技術等都可作為閱讀範圍。這樣,既培養了語感,又增加了文化背景知識,達到紮紮實實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2、儘可能地讀原著文章***著作***。開始直接讀原著,會有較大難度,可以首先閱讀幾本簡寫的小說或故事、英美文學名著,這類簡讀本因保持原作的風格,文字也多出處在原文,可以增加感性認識,培養並增強語感,再逐漸過渡到讀原著,因為原著才是真正的“英語”,通過閱讀它,才進入了地道的英語世界,對語彙、語法、句型及文化背景等的理解和掌握才有了生機。反觀目前國內市面上的一些“閱讀訓練”材料,更多是漢譯英的文字,一則內容熟悉,二則譯文受漢語影響,不利於真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要持之以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從掌握到熟練運用需要一個過程,就像一個人不可能通過三五天的好吃猛吃,就長得膀大腰圓一樣,對英語的學習也貴在堅持。有人算過,閱讀水平中等的人,讀一般的書,每天讀15分鐘,一年就可以讀到20本書。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如30分鐘***來閱讀。只有通過“細水長流”,才能在英語的學習中取得質的飛躍。當有一天你讀國外名著就像讀《西遊記》一樣輕鬆時,那不是你用某個“技巧”取得的,而是你“滴水穿石”的結果,此時,制約英語水平提高的“瓶頸”才算真正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