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的食用方法
紅豆健脾利水,解毒消癰,清利溼熱。紅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溼的作用。除此,紅豆還有哪些食法呢?今小編天就來給大傢俱體的介紹一下吧!
:
1.紅豆粥
赤小豆120g,粳米30g。加水適量,煮稀粥。分2次食。源於《婦人良方》。本方能益脾胃而通乳汁。用於婦女氣血不足,乳汁不下。
2.苦酒紅豆散
赤小豆100g,用醋1茶盅,煮豆至熟,取出晒乾,再入適量米酒中浸漬至酒盡,經乾燥後研為細末。分3次服,每次3-6g,用米酒送服。源於《肘後方》。赤小豆等三者均能散血,醋又用止血之效,故本方有散血消腫和止血作用。用於痔瘡瘀腫疼痛,大便帶血。
3.紅豆桑白皮湯
赤小豆60g,桑白皮15g。加水煎煮,去桑白皮,飲湯食豆。源於《本草拾遺》。本方用赤小豆健脾利溼,而以桑白皮專於利尿消腫。用於脾虛水腫或腳氣,小便不利。
4.茅根煮紅豆
白茅根250g,赤小豆120g。加水煮至水乾,除去白茅根,將豆分數次嚼食。源於《肘後補缺方》。白茅根為涼性利尿藥,其味甘甜,用以煮豆,既可增強利尿作用,又較適口,故頗為得法。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現用於腎炎或營養不良性水腫。
5赤小豆鯉魚湯
原料:赤小豆500克,活鯉魚1條,蔥、姜、鹽適量。 製法:將赤小豆洗淨,活鯉魚宰殺乾淨,加水、蔥、姜、鹽燉熟。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補虛消腫。適宜腎性水腫患者食用。
紅豆的藥用價值:
基本資訊
功效 健脾止瀉,利水消腫。
《食療本草》:“和鯉魚煮爛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食性本草》:“赤小豆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產書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 本草綱目》:“通乳汁,和鯉魚、鯽魚、黃雌雞煮食。”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陶弘景雲:“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溼。溼症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溼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 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溼。蓋下身之溼真溼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溼,虛溼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洩,所以令肌 瘦身重也。” 《隨息居飲食譜》:“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按語:赤小豆的營養成分不如大豆,除含蛋白質、脂肪外,並含有 維生素A、B、C和植物 皁素以及鋁、銅等微量元素。另據元代賈銘《飲食須知》中介紹,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飲不醉。
*警告* 赤小豆與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見上圖***,均有“紅豆”之別名。 相思子產於廣東,外形特徵是半粒紅半粒黑,過去曾有誤把相思子當做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食用千萬不可混淆。
別名:紅豆、野紅豆。
來源:為豆科植物紅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種子。
採製: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晒乾,打下種子。
性狀: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化學成分: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煙酸、糖類,維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皁甙等。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利水消種,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溼熱痺、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附註:同屬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種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赤小豆
***《本經》***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 綠豆、蝨拇豆***《陸川本草》***,硃紅豆***《中藥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藥材學》***。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紅豆的種子。
【採集】夏、秋分批採摘成熟莢果,晒乾,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晒乾。
【藥材】
①赤小豆: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稜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幹,顆粒飽滿,色赤紅髮暗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②紅豆:又名飯紅豆。乾燥種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於側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紅豆所代替。
【化學成分】
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歸經
甘酸,平。
①《養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
③《千金·食治》:"甘鹹,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
利水除溼,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①《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②《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③《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④《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⑥《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⑦《日華子本草》:"赤 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⑧《綱目》:"闢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