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人類的一切智力活動。是孩子對外界和內心的認識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做的有關的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比如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懂得舉一反三就是思維能力強的表現。思維能力訓練會讓孩子從多角度考慮問題。不過,如果僅靠自然形成,沒有足夠的刺激,孩子的智力發育就會相對緩慢很多。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思維能力其實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力,但卻又實實在在的影響並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我們可以這樣做

  1.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愛模仿,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見到新奇的東西,就要去動一動、摸一摸、拆一拆、裝一裝,這些都是兒童喜歡探求和旺盛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切不可禁止他們或隨便責備他們,以免挫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應當因勢利導,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主動去培養他們愛學習、愛科學和養成樂於動腦筋、想辦法、勤於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思維能力

  2.給幼兒創造更多的動手、動腦的機會

  用語言指點並鞏固孩子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幫助孩子用動詞如“伸出”“倒轉”“挪動”等來表達他找到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自己選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擴大在解決類似問題時使用這種方法的可能性。另外,為了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可以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培養孩子分辨問題的能力。

  3.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教孩子用同種玩具進行不同的玩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注意觀察一種物體的多種用途,以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教孩子用鑰匙可以開鎖,也可以撬開奶粉罐上的鐵蓋,捅開飲料瓶口的紙封,還可以拿筆在泥地上畫畫等等。筷子是用來吃飯的,但偶爾也可用它攪拌漿糊、藥液,甚至當燈籠的提手等。

  4.保持孩子對世界應有的好奇心。

  細心的家長不難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喜歡問大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三歲以後的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當孩子問出各種稀奇古怪,令人膛目結舌的問題時,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千萬不要譴責抱怨孩子哪裡來這麼多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提問,要讓孩子明白事物之間正確的因果關係,比如,讓孩子看看吹風機能使小風車旋轉,還能使臉盒裡的水出現波紋,將肥皂水吹出五顏六色的肥皂泡。這可大大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探究的熱情,促進其認知的發育。

  5.應儘量調動孩子的感覺器官,使其能充分感知和觀察外界事物,不斷豐富孩子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認知和經驗。

  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通過實踐,在積累大量感性知識材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對待年齡越小的孩子,最好採用一些直觀法,如參觀、遊覽,直接接觸各種實物,以促進孩子儘可能通過親身的感受與體驗去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孩子積累的感性知識越多、越正確,就越易形成對事物正確的概括,發展思維能力。

  6.要啟發孩子進行積極思維,善於給孩子充分思考問題的機會。

  孩子自己想得到的,做得到的,可以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是要使孩子更加聰明,會動腦筋,會適應新情況,會解決新問題。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善於啟發孩子積極思維,可以給孩子提出任務,並精心設計、創造條件,使他們不要依賴成人,而是靠自己動腦筋思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運用已有的感性知識獨立地解決問題。

  7.要重視發展孩子的口頭語言,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從孩子呀呀學語開始,幫助他正確發音。大人對孩子說話時不要說兒語,如餅乾不必說餅餅,小狗不要說狗狗。要讓他聽慣和記住日常生活中準確的常用詞。不要放過在遊戲、參觀、散步等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對話的機會,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事物,掌握相應的詞彙,以培養他們會用規範的語言表達自己認識的能力。幫助他用正確語言表達思想。通過語言中的語法規則,兒童才能脫離具體動作和具體形象,進行抽象邏輯思維。