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1***適當設定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範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專案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巨集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裡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巨集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

  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專案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型別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專案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

  貨幣政策主要手段是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貼現率、信用控制等。

  貼現率又稱門檻比率***Europe稱為the refinancing rate,the UK稱為repo rate,the US稱為discount rate***,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即為貼現率,它是票據貼現者獲得資金的價格。常用於票據貼現。企業所有的應收票據,在到期前需要資金週轉時,可用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或借款。銀行同意時,按一定的利率從票據面值中扣除貼現或借款日到票據到期日止的利息,而付給餘額。貼現率的高低,主要根據金融市場利率來決定。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商業銀行和存款金融機構必須繳存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率。

  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後,必須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規定數額的準備金***法定準備金***,其餘部分才能用作放款。法定準備率是指以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保持的準備金的比例。準備率的高低因銀行型別、存款種類、存款期限和數額等不同而有所區別,如城市銀行的準備率高於農村銀行的準備率、活期存款的準備率高於定期存款的準備率。法定準備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

  打比方說,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10%,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100萬元的存款準備金,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00萬元。倘若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20%,那麼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將減少到800萬元。在存款準備金制度下,金融機構不能將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於發放貸款,必須保留一定的資金即存款準備金,以備客戶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準備金制度有利於保證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正常支付。

  當代各國都由中央銀行頒佈法定準備率,其標準不一。有的國家只頒佈一個準備率,即所有金融機構無論其吸收存款數額大小,都按統一的標準繳納存款準備金;有的國家則對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實施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如商業銀行與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分別實行不同的法定準備率;也有的國家按存款規模的不同實施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存款規模越大,則法定準備率越高。

  隨著金融制度的發展,存款準備金逐步演變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當中央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時,金融機構可用於貸款的資金增加,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供應量也相應增加;反之,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供應量將相應減少。

  央行決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對貨幣政策的巨集觀調控,旨在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執行中的突出矛盾也進一步凸顯,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不減。而投資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貨幣信貸增長過快。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相應地減緩貨幣信貸增長,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公開市場業務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來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是目前多數發達國家***更準確的說是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根據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的差異,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公開市場。所謂廣義公開市場,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的數量有限,因此,中央銀行除了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之外,還買賣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擔保的債券、銀行承兌匯票等,以達到調節信用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所謂狹義公開市場,是指主要買賣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發行量大,且流通範圍廣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只需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就可以達到調節信用,控制貨幣量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過熱時,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回籠貨幣,使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資減少,達到壓縮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增長過慢、投資銳減不景氣的狀態時,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導致利息率下降,從而刺激投資增長,使總需求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