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哪些中秋節習俗

  大家小時候的中秋節一般都是怎麼過的呢?肯定比現在有趣多了吧,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個資訊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快樂卻漸漸少了。逢年過節的年味節味已然不是兒時的記憶了。曾經的中秋節傳統習俗都去哪了呢?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很多人都知道中秋節的時候陪著自己的父母團聚,然後就是吃月餅,其實中秋季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所以它留下來的習俗肯定是讓人難以忘懷的,那麼臺灣中秋的習俗都有哪些?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兔兒爺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拜土地公

  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柺杖”。土地公柺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於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唸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祈求孩子: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節晚上,到人家菜園裡偷摘一顆瓜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生個胖娃娃。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聽香

  連橫的《臺灣通史》記載,中秋夜深時,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的談話或歌唱,就地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