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記憶方法2

  聯想的分類:

  A 接近聯想 :利用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接近關係,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如:北京——天安門

  B 類比聯想 :利用事物在現象或本質方面的類似關係,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如:兒童——花朵

  C 因果聯想 :利用事物內在的對立統一關係,從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如:起因——結果

  D 對比聯想 :利用事物的因果關係,從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如:黑暗——光明

  竭力也想不出來的事物,就暫時停止想它,一會兒再試想想。這記不起來的事物,經暫時的擱置後,往往過了一會兒就能回想出來。

  還可分為:一般聯想、定位聯想、奇特聯想

  23、諧音是記憶的竅門字

  諧音:就是指字與字、詞與詞的讀音相同或相似。有這樣一段相聲:一次,一支隊伍夜行軍,連長走在前面,下達了命令:“往後傳!拉開距離!”因為走的是小路,行軍隊伍是一列縱隊。戰士們一個傳一個,把命令傳下去。過了一段時間,後面有個戰士牽來了一條驢。連長莫名其妙,一追查。原來一位山東籍戰士把“拉開距離”傳成了“拉條駒驢”,傳來傳去,最後面的戰士便拉來一條驢。這場誤會可以說是諧音造成的。

  為什麼諧音是記憶的竅門呢?原來,通過諧音,可以使枯燥無味的材料變成繞有趣味的材料,把毫無意義的材料變成意義生動的材料,這樣是有助於記憶的。

  諧音的作用還不只是賦材料以意義,變枯燥為有趣,更重要是諧音使識記材料具有了雙重意義。這樣,大腦中的暫時神經聯絡就多了一些網路,它們再分別與原有知識結構的不同層次相結合,在回憶時便容易左右逢源了。只要想起諧音後的內容,便會憶出被諧音的材料了。根據這條原理,在記憶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某些零碎的、散亂的、毫無意義的材料進行諧音處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義的語句,這樣就容易輸入和方便提取了。

  方法:根據音節相同或相似進行記憶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 山顛點一寺一壺五酒,爾樂苦煞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遛爾遛死,扇扇刮,扇爾吃酒。

  24、奇特是記憶的祕訣

  奇異獨特的事物容易為人們所記憶。對於要想記憶起來的事物,造出一個背景來。製造奇異獨特、古怪荒誕的聯想,不論是自然界的實在事物,還是理論上的抽象概念,或者是自己臆造出的無稽幻想,都可以相互掛鉤,結成牽一掛十的記憶大網。這就是速效記憶法的奧妙所在。

  方法:現象時不受時間、空間和情理的限制,可以天馬行空任意馳騁,但要形象生動,動靜結合。

  如:玻璃 石頭 小鳥  可以這樣想象:一塊飛行的石頭,打穿玻璃,擊中了小鳥。

  如你每天上下班必須經過的一條馬路,兩旁有多少企事業單位,能說得全嗎?而曾在這條馬路上親眼所見的一次車禍,卻一定記憶尤新。

  二、記憶的方法

  1、概括記憶法

  A:內容的概括

  B:意義的概括

  2、圖形記憶法

  3、列表記憶法

  如:化學元素週期表,字典後的朝代表等。列表後再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填寫表的內容就更好記。

  4、奇特記憶法

  如:孩子 足球 玻璃

  一般的記憶方法:孩子用足球撞爛了玻璃。

  奇特的記憶方法:足球撞爛了玻璃又砸到了窗子下的孩子。

  25、簡化記憶法

  人的大腦長時記憶容量幾乎是無限的,但是短時記憶容量只有7個組塊左右,這樣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過程就大大受記憶數量的限制。既然記憶的內容都得裝到腦子裡去,又怎麼能減少記憶數量呢?

  短時記憶組塊的大小,以個人的經驗體系為轉移,凡是在經驗中形成緊密聯絡的若干專案,都可作為一個組塊,而且這樣的組塊隨著個人經驗的豐富或通過思維加工可以加大內含量,或者說會增加多餘資訊。每一個記憶組塊含量的加大就使得同樣多的組塊具有了更多的內容這就是減少或簡化了記憶量。比如記 addition 這個詞,如果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記,是八個記憶組塊,如果熟知 add 這個詞和 -ition 這個字尾,那麼用兩個記憶組塊就夠了。

  應用簡化記憶法記憶英語詞彙時要注意幾個方面:

  首先,應明確自己的記詞範圍,去掉那些暫時很少用、重複性小的詞。如果是一箇中學生,就應以課本中詞彙為記詞範圍,這樣記憶負擔小了,應該記的會記得更牢。

  其次,要記憶基本詞和關鍵詞。它們可作為記詞的基礎詞彙,然後通過相似聯想或構詞法等方式,較容易記住其它更多的詞,也就相當於擴大了記憶組塊。

  第三、要抓詞的特徵。抓特徵也就是突出主要的東西,記憶主要的東西,這樣也就減少記憶量。比如,記 soup湯這個生詞,就可以與熟詞 soap肥皂聯絡起來,只記憶其中一個字母不同就可以了。

  第四、要設法增強記憶組塊之間的聯絡。

  26、聯絡記憶法

  聯絡是記憶的一種基本儲存方式。人對任何輸入的資訊總要在自己的經驗體系或心理格局中設法建立與之有關的各種聯絡,使它們逐漸與個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心理格局吻合,從而也就使它們的記憶狀況更加持久。

  存在著相互聯絡的資訊可以產生多餘的資訊量,而多餘的資訊是由於我們認識了資訊之間的內在聯絡產生出來的,所以同一事物對於具有不同知識的人具有不同的資訊量。比如我們記149162536496481這一串數字,如果沒有發現其中的規律聯絡,就得一個一個地記,而如果發現了它們是由數字 1— 9的平方構成的,就把這種記憶的資訊量大大減少了,產生了很多多餘的資訊量,從而使記憶難度大大降低。

  聯絡的方式很多,有利於記憶聯絡的方式主要為規律性聯絡和系統性聯絡。

  規律性聯絡是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絡,掌握這種聯絡是理解和記憶這一事物的基礎。拿英語詞彙來說,它不是雜亂無章、毫無規律的,其規律性聯絡就是構詞法。一個單詞詞根加上不同的詞綴,可以構成不同的新單詞,很多單詞就是按照構詞法的規律構成的。可以儘可能多地掌握詞根、詞綴,記單詞就輕車熟路了。

  系統性聯絡是事物範疇概念的聯絡,這種聯絡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事物等整體層次性認識的概括,並隨著經驗的積累成為長時記憶的一種模式。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在記憶一系列詞語概念時,總是傾向於將它按照一定的類別特點進行組織分類,並總是將某些同類別詞一起回憶出來,而能歸為一類的詞的記憶效果,總比不能歸為一類的詞的記憶效果好。正因為如此,在英語單詞的記憶中,我們常那些相關極為密切的同類詞放在一起記憶。

  對於同一類事物,我們也可以不同的聯絡進行記憶。如單詞alone,既可把它分解成字首 a- 和單詞 lone,又可把它分解成字首 al-和單詞 one,這樣不同的分解方式,反映了人的不同認知方式。

  27、聯想記憶法

  聯想是形成聯絡的一種方式,是有效記憶的一種基本方法。聯想的內容和形式與原有的經驗和知識密切相關,人的經驗越豐富,聯想也越豐富,人的經驗和知識結構不同或思想方式不同,聯想的方式也不同。比如見到一張桌子,有人會想到椅子,有人會想到酒菜,有人會想到書。不過,儘管聯想形式因人而異,還是有規律可循的。聯想的形式有下面幾種:

  第一種是接近聯想。接近聯想是由於客觀事物在人的經驗中曾經是接近的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聯想。這種接近表現為空間上的接近和時間上的接近。比如我們見到鐵軌就會想起火車,這是空間上的接近;一提到建國就想起開國大典這是時間上的接近。當然還有很多情況是時間和空間上交織在一起的,更有很多情況是與個人具體的經驗、經歷交織在一起。我們在記憶英語單詞時,見到一個詞就聯想起另一個詞,往往是由於它們的某種接近造成的。很多同類詞的集中記憶就是利用接近聯想的線索。

  第二種是類似聯想。所謂類似聯想是由於兩個客觀事物在現象上或本質上有相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類似聯想反映了人經驗中事物的共性和相似性,符合人對事物認識的方式,在記憶過程中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英語的同義詞、近形詞、近音詞的比較記憶,都是類似聯想的運用。

  第三種是對比聯想。對比聯想是依據客觀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聯想。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間的基本規律,與此相應的對比聯想當然也很有普遍性。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正電與負電,化學中的氧化與還原、化合與分解,數學中的加與減、乘與除,都是對立統一的概念。英語中是對立性詞彙就適合運用對比聯想法進行記憶。

  客觀事物本身的各種聯絡反映在人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上述三種聯想形式。可是應用在記憶活動中這三種形式還不能包括全部的聯想內容。從記憶規律本身來說,還有一種快速有效的聯想方式,這就是奇特聯想。奇特聯想是通過浮現事物的形象在原本毫無聯絡的事物之間建立想象關係的一種聯想。所謂記憶術就是利用奇特聯想的方式進行的。奇特聯想適用於記憶原本毫無聯絡而又需要聯絡在一起記憶的事物,心理學實驗表明,用奇特聯想方式記憶比用機械方式死記回憶成績高約 7 倍。在英語詞彙的記憶中,很多情況可以用奇特聯想。比如 adhere粘附可分解成 ad廣告和 here在這裡,聯想成“廣告粘在這裡”;balloon氣球可分解成 ball球、oo 和 n ,聯想成“氣球兩個 oo 象形飛進門 n 象形”;cabin 小屋可分解成 cab汽車和 in進,聯想成“汽車開進小屋裡”。還有一些情況,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詳細地講述。

  28、強化記憶法

  在討論這個講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搞清一個問題:人的記憶痕跡是怎麼保持的?研究表明:腦中的記憶痕跡是生物化學性的,蛋白質的合成與記憶的保持有重要關係,記憶的痕跡是以蛋白質合成的方式儲存在神經組織裡的,或者說是以神經組織中的化學結構狀態來實現的。

  既然這樣,那麼長時記憶的完成就不可能一次性實現,因為神經組織中發生化學結構狀態的相應變化是需要一定的持續刺激訊號作用的。也就是說,長時記憶的完成是需要強化的。有人認為某些快速方法能一次完成記憶,這是不對的,應該正確認識記憶方法的科學性,理解記憶必須強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