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的詩歌集是

  

  小編告訴你

  <<詩經>>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蒐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隻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名稱由來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現今流傳本有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在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已在春秋五霸時代,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產生的。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作者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佔據詩經的多數部分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