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兒童故事

  關於有哪些呢?對於聽故事,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百聽不厭。一個故事重複數十遍,兒童聽時同樣要注意力集中,眼睛凝視著講述者的動作,眼神聚精會神,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裡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篇二: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裡。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裡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篇三:庖丁解牛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

  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