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政策鬆綁後期貨公司的轉型方向

  過去二十年,在經歷野蠻生長、清理整頓和規範發展三個階段後,期貨業正邁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2014年5月9日,國務院釋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對未來5-10年期貨市場改革發展做了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體現了政府對期貨業和期貨市場改革的重視,為期貨經營機構的轉型、創新和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而2014年9月16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簡稱“創新意見”***更是給期貨公司的未來規劃指明瞭方向。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金融改革的深入,期貨公司已經具備了轉型的基礎。

  一、轉型的必要性

  期貨公司所面對的是無限廣闊的市場。舉例來說,其最核心的風險管理業務所帶動的即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無論在商品市場還是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都有巨大潛力,期貨公司大有可為。近十年來,交易所上市期貨品種總數達到了45個。其中,商品期貨品種43個,覆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和化工等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成交量、成交金額、客戶保證金,客戶開戶數等指標相較十年前也增長了數十倍。金融期貨開題破局,實現了權益類和利率類產品的重大突破。滬深300股指期貨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指期貨合約。然而,由於是期貨合約的標準化、期貨公司單一的通道功能、期貨市場的高度集中等原因,期貨公司並不能滿足企業個性化、多樣化、分散經營和國際化發展的需求。現如今的衍生品市場和企業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脫節。

  在財富管理領域,同樣也存在著有限的金融衍生品工具與豐富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匹配問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揮期貨公司在衍生品市場中的主力軍作用,最大限度地給期貨公司鬆綁,賦予期貨公司更多的功能,激發期貨公司創新的動力,通過轉型升級,有效連線起市場和企業,把實體企業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需求。

  二、期貨公司轉型的三大方向

  ***一*** 發揮衍生品優勢,向資產管理機構轉型

  大資管時代已經來臨。2012年5月,期貨公司“一對一”資產管理業務啟動。截至2014年6月底,共有36家期貨公司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資格,受託資金達到43.04億元;資管收入也穩步增加,上半年已有241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倍。

  從總體上看,目前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態勢良好、風險可控,但規模不大、業務模式單一、產品有限,遠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和居民多樣化的財富管理需求。

  新“國九條”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鼓勵交叉持有牌照,也讓期貨公司具備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一樣的資產管理資格。牌照放開對期貨行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期貨公司既可利用自身的專業性設計相應產品,也可以合作發行資產管理產品,利用槓桿和對衝的優勢,不斷拓展經營範圍,發展組合產品,創造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及投資策略。不但可以開展期貨自營,而且可以為交易者提供以期貨、期權及衍生品為手段的資產管理服務,實現資產配置組合多樣化,投資策略多元化。

  2014年12月4日,關於《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的通知正式釋出,並將於12月15日起實施。其中總則的第三條明確表示“期貨公司及子公司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包括為單一客戶辦理資產管理業務和為特定多個客戶辦理資產管理業務”。隨著“一對多”資管業務的放開,期貨公司的資金管理規模得以大幅增加,更多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從而促進期貨市場的長期穩定。

  期貨資產管理業務的大力推進,對於改善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提高期貨市場流動性、保護投資者規避市場風險具有積極意義。而監管政策進一步放鬆,也為期貨公司發展期貨資產管理業務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服務實體經濟,向風險管理機構轉型

  2012年12月《期貨公司設立子公司開展以風險管理服務為主的業務試點工作指引》釋出以來,風險管理公司的試點工作正穩步推進。

  試點公司通過運用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定價服務等手段,將期現結合,創新服務模式,服務實體經濟客戶,取得良好成效,為進一步創新發展奠定基礎。截至2014年6月,20家風險管理公司註冊資本總額21.2億元,淨資產總額20.87億元,業務收入總額達72.97億元,多數公司已經實現了盈利。

  我國作為全球實體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對風險管理的潛在需求巨大。新“國九條”中“拓展期貨市場”的表述,明確將期貨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一部分,並且與建設“風險管理功能完備”相呼應,進一步拓展了期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期貨公司在風險管理方面擁有相對豐富的經驗與條件,可以充分發揮風險管理意識強、對衝經驗豐富的特點,為實體產業客戶設計更具個性化的風險管理產品,更好地幫助客戶有效對衝系統性風險。

  創新意見中提出“支援期貨經營機構開展期現結合業務,為產業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大宗商品定價和風險管理服務和產品”,並且“支援期貨經營機構圍繞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提供風險管理服務”。毫無疑問,未來期貨公司設立風險管理公司試點範圍將會擴大,涉及合作套保、定價服務、倉單服務等業務的配套措施也會陸續頒佈。

  未來的風險管理業務,應將重點放在推動場外市場的發展上,通過整合、創新,推動各類現貨市場的發展。當前的現狀是:一方面,期貨行業擁有研發、技術、網路、客戶、人才等諸多優勢,但由於政策限制,不能向現貨市場延伸;另一方面,各地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但目前各類現貨市場不具備期貨市場所具有的優勢,導致發展不起來,或者起步了但很不規範。發展場外業務必須政策上鬆綁,要允許期貨公司設立或者參股、控制現貨市場,把這些市場逐步改造成場外市場、機構間市場、櫃檯市場。可以預想到,期貨公司一旦進入場外市場的領域,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一定可以探索出一條中國發展場外市場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