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運動健脾祕訣

  冬季寒冷,脾胃最容易受傷害,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你的脾胃更健康,那麼冬季我們應該如何健脾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冬季健脾祕訣

  1、合理飲食

  一日三餐要定時,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對於老年人,由於脾胃功能已趨虛弱,消化能力逐漸減退,更要注意吃得適度,不吃少吃生冷、粘硬食物。

  2、多蹲少站

  對於脾胃虛弱者多做些蹲的運動,尤其是在進食時蹲著,可使食物通過胃的速度減慢,使胃下方的臟器對胃起墊託作用。

  3、控制食量與吃飯速度

  在把食量減下來的同時,再把吃飯的速度慢下來。這樣,雖然你吃的東西少了一些,但你吸收的東西卻沒有減少,甚或有所增加,而且大大減輕了脾胃的負擔,好處很多。

  4、保暖

  脾胃虛寒患者還要注意保暖、避風寒,尤其不能讓腹部受涼,即使炎夏,睡覺也要用薄被護腹。

  5、捏脊

  捏脊就是涅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行走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到兩條經絡。事實上,捏脊的好處非常多,能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以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6、艾灸

  在家可用艾條箱,把艾條放進箱中,放在肚臍上,正好把肚臍***神闕穴***、上脘穴***臍上5橫指***、中脘穴***臍上4橫指***、下脘***臍上2橫指***全覆蓋,用艾條藥力和熱力健脾益胃。

  7、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法,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仰臥在床上,雙手掌重疊,放在肚臍部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60次,直到腹部覺得發熱為止。然後,再用手指點按足三裡穴,此法有補脾健胃之功,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8、溫脾

  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於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9、適當運動

  可以常做一些類似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舞以及各式各樣的養生功等具有中醫養氣功能的運動,此外,像慢跑、廣播體操、踢毽、打桌球、廣場舞、交誼舞等專案也是不錯的選擇。

  冬季健脾食物

  1、山藥

  中醫認為,山藥是健脾益腎極好的食物。從現代營養學分析,山藥富含澱粉酶,可促進消化,因此無論老人、孩子都非常適合。山藥的做法可以煮粥,也可燉各種肉類,還可燉菜、炒菜,方法多多。但如果作為健脾之用,不要燉食或煮食時間過長,澱粉酶容易破壞,降低其食療效果。

  2、香菇

  香菇也是健脾益氣的很好食物,可炒菜、做湯,包餃子等。平時消化不良的人經常吃香菇,慢慢即可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

  3、粳米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脾虛之人,最適合吃粳米了。

  4、花生

  花生的健脾效果也很好,吃時最好嚼得碎一些,這樣不至於堅硬劃傷脾胃。另外可以和豆漿一起打,既增加了豆漿的口感和香氣,還可起到很好的健脾作用,而且吸收好,不會增加脾胃負擔。

  5、糯米

  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體經逢原》中說:“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6、番薯

  番薯俗稱甘薯、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7、薏苡仁

  薏苡仁俗稱薏米、苡仁,有補脾健胃的作用。體草經疏》中有“味甘能人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效果更佳。

  8、白扁豆

  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洩瀉,暖脾胃。”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洩者,最宜食之。

  補脾的方法

  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藥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

  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溼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2、認清自己再進補

  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蔘***包括西洋參、黨蔘***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

  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

  還有一個保險的辦法,就是儘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儘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藥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辨證施膳是前提

  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藥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症狀,可在烹製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蔘、黨蔘、黃芪、白朮、白扁豆、山藥、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藥,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

  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脣、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藥。

  總之,食用藥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藥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

  4、“混搭、輪換”才平衡

  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藥。中醫將藥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藥?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當藥物,含較少藥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再者,它不但適合正常人長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較少。這些食物包括茶葉、山藥、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看過冬季健脾祕訣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